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图库>正文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马拉松到底在跑什么?

2025/4/21 7:31:2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4月19日,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左二)在比赛中冲向终点。 新华社发

  4月19日7时30分,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站在北京亦庄全程21.0975公里的赛道上。随着一声枪响,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

  本次比赛采用人机共跑赛道的模式,人类选手赛道与机器人赛道共用,但分属不同赛区,这种模式对机器人而言,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次。赛场上,人类跑者与“钢铁跑者”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出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网红打卡地,最终到达通明湖信息城。

  据悉,这场赛事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全球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人形机器人参赛,不仅为马拉松赛事注入了新活力,也开启了人机协同竞技的新篇章。

  首次长距离耐力测试,赛事成为人形机器人能力“试验场”

  据介绍,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每个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控制方式可选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参赛团队需确保机器人安全合规,严格遵守比赛线路与规则。

  为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

  赛事除设置冠亚季军之外,还设置完赛奖、最优耐力奖等系列奖项,并准备科技创新研发奖励,激励机器人研发团队的创新突破。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大赛我们秉持‘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的理念,毕竟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

  赛事通过动态路况与复杂环境,能够全方位检验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能力,对其性能提出多维度挑战:既要应对长距离续航,也要在坡道、转向等复杂路况下实现灵活运动。这也是众多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报名参赛的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在更换电池环节,部分机器人具备不关机就能更换电池的特殊功能,以此提高续航能力。在材料选用上,为实现更轻量化且更耐用的目标,赛队也会进行独特设计。有些机器人还会采用穿鞋的设计,而有些则会在脚底安装耐磨设备,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特殊地面状况。

  最快2时40分42秒完赛,“天工Ultra”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机器人

  10时11分,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用时2时40分42秒,成为首位完赛的机器人。这也标志着“天工Ultra”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机器人。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不仅将速度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

  “我们针对它的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稳定性和耐热性,做了比较好的提升,并且通过能耗系统的优化和快速换电的技术,让它能有更强的续航能力。在机器人的平衡性、步态规划、上下肢的协调方面,也做了运动控制算法的提升,能够让它跑得更稳定、更灵活,适用于复杂的户外环境。”天工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工Ultra”通过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来完成马拉松赛事的奔跑。

  人机交互共融合作,未来产业发展新起点

  去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赛场上,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起点为选手“加油打气”,还与参赛选手一同冲过终点,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今年,人形机器人赛队们“齐头并进、一马当先”的盛况,更加大放异彩。

  梁靓介绍,人类挑战马拉松是挑战身体极限,而机器人跑马拉松则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起点。这次比赛致力于打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当前,机器人产业已进入产业爆发期。从跑赢赛事到跑通产业链,这是对人形机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通过创新设计的专业规则与人机协同机制的探索,可有力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撬动人形机器人蓝海市场。(据央广网)

  ●延伸阅读

  机器人跑步为什么这么难?

  专家揭秘:它的每一步都藏着强大算力

  4月19日上午,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把机器人这个词拆解一下,有“机器”,也有“人”。机器人跑步和人比起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机器人奔跑这么难,我们人跑起来却这么简单呢?

  人是如何跑步的?

  我们是如何奔跑的?其实奔跑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在人和机器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李翰君给出了答案:“如果是慢跑,我们主要用踝关节去驱动。小腿后群,踝关节的后面略微发一点力,我们的重心就靠前了,然后我们慢慢地就跑起来了,这是很自然的过程。”

  我们人类跑步有没有用到大脑呢?

  李翰君解释:“最开始用了一下,后面都是自然而然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摆动其实并不是很多,膝关节略微有一点,膝关节起到略微缓冲的作用。可能机器人平衡控制略微有一些问题,所以对它们来说,每一步,它的踝或脚都是平着落地的,这样它是比较稳定的。最终它的驱动主要是靠‘髋关节’。机器人跑步一直屈膝,我认为是为了缓震。”

  机器人跑步为什么难?

  机器人的奔跑并不像人类这般,可以采用顺其自然又省力的姿态。它们要靠髋关节带动没有什么感知能力的腿和脚去奔跑,每一次落地,膝盖和脚都要经受住全身带来的压力缓冲。这些位置也是测试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次次问题,都需要关节结构设计、材料等同步提升。机器人这个钢铁之躯,要靠一个个零件和螺丝组合在一起,每一次克服地心引力的尝试,都是对本体的挑战。而更大的挑战是机器人的反应速度还要做到足够快。

  李翰君介绍,对于人体的调整来说,会有不同的级别。比如很微观的级别,需要特别快的反应,当身体重心靠前,我们就会发现脚趾有点扒地的感觉,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这个反射速度会很快,只有几十毫秒。而如果是用眼睛去做判断,这就是有意识的,应该是200毫秒以上,到了这个速度,我们就会摔倒了。如果机器人的处理速度不够快,它就也没有办法维持平衡。

  机器人没有“本能”,只有程序,没有“经验”,只有计算。为了不摔,它必须实时计算未来几百毫秒内的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毫米、毫秒的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再比如,它没有肌肉和弹性的肌腱,关节是“硬邦邦的”,如果不想一落地就断,工程师们就得靠计算,通过柔顺控制、抗阻调节、力矩规划,让金属关节学会“软着陆”。这些都要依靠强大的实时算力,算慢了,摔;算错了,也摔。

  机器人学会跑步分几步?

  让机器人学会跑步,其算法秘籍大概分几步?

  第一步,先用模仿学习,学习人类的动作。一般是用动捕设备,照葫芦画瓢。第二步,学习强化。在虚拟平台,机器人把学来的理论,付诸实践,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尝试,学会自主奔跑。第三步,在现实世界走两步。就这样,不断优化、反复在虚拟和现实中跳跃,直到有一天,终于掌握人类的跑步秘籍。

  和人类比起来,机器人要想更低能耗、更稳定地跑步,确实还需要破解更多的难题。不过,本次马拉松,我们看到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机器人从短跑,到21公里的长跑,进步的速度直线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散热、零部件的稳定性、整机的可靠性、算法的优化、电池的续航等一系列曾经卡顿的难题,都被一一破解。21公里的长跑,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是工程问题,更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可用、可规模化使用的产业问题。(据央视新闻)

原标题:全球首次“人机共跑”马拉松到底在跑什么?

值班主任:田艳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考古发现
  • 未解之谜
  • UFO
  • 大话社区
  • 探索图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