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 | EW 媒体 习睿 夏清逸
审阅 | 颜巍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议程已经行至中程。
作为一个疫情之下的“电影节“,电影人的一些深度反思在电影节的公共场域交织。如贾璋柯导演所言,面对疫情,世界上的导演可以分为两种,经历过疫情的和没有经历过的。
对于电影行业,同样如此。继去年以来的行业调整,在过去的六个月中,疫情进一步放大了影视行业积弊已久的问题,也加速了电影行业格局的重塑。
从全球范围来看,影院停摆的日子里,线上观影增长迅猛,流媒体加速对电影品类的扩张,剧组停摆下优质内容的溢价效应更加凸显,线下影院重创带来的产业链失序已是不可避免。
在全球电影产业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复工即开幕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首个举办的线下电影产业活动,更加重了电影节的行业风向标意味。
目前复工一周以来,中国影院市场复工率正稳步攀升,首周破亿的数据也给行业注入了一定的信心。而回到更为务实的层面上,疫情影响之下,行业应该如何“自救“向前,新的发行与放映趋势下如何调整策略……成为电影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从本届电影节金爵论坛上一些头部影企的发言来看,疫情加剧了公司的结构优化意识,整体风险意识提升之下,不乏一些企业在低点扩张蓄势。在电影产业的本质规律下,回归内容是共识并且竞争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在内容消费新趋势下,电影产业与技术、互联网等因素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显然,存活下来的电影人不想再一成不变。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影市将如何转变,行业正积蓄力量。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参与者来说,复工复产是当下的”主旋律”。
从剧组停摆,线下退票开始,影院关闭的180多天里,影视公司业务普遍按下暂停键。而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在即,行业公司各司其职,基于自身的产业链角色参与到复工复产中。
在本届上影节金爵开幕论坛上,中影就提及其在知道即将复工之际,大量拷贝复制和所有全国各个影院的硬盘的发放、以及密钥的配置,为影院复工做准备,上影则在今年3月率先发起纾困基金,为长三角影院市场的复苏注入强心剂。
随着影院市场自7月20日正式复工,复工复产也进入到更为实质的阶段。老片重映,成为影市修复的第一批试金石。
在电影市场定档观望情绪浓厚的背景下,新片依然是少数派。在这其中,腾讯影业参与出品的《第一次的离别》已在影院复工的第一天上映,这也是院线复工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新片。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第一次的离别》成为复工首日的单日票房冠军,收获158.5万,且排片占比超过了30%,上座率超11%,而中国电影2019年的平均上座率为11%。
影院首周成绩提振了电影行业士气,给电影从业者带去信心。但也正如猫眼娱乐CEO郑志昊所言,行业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生产端、放映端、发行端并没有恢复来原来的能力。因此,目前需要有足量的内容储备才能满足激增的观影需求。
目前已经定档片单中,7月31日市场将迎来《抵达之谜》《妙先生》两部国产新片。而8月,在《绝地战警:疾速追击》和七夕档两部新片之外,最受关注的是已经定档8月7日的阿里影业参与出品的《1917》。
更多的电影仍处于观望情绪中。在开幕论坛上,多位嘉宾都透露,目前行业整体内容储备至少有四五百部。除了原本延期的《唐人街探案3》《夺冠》等春节档电影,这其中包括中影储备的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等。
可以看到,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明年迎接建党100周年,涉及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献礼片成为影视公司的布局重点。比如据光线传媒在会上透露,目前手头共有六七十个储备项目,其中反应李大钊生平的影片《革命者》在全面推进之中。
而7月1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腾讯影业、上影集团、三次元影业、阅文集团携手出品,黄建新执导的电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机,预计明年7月1日上映,献礼建党百年;再现西南联大历史、彰显知识分子报国的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也由腾讯影业出品。
在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各大电影公司的策略也越来越清晰。
就在本届电影节开幕当日(7月25日),上影集团在永福路52号举行了“初心之地,上影之夜”的发布会。在上影集团未来重点投入的25部影视作品背后,是上影历经疫情期间的三个月思考,提出了“精品内容、大IP开发、产业转型”三大核心战略。
与之类似,疫情之下,影视公司的打法也更为聚焦。
光线在保持稳定团队吸纳人才之际,还向自己投资的团队输出高管人才,以帮助其渡过危机,其本质上是对于其一直构建的内容生态的坚守。比如在打造了爆款《哪吒》的动画领域,光线已投资了20余家动漫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使公司既从源头上掌握充足的优质动漫IP资源,又具备相当的制作能力,尽可能在体系内部达到生产全环节的自给自足。
而于冬再三强调当下要加大创作保证电影供给,则是基于博纳强发行基因的一种对于市场的敏锐与风险前置的管理。
随着行业去泡沫,对于内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升,更加专注内容生产成为此次电影节共同的声音。
“因为疫情,要重新去平衡、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未来,光线将提高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在剧本方面重新打磨。“王长田即在行业会议上表示。在疫情期间,光线不仅没有减薪裁员而且招聘了50多位应届毕业生,同时继续签约了80位编剧。
