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索图库>正文

盛极一时的 “夜航船” 东钱湖近代客运渡船业的变迁

2020/4/12 15:08:41 来源:互联网

地处江南的宁波,人文地貌特殊,除了有纵横交错的河道,还有众多湖泊,尤其是位于宁绍平原最东端的东钱湖。到了近代,随着宁波一跃成为商埠之港,人们将目光投向周边发达的城市,与外界的联系频繁起来,此时,东钱湖的客运渡船业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力过渡到机器摆渡,并且,与下游通向宁波的“黄金水道”中塘河相连,来来往往,盛极一时,成为东钱湖的一道人文奇观。

当时,正值水上客运业发展的兴旺时期,东钱湖在积极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也为渡船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有必要将这段独特的人文历史记载下来,告诉世人,过去人们是如何利用渡船,走向外面的世界的。


自古以来,东钱湖就有发达的造船业,建造了功能不一的船只,除了渔船外,还被当地人当做交通工具,这便是渡船。

近代,机器船兴起。据《鄞县通志》记载:民国初东钱湖汽船公司有2艘汽船,分别来往于莫枝和韩岭、下水与陶公山,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前后,客运渡船业达到高峰,不过,就其动力种类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小汽船和小渡船,前者以机器作为动力,后者依靠人力摇船。

这两种摆渡方式以小汽船为主,以小渡船为副,两者共存,在为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形成了东钱湖水上客运业的基本格局。


陶公山半岛上由曹兰彬先生捐建的济众亭。


湖上的渡船

小汽船,是陶公山人的习惯叫法,集中停靠于莫枝的汽船码头,为“东钱湖客运站”管辖,它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地址设在莫枝的堰坝头,即后来建造的介甫楼中,其上级总公司则为“鄞县航运公司”,地址位于旧时宁波大世界附近(今琴桥西墩)。

当时,东钱湖客运站有3艘小汽船(不包括没有安装马达的拖船)投入运营。每天从莫枝出发,来回于沿湖各地,主要经营三条航线,其中,一条为后庙湾线,从莫枝到角尺寺,线路最短,仅有1.5公里左右,沿途没有停靠站,实行单船循环航行,大约半小时一班;一条为下水线,中途依次停靠薛家山、陶公山的曹家山头,终点到达下水;一条为韩岭线,中途依次停靠陶公山的曹家山头、沙家山、上水,终点到达韩岭,每天来回4趟,也实行循环航行,大约两小时一班,在这三条固定的航线中,韩岭路线为最长,横跨整个东钱湖南北,足足有7公里左右,而且,船客人数相比于下水和陶公山要来得多。

这种船只用木头建造而成,方头方尾,长约18米,宽约4米,内部宽阔,以100匹内燃机为马力,前有驾驶舱,后有马达房,尾部配以铁舵,上面用高高的雨篷盖住,一条长长的铁链通过船舷两侧,连接船舵与前舱方向盘的轴杆,用来调整前行的方向,中间处,为乘客的座舱,左右两边,各设数排长木椅,最多可载客30人左右,船上还开有窗户,可以一览沿途的风光,这样的设计,在当时已是相当不错了。由于小汽船船体宽大,行驶时,在水中非常平稳,不过,它会发出“哒哒哒”的机器声,即使几里之外的村子,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因此,附近乘船的客人,一旦听到这种声音,往往会提前到码头等候,这也成为东钱湖人出行的一个习惯。当时,为了让等候的旅客免受日晒雨淋,在沿途船只的停岸之处,建造了式样不同的凉亭,供人小憩,直至今日,还保存着3座,有东钱湖后庙湾(今陶公岛景区入口处)的水泥亭子(鄞县航运公司所建,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没有亭名),有最早张迈岭的“候舟亭”,曾作为小渡船停靠站,有最漂亮曹家山头的“济众亭”,均建在陶公山半岛上。

