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向善财经”(ID:IPOxscj),作者:向善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怪兽充电上市了,但共享充电宝的故事真的丰满吗?
4月1日晚间,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充电正式在美股挂牌上市,发行价8.5美元/ADS,低于10.5-12.5美元招股价区间。
“一些企业IPO时可能会把定价压低,以此来避免IPO之后的破发风险”。有投行人士表示:“从怪兽充电的IPO定价上来看,低于10.5-12.5美元招股价其实也透露出怪兽充电也在担心上之后之后可能会出现破发的情况。”
从现实来看,上市首日,怪兽充电每股报10美元,市值为27亿美元。虽然上市之后股价没有破发,但从低于招股预期的首日每股报价来看,可能也意味着此次募资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CEO“诚信危机”可能影响资本市场表现
就在怪兽充电上市前夕,上市项目券商高盛和花旗,在纽约联邦法院被两位天使投资人冯一名和尹思成起诉。起诉原因为怪兽CEO蔡光渊此前承诺给两人3%的股权,却始终未履行承诺,目前法院已经受理。
此前,天使投资人冯一名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曾经表示:2017年2月15日,冯一名找到在美团任职的殷志华并开始推动项目启动;3月6日,蔡光渊、张耀榆入局;3月18日,冯、尹、蔡三人达成了冯尹二人投资500万占股15%的共识。当时,冯、尹想在公司注册时直接成为股东写入工商资料,并没有立即签订书面投资协议。
2017年3月31日,蔡光渊以“工作方式”不同为由,说服冯一名、尹思成退出项目团队,同时亲自承诺“赠送”怪兽充电项目共计3%的股份,而经过多轮融资后,这部分股权被一再稀释到0.3%,如今又要收回。
对此,冯一名和尹思成自称为怪兽充电早期投资人和创业团队成员,公开指责蔡光渊的“背叛”和“恶劣”。而怪兽充电方面回应称,这一指控“毫无根据、毫无意义”,蔡光渊正在“积极抗辩”。
客观来看,诉讼本身可能会对上市后的怪兽充电造成影响,在招股书中,怪兽充电也披露相关信息,并表示:“不保证蔡光渊一定能打赢官司…一项不利的裁决可能对公司声誉、资本结构、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上市,任何的诉讼都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何况是关于上市项目股份的纠纷。
而对于怪兽充电CEO蔡光渊来说,收回赠予虽然不违法,但蔡光渊在股权分配上不能服众已成事实,这样的行为也可能进一步引发公司管理者的“诚信危机”进而影响怪兽充电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实际上,2017年,陈欧3亿元投资的共享充电宝项目“街电”,就曾因创始软件团队因股权缩水、大股东海翼股份股权承诺未兑现而引发舆论危机。后来聚美优品私有化,也使众多中小股东损失惨重。
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项目的前景的确很重要,但公司管理者的人品,始终是做投资决策的第一要素,这不仅是做投资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避免风险冲击的重要策略。
从天使投资人与创业公司的管理者的关系来看,一般投资人作为项目的资本孵化方,对企业管理者通常是比较信任的,而这种信任,实际上也是以管理层的商誉为基础的,在投资人 的股权分配上失信与人,得到的可能只是短期的利益,而失去的可能是更多投资人以及资本方的信赖。
而是竞争考验进一步加剧的起点
怪兽上市,并不意味行业竞争以及结束,反而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另一个起点。
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来说,上市有时候并不意味者竞争力的解放,反而是一种束缚,因为在竞争烈度升级的市场中,上市企业不能只考虑怎样取得优势,更需要考虑兼顾市场的情绪以及投资人的诉求。
在怪兽充电上市的同时,4月1日,街电和搜电宣布正式合并,双方将共同组建全新的集团公司。合并之后,街电和搜电将作为同一集团公司旗下的两大子品牌,并保持原有的业务和团队独立运营。
目前,街电在一二线城市有着较高的渗透率,而搜电则是行业内极少数以代理模式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也是行业中唯一一家自有工厂企业。
当然企业之间的合并难免会进入一个磨合期,双方之间究竟能够做到多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成本共担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不过,这也释放出一个信号:行业“三电一兽”的格局正在迎来新的变化。
街电和搜电合并消息宣布的时间节点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颇有一丝“狙击”对手IPO的味道。不过,合并消息发布之后,会产生多少实际影响,也很难说。
与外界通常关注的涨价、商家分成、盈利、收支平衡等角度不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共享充电宝之间的诉讼似乎一直都是行业的“主旋律”。共享充电宝的技术门槛虽然低,但却极易引发专利纷争。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17年开始,来电先后状告了云充吧、街电、小电、怪兽充电等竞争对手品牌,多是涉及专利诉讼。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之间的专利竞争,本质上是成本优势的竞争。
