几乎成了一种习惯,31岁的湛靖雯面对母亲节觉得和平常没什么两样,比起过节,她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早日和女儿进行流利的对话。
今年春节,她和丈夫、女儿组成的“无声鸡蛋仔”小吃摊登上央视春晚长沙分会场的舞台,经过了语言康复训练的女儿还在彩排现场唱了一首歌。但作为母亲,女儿出生5年后,湛靖雯才开始练习怎样用声音和孩子交流。
第一声“妈妈”
是看出来的
湛靖雯是湖南汨罗人,在长沙与辽宁葫芦岛人的张永胜相识相爱。二人在生孩子之前曾做过基因检测,本以为女儿会拥有正常的听力,可命运没有眷顾孩子,女儿小涵还是出生在无声世界里。
不同于其他母亲热衷于感受孩子成长过程中变化的喜悦,对湛靖雯来说,在女儿一点点长大的日子里,陪伴她的还有煎熬与失望。
“小涵第一次开口说‘妈妈’两个字是在一岁多的时候,虽然听不清楚是声音,但是可以从口型上看出来是在叫我。”湛靖雯坦言,当时以为女儿恢复听力,可以正常地开口说话,后来经过医院检查,激动的心情被失望取代。
△湛靖雯和女儿小涵。图源/受访者供图
“作为母亲,真的不希望孩子跟我们一样,我很自责,经历了无数次失望。”打出这段文字时,她速度飞快,是采访过程中为数不多的表达较为流利的时候。虽然性格乐观,这样的心情人前可以掩盖,但人后的流言她作为母亲却不能控制。湛靖雯尝试把焦虑和失望丢开,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我和家人都怕别人的嘲笑,我们聋人的优点是善于观察。”面对提问,这位听障妈妈心里想,这样的情况肯定有,但宁愿是误会了别人,不是在说自己的女儿。
保持善意,是这位母亲在无声世界里教给女儿的第一课。
女儿可以说话后
“无声妈妈”陷入了两难
为了尽快凑齐女儿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费用,湛靖雯和丈夫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好在事遂人愿,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女儿好多了,现在和正常小朋友差不多了”。
△在湛靖雯朋友圈分享的一段视频中,女儿小涵已经可以用清晰的发音介绍商品。图源/受访者供图
孩子的语言问题得到极大解决后,湛靖雯也有了和其他妈妈一样的烦恼。
对于平常只用文字加简单比划的母女二人来说,日常交流已实属不易,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更是束手无策。“我不会我老公也不行,用手语怕影响孩子语言。”
一想到如果要靠文字或者手语才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湛靖雯还是以女儿目前的语言表达锻炼为主。但不用文字和手语就意味着丧失和女儿直接沟通的机会,这对本来就有语言表达障碍的她来说并不友好。
在自己无法兼顾孩子学习的情况下,托管机构较为昂贵的费用又使这对摊主夫妻发愁。
转眼孩子明年就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一想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开支,夫妻俩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攒钱。两人每天上午完成发音学习课程后需要第一时间赶回家准备出摊的食材。下午五点,“无声”小吃摊会准时出现在四方坪美食街,一直到晚上十二点,他们才收摊离去。
刚学会说女儿名字的妈妈
把爱藏进无声里
和大多数母亲不同,湛靖雯面对母亲节没有太多的心情波动。
“以往在母亲节的时候,女儿会准备一些小礼物吗?”
“不会......”
“您女儿知道母亲节这个节日吗?”
“不知道,我没和她说过。”
一个对于所有妈妈们都期待的一天,湛靖雯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无声世界里的母爱,只能在沉默中换一种方式,融入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
通过丈夫张永胜提供的视频,女儿有时会作为老师,教妈妈说话、聆听。这个月在女儿的帮助下,她终于可以说出女儿的名字,讲出人生中的第一句话。下午的出摊食材准备过程,女儿也会和妈妈一起忙活。不借助语言,通过肢体,湛靖雯和女儿生活的互动得以增多,但孩子的心事却难以传达。说到这里时,她的文字里表现出愧疚。
△小涵在拿着发音卡片教妈妈发“a”的音。图源/受访者供图
“因为孩子和我有一样的听力。”
淡化掉节日的特有仪式感,日复一日的愧疚一下子集中起来涌上心头,这位从小到大都不会说话的母亲觉得是自己的原因,让孩子不能正常学习生活。在和时间较量的日子里,能从无声开始向有声转变已实属不易,过不过母亲节似乎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妈妈不说,不代表孩子不懂。在母亲节前,丈夫张永胜发来了一张照片,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制作手工礼物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卡纸上,有小涵用英文写的“Mom I love you”。
△图源/受访者供图
和女儿一样,湛靖雯也用文字写下母亲节最大的心愿:如果我发音清楚的话,我想对女儿说,妈妈听到了你说的话,以后多和我说说话吧。
人间五月,萱草解忧。在从无声走向有声世界的路上,这对母女真正分享过心跳。
原标题:长沙四方坪夜市的“无声妈妈”: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女儿教我说出她的名字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