至于船票的收取,则根据路线的长短,以莫枝到后庙湾为例,当时收费每人单趟6分,莫枝到下水则每人单趟1角7分。这种船的优点,不但安全舒适,而且靠站较为准点,不过,时间相隔较长,需要个把小时,即使如此,也成为绝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生意十分兴隆。

当时,为了适应客运业务的剧增,上世纪80年代初,鄞县交通局在汽船码头边,建造了一座配套的“介甫楼”,这是为了纪念对东钱湖作出过贡献的王安石(字介甫),此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左右,共计4层,下面为候客室和售票窗口,上面为客运站的办公室,功能齐全,外形漂亮,这在当时东钱湖畔新建的高楼中,堪称“第一楼”。同时,客运站还配置了一套管理机构,共有20多个人,除了办公人员外,还有售票员、驾船员和接应的服务员等等,来负责日常的航行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航班的小汽船中,“夜航船”可谓最为人所熟知,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最迟从莫枝出发(大约下午5时),带着从宁波而来的拖船,沿途乘客下船后,最后,夜宿于终点站下水或韩岭,第二天早晨,再带着拖船来到莫枝,分离以后,拖船则通过附近的电动车坝,再摇船一小段距离,与下河(旧莫枝镇政府门前)等候的航船会合,连成一条长长的船队,驶往宁波,一日来回一次,单趟时间大约2小时。据上一代人说,由于航行时间较长,船上有唱书者为旅客排遣寂寞,这也成为船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自行组织去往宁波的航班。

当时,人们从莫枝回来,必须要赶上最后的夜航船,否则,就要沿湖步行回家,别无选择,因此,家住陶公山一带的人,记忆最深的要数从莫枝始发的夜航船。每天傍晚,这班船载着最后一批旅客,其中,有从远道赶来的,这些人买有各种生活用品,大包小包,塞满整整一船。随着沉闷的马达声,夜航船趁着茫茫的夜色,从远处的水面上慢慢驶来,由远至近,由小变大,如果家人见到快要到站,往往会提前来到渡口迎接。于是,这班承载着人们美好情感的夜航船,直至如今,还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也成了上一代东钱湖人的集体记忆。

还有一种渡船,与小汽船相比,船体要小好几倍,一般可载客10人不到,采用人力摇船,当地人俗称“小渡船”。

这种船是木质船,形如梭子,长约8米,宽约2米多,船舱内侧纵向固定有两条木板,上施以篷布相掩,犹如绍兴的乌篷船,能够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由于船体较小,若遇较大的风浪,容易发生颠簸,这种船一般收费每人一趟1角左右,具有灵活机动、随叫随到的优点。不过,依靠人力摇船,速度相比于小汽船来说,要来得慢些,而且,有的乘客会发生晕船现象,可是,即使如此,对于急于外出办事的人来说,也乐以乘坐此船,尤其,那些没有开通航线的地方,成为当地人出行的不二选择,比如,前堰头村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小渡船为简陋的“三板船”,比普通的小木船要大,而且,当时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叫“渡船工会”,后来,随着航运公司的设立,“渡船工会”很快解散了,改作零散的个体经营,并一直延续到结束。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从事该行业的有20多个人,且以陶公山人居多,这些摆渡的人利用自造的小木船,招徕顾客,没有固定的船线,人人均可以此为业。

当时,沿湖各地的小渡船,到了莫枝堰,均停靠渡轮码头偏旁的浅岸上,同一起停靠的小汽船,相距不到10米,排成一行,蔚为壮观。这里每天人头攒动,上上下下,一片繁忙,成为莫枝的咽喉要害和不二地标。

小汽船是近代才产生的,对于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了,那么,小渡船最初始于何时,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建造年代最早的“候舟亭”中,如今还挂着亭牌的落款“丁丑年桂月”字样,再结合另一旁“罗秀娣重修”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重修的诸多信息,加以仔细分析,足以证明至少在清代,东钱湖渡船业已经有之,而且,已有一定规模。

