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和他们的教育着想,我们希望住的地方少一些华人,这样他们就可以融入社会。”77岁的李洪允(音)近日一个下午说。当时是在海洋大道的杰伊-哈拉马老人中心(Jay-Harama Senior Center)的地下室里,200多个老年移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羽毛球和乒乓球,他们都讲粤语。
最近前往布鲁克林东南部时,从本森赫斯特到康尼岛,可到看到一些景象正在发生变化:密集的商业街中,出现了两条较小的店铺带:餐馆、幼儿园和课外辅导中心、超市、老年中心、珍珠奶茶店和药店。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正在发生。2000年时,在外国出生的纽约华裔人口为26.2万人,到2013年达到35.3万人,增幅35%。同一时期,在外国出生的布鲁克林华裔人口从8.6万人增至12.8万人,增幅达49%。
今年53岁的萨姆·曾(Sam Tsang)自诩为“U大道的市长”,他说自己十几岁时从中国来到这里,之后就一直在哈姆克雷斯特居住。现在他经营从缅甸进口大米的业务,他妻子的雇主是市议员哈伊姆·M·多伊奇(Chaim M. Deutsch),其选区包括羊头湾。
曾先生像老朋友一样,和一家新开的中国面包店32岁的老板打招呼,也与一家开了10年,窗内挂着烤鸭的餐厅的厨师热情寒暄。面包店老板和餐厅厨师从曼哈顿的唐人街来到这里的原因类似:压力更少、竞争更小、房租更低。
“还有新鲜空气,”59岁的餐厅厨师蒂姆·郑(Tim Cheng)说。他为1818海鲜餐厅(1818 Seafood)工作。
社会服务机构布禄仑华人协会(Brooklyn Chinese-American Association)的创始人保罗·麦(Paul Mak)表示,新出现的华人聚集地挤满餐馆和店铺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为住在这些社区的家庭,倾向于多存些钱,“这样下一代才能受益”。
“他们通常一周只出去吃一次点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