同样在疫情期间扩充内容团队的还有腾讯影业。金爵开幕论坛上,程武首次以阅文集团CEO与腾讯影业CEO的双重身份亮相上影节。在疫情期间,腾讯影业进行了组织和能力的升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加大了对行业优秀的制片人、编剧,包括制作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的招募力度,以进一步提升内容制作的水准。
而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依赖单一电影板块带来的高风险,传统电影公司都已经开始布局电视剧、网大等其他品类,并不乏一些基于IP联动的举动。
目前,博纳影视、光线传媒、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等公司都已经在电视剧上有所涉及。在光线传媒今年财报中披露的片单中,就有14部电视剧,万达影视旗下新媒诚品制作的《幸福,触手可及!》也在六月份上线。
在金爵开幕论坛上,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也透露,因为判断疫情会加速整个产业结构性的调整,线下业务会加速和线上渠道的融合置换。基于此,上影集团一方面加大了在长三角文旅融合项目的布局,另一方面斥资5亿收购一家资金出现困难的影视基地。
而在发行环节上,影联传媒总经理讲武生就在金爵论坛上明确提出电影发行模式需要革新,需要打破传统依赖票房的单一盈利模式,比如探索与直播、电商等形态的融合,进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除此之外,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加速渗透,在本届电影节上也更为显性。今年流媒体的崛起,线上观影的增长、短视频对于长内容消费的影响,都让互联网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更加直观。
从头部作品的参与度上也可以看到,从参投到主控,互联网影视公司正在进入影视产业更为核心的地带。例如,在计划明年7月1日上映的主旋律电影《1921》中,腾讯影业位列第一出品方。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技术背景的电影公司,也在将影视行业作为一个起点,以技术为切入口,探寻行业增量。在7月26日举行的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会上,上海松江区车墩镇人民政府与腾讯签署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搭建 AI、5G、云计算的基础设施,腾讯正将这些积累已久的优势科技能力应用到影视行业。
展望电影市场后续的走势,尽管目前院线复工以来首周末的数据较为鼓舞人心,但疫情仍存在一定不确性,从制作、宣发到放映各环节的行业整体性修复尚需时间。
这也让产业内公司走向更多的合作。此前,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在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就曾直言,“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需要联手共克时艰,帮助行业尽快复苏“。
对于中小型电影公司来说,由于业务模式较为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往往较为有限,在当前影视周期下,更缺乏灵活转身的能力。通过联合作战,与合作方在资本、资源等各方面形成互补,从早期的项目组局模式,转为更为前置和明确分工的相互协同,也有助于摆脱单一渠道依赖,并更大程度发挥独立公司自身的优势。
可以看到,疫情之下,大电影公司加速人才招揽与生态构建,也加速了国内影视生态格局的整合与重塑。
而正是对于影视行业固有的一些规律的清醒认知,早在腾讯影业成立之初,程武就提出“不孤立做影视”的理念。
在今年的金爵开幕论坛上,程武也表示,腾讯影业持续推进内外整合,在腾讯外部以更开放的心态和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合作;在腾讯体系内,则加强与腾讯动漫、阅文、新丽传媒、猫眼等上下游公司的协作,提升影视开发的效率。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倒逼影视公司更加注重修炼内功,腾讯亦明显加速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先是在4月底,程武接棒阅文,并随后出任猫眼非执行董事,一系列密集的动作更多从内部生态开始,打通新文创及腾讯影业在影视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
作为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腾讯的新文创最终目标是打造出更多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随着“泛娱乐”向“新文创”升级已有两年,腾讯逐步完善了文化产业链的基础搭建,其中影视作为新文创的放大器,更是腾讯影业成立的初衷。
而在新文创逻辑下,IP价值的起点就在于好内容的回归。比如近日入围了2020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名单的《庆余年》。
《庆余年》改编自阅文旗下白金作家猫腻的同名网文,也是起点男频的头部IP。作为腾讯影业新文创影视化的重要探索,《庆余年》第一季就形成了腾讯影业与新丽电视联合承制,深蓝影视、阅文影视等多家公司参与的出品方阵,保证剧集开发的顺畅和稳定。目前,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庆余年》第二季正在筹备中,同时,其同名手游、动画也在开发中,在内容上形成与剧集的补充,并实现商业化层面的联动。
《庆余年》影视化的一系列探索,如避免滥用流量明星,注重剧本打磨,为了尽量呈现超长篇幅的网文内容,采取季播剧的模式,都需要出品方拥有更全面的资源和长线的把控能力。
在影视行业整体不确定性仍然较高的环境下,IP正成为一种内容消费定价与衍生的重要手段。随着影视行业整体回归理性,IP也正回归其理性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