在近代,东钱湖渡船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自有它内在的原因。由于东钱湖特殊的地理位置,除了湖就是山,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不想一辈子靠湖吃饭的人,纷纷外出,去往城市谋生,也由此造成东钱湖人的外地亲戚布满各地,尤其,陶公山人有着众多的上海亲戚,几乎每家都有,因此,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渡船成为当地人外出和联系感情的工具,就像如今每家必备的私家车。

每到出行的时候,人们除了选择小汽船外,就是小渡船。一般情况,乘坐小汽船,从陶公山到莫枝只需20分钟左右,这样比坐小渡船要快10分钟左右。在当时,汽车还是稀有的年代里,灵活机动的小渡船,无疑成了固定航班的补充,忙碌穿梭于莫枝与各地之间,尤其,对于地处偏僻的下水、陶公山、前堰头、韩岭等地。

这些乘客之中,除了大多数为沿湖各村的人,还有塘溪、咸祥、大嵩方向的,甚至,隔港的象山,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东钱湖的渡船走向宁波。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中国梵高”的画家沙耆,他年轻时去往外地读书,从塘溪出来,通常会选择两条水路,一条爬岭到横溪河头乘船,通过前塘河到宁波,一条过毛岭岗来到韩岭,再乘船到莫枝,通过中塘河到宁波。1936年,他去比利时留学,在横溪河头滞留时,曾写下两首《横溪夜泊》:“水村人语近桥多,卧听邻舟发棹声。偶起开篷看夜景,满天星影洒清河。”“晨光初动鸟初啼,树梢烟岚一抹齐。缓步寻山如读画,晓风残月过横溪。”


船老大忻阿裕

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东钱湖出了一位有名的渡船船老大忻阿裕,他正值壮年,35岁左右,身高1.8米,身材魁梧。

忻阿裕除了摇船技术高人一等外,还收费公道、乐于助人。平时若看到乘客提着东西,他会主动帮忙,不仅如此,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还为沿湖村民义务担任起“信使”,深受乡民欢迎,在众多小渡船中,“阿裕渡船”独占鳌头。

不过,让“阿裕渡船”更出名的是,一句至今还在传说的“曹家山头南风浪,阿裕渡船摆勿上”,这还得从东钱湖的形状说起。

东钱湖呈现南北长、东西狭的特点,湖中陶公山半岛,又刚好处南北方向的三分之一位置,而曹家山头为陶公山的突起部位。湖心塘没有建成之前,东钱湖风大浪高,尤其到了夏天的台风季节,“南风浪”让人生畏。所谓“南风浪”,是从南边吹来的风浪,经过慢慢地积蓄,经过狭窄的曹家山头时,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风口,风带着浪,一浪高过一浪,再加上这里是小汽船固定的航线,水位深又多漩涡,从莫枝归来的渡船,刚好处迎风的不利位置。若是遇上南风浪,船只会动弹不得,特别对抗风浪能力弱的小渡船来说,船老大得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勉强通过,在湖心塘未建成前,这里成为东钱湖最险恶的地方,时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悲剧。

如小渡船行驶到曹家山头,一不小心脱橹,即船橹与固定的橹柱打滑,船只失去动力,就会急速后退侧转,与风浪形成直角,这时候遭受大的横向冲击,轻则船只进水,重则发生翻船溺水的事故,但“阿裕渡船”总能化险为夷,载着乘客安全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在当时背景下就流传开了这句话,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众济亭亭牌

“阿裕渡船”以陶公山与下水路线为主,不过,如果顾客需要的话,忻阿裕偶然也会到前堰头、莫枝、韩岭等地,他一辈子以摇渡船为生,风里来浪里去,见证了东钱湖渡船业的兴衰过程。


人力行船的方法

过去,东钱湖船老大们行船主要有三种方法,常见的可分为摇船、撑船、划船。摇船利用船橹摇动前行,依靠湖水的反向推力,采用最为广泛,其中,小渡船都采用摇船办法,它具有推力足且不间断,尤其对于水深浪大的地方,对于那些船体特大的船只,则可采用两支船橹;撑船利用竹竿插入湖底中,从而产生反向推力,使船体不断前行,但只适用在近岸之处;划船利用木浆在船舷划动水面,依靠湖水的反向推力前行,力量最小,因此,只适用在风浪不大的地方,除了以上三种办法,还有一种辅助的办法,就是使用船中的风帆,借助自然风力来推船前进。到了近代,许多船只进行改进,相继安装了先进的马达,比如,小汽船便是其中之一。