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三大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专门聚焦。如果把这一理论套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会发现,成本、产品、项目聚焦度其实都处于一个同质化阶段。
同质化之后,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成本竞争力。
说白了,共享充电宝这个生意,基本上没有壁垒,什么是壁垒?比如电商行业中的渠道、供应链、仓储、物流、技术。而充电宝这个东西,技术壁垒几乎没有,唯一能够竞争的就是线下网点,这也是行业早期大家都在争夺线下入口的原因。
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还是成本上的竞争力,同样的布局下,谁的综合成本低,谁就有优势,因此,专利就成为了争夺成本优势的关键节点,道理很简单,谁取得了最多的专利,谁就有知识产权的定价权,也就自然有了成本优势。
因此,上市对于怪兽充电来说的确是一个重要节点,但市场也不要过度“神话”,未来的总体成本控制上是否有优势,还有待继续观察。
从上市本身来看,怪兽充电选择赴美上市,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3月23日,百度正式在香港挂牌交易,老牌互联网巨头BAT齐聚香港。紧随其后的,还有哔哩哔哩(B站),微博,携程,腾讯音乐,知乎等十余家企业。
互联网企业回港上市,是一个大趋势,但就市场特性来看,美股确实对公司IPO条件相当比较宽松,这可能是怪兽充电选择赴美IPO的原因之一。
共享充电宝的故事还丰满吗?
在共享经济发展的早期,资本入场企业圈地是主流大法,当竞争过后,人们突然发现共享经济要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似乎是一件特别难的事,直到后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少数几个领域才跑通盈利。
不过,互联网的底层规则中,一种都存在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创业公司发展到最后,突然发现自己不是To VC也不是To资本市场,而是To BAT,风口突至,投资进场,待到用户教育完成时,巨头们下场收割。
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也有类似的可能性。
比如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赛道玩家对于这一领域的降维打击。
还是之前说的那个问题,这个赛道没有一个很强的壁垒,最大的壁垒可能就是终端的覆盖率,但是对于本地生活企业来说,比如美团、饿了么,如果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简直太容易了。
一来,本地生活平台在商家的覆盖体量以及范围上,有天然的入口优势,二来也不必花太多渠道成本,就能很快把规模做起来。
换句话来说,“三电一兽”把盈利模型跑通了,不仅是教育了用户,而且,基本上等于为本地生活巨头企业验证了商业上的可行性。对于共享充电企业来说,这就像随时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是一个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因子。
实际上,一个商业故事好不好,够不够丰满,还是得用木桶效应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商业短板的长度,决定来资本市场价值空间的高度。
比如说,滴滴打车的商业故事相比其他平台型商业就不够丰满,因为下限太低,安全事件直接拉了政策、以及公众对这个领域商业价值的容忍度。
再比如说,共享充电宝企业,即便是上市,也可能很难有一个满意的市值表现,因为门槛低,下限也低,而且随时都有巨头入场的风险。
其实,共享充电宝的故事之所以不够丰满,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办法能够建立用户的品牌粘性。
从用户的角度看,用哪个品牌都无所谓,充电服务的差异性在于价格,涨价必将面临用户的流失,因为一旦价格过高,用户发现偶尔用几次的成本就足够买一个全新的充电宝,那么就很难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
再者,如今手机产品的发展趋势是电池做的越来越大,也很少再有续航焦虑,共享充电宝本身不是必需品,而是一个有限需求下的互补品,这也将进一步压缩未来的市场想象空间。
结语:
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只是现有手机产品力不足下的一个替代性解决方案,而且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电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也许市面上的充电宝也产品也可能会随之消失,就行曾经很火的充电电池一样,成为历史。
毕竟,科技的潮流滚滚向前,且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