摇船,它既是一桩体力活,又含有技术含量,摇船的人站立在船尾,利用船橹在胸前不断推拉,不过,其中还有许多窍门,比如,扳橹调头,要掌握这项摇船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成的,这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因此,在这三种方法中,摇船是最为不易掌握的,而且,摇船之人需要长时间站立着,如果一天摇下来,相当吃力。

摇船必需配以橹柱和船橹,橹柱是用铁做成的,顶端做成铁珠状,固定在船尾最后一侧,船橹采用当地的杉木,这样长期泡水不会开裂,而且,还得做成上圆下扁,最上端生有一个铁环,只有4厘米左右直径,便于固定绳索,中间处,挖有数个凹坑,这样可以根据摇船人的身高,相应调整凹坑的位置。摇船时,只要将木橹凹坑扣住铁珠,然后,将船舷上绳索的另一头,固定在橹杆的铁环上,这样能起到摇船时始终保持船橹平衡,不至于轻易脱落,做好了以上这些步骤后,便可开始摇船了,如果推拉船橹的频率越高,船速则会越快,反之亦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摇船方法,东钱湖人还在沿袭着,只不过,已经不多了。


东钱湖渡船史

早在南宋时期,东钱湖就出现了渡船业的雏形,这便是下水有名的“官驿河头”。

据史书记载,这座“官驿河头”相当气派,位于下水江口(今下水湿地公园附近),是东钱湖已知最早、最大的码头,是朝廷为宰相史浩所建,用于接送京城的官员和传达文书,相传,旁边还建有一座“接官亭”,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从东钱湖下水走出来的史浩,曾写下许多赞美东钱湖的诗词,有描写东钱湖风光的七律《东钱湖》:“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晚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到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还有描写东钱湖风浪的《江城子》:“片帆初落甬勾东。碧湖空。满汀风。回首一川,银浪颭孤篷。且驾两椽烟雨里,凭曲槛,浥空濛。闲移拄杖上晴峰。莫匆匆。伴冥鸿。笑指家山,萍叶藕花中。脚力倦时呼小艇,归棹稳,月朦胧。”

从史浩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早在南宋时期,东钱湖就有渡船出没,只不过,在水运业尚不发达的古代,还没有形成气候。

1978年,横跨东西的湖心堤建成,好像被拦腰挨了“一刀”,这对当时渡船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陆上交通的逐渐发展,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渡船业。到1998年,介甫楼拆除,东钱湖客运渡船业也由繁荣走向衰落,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界线,90年代中期之前,客运船只云集一起,莫枝堰码头热闹异常,每天客流量数千人。90年代中期之后,湖心塘建成,东钱湖变得风平浪静,人们纷纷放弃原有出行方式,湖心堤成了很多人的徒步通道,乘客量大大减少,人们也由原来的乘船出行,改为乘坐陆上快捷的汽车,不出数年后,东钱湖中“哒哒哒”声也随之消失,各种渡船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渡船船老大们也逐一告别了摇船生涯。

如今,东钱湖的水上渡船业早已绝迹,曾经人头攒动的亭子,也归于寂寞,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外表更漂亮的游船和快艇,载着游客去小普陀以及沿途观赏湖中美景。私家车也成为人们代步工具,公交线路也通进了沿湖各村。

千年渡船史,今朝换新貌。不可否认,东钱湖近代渡船业的变迁,无疑是湖泊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见证,它因人们的需要而兴起,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衰落,这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来源 |鄞响客户端

作者 | 史宏

编辑 | 五里

更多新闻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未解之谜
  • 幽默搞笑
  • UFO
  • 探索图库
  • 社会图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