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的标尺拨回23年前。
1998年,刚入夏,河南郑州,150台拖拉机满载1500辆自行车,浩荡地行驶在乡村路面。两边都是才收割完的麦子,镰刀划过留下的新鲜麦茬在太阳的炙烤下,散发出一阵阵掺杂泥土气味的麦香。
如果你以为这是张艺谋某部电影在取景,就大错特错了。多年后,每次把它讲给别人听,袁国顺仍抑制不住兴奋,“用粮食换自行车,你知道吗?”他说,“一口气走了好多地方,全给换完了。”
尽管过去20多年,对于这场“交换”的细节,袁国顺还记得清清楚楚。
当年生意不好做,袁国顺手里的自行车在7-8月的旺季滞销了。他突发奇想,跑到刚获得丰收的农民那里,用粮食作为“货币”来进行自行车“贸易”,他再转手把收来的粮食卖到粮站。收粮食时放低验收标准,再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将粮食卖给粮站。一来二往,自行车完成交易,钱也挣到手了。这样,不用掏钱,农民相当于“白得”了一辆自行车,袁国顺也得以顺利出货,快速赚到了钱。
后来,在摸索出更多“普适性”的营销规律前,用类似方法,他又“意外”地制造了许多销售奇迹。
在扼守要塞、交通便利发达的河南郑州,商业景象繁荣。1年前刚刚知天命的袁国顺,生于斯、长于斯,作为一名曾经的“连续创业者”,他似乎早已过了自己人生的风口。
7月初,一年最热的时候才刚开始。郑州“壹玖”公司总部,《商界》记者见到他时,一个经营遇到困惑的企业主正在办公室向他求教。今天,他是中国“免费商业模式”第一人,“国顺案例库”平台的创始人,在全网有500多万粉丝。
20多年来,他卖过鸡精、自行车、洗碗机……同时,他也送出去很多东西,空调、皮衣……在袁国顺的字典里,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实在卖不动就‘免费送’。”面对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咨询学习的人,袁国顺一次次将思绪抛回从前。
在狂飙突进的重商主义氛围下,多年来,不断有人书写民间营销神话。当袁国顺发现,要想达成一个目标的先决条件是“满足别人”,这为他后来成为“免费”模式创始人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商业认知基础。经过不断推演,他最终梳理出“免费”和企业终极战略成就之间那层最隐秘关系。
抵达郑州前,《商界》记者曾反复研究过袁国顺讲课的视频。在讲到“麦当劳如何做到全世界餐饮龙头”的短视频中,有不少网友都留言表示,听袁老师的商业干货像听“单口相声”,太欢乐了。
没有多少人能将一个冰冷的商业案例,以如此幽默、生动的小故事进行开场。这期,袁老师讲的是麦当劳通过经营“免费空间”盈利的事,绘声绘色、抑扬顿挫, 最后轻轻松松将“核心干货”抛出来。
不少网友被他的风格逗乐了,津津有味地看完。根据平台的流量推送机制,但凡完播率高,该视频将会被更多人看到。由此,“抖音上有一个讲免费商业模式非常特别的人,叫袁国顺”,很快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
如今,在各种主题的企业培训中,讲模式创新者众。然而,最有效的创新,其实是能将企业自身开创的“概念”成功地运用到完全不同的业务中去。商业苦长,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迅速蹿红的网红导师在进入大众视野前,曾是中原大地上一位资深的“连续创业者”。
作为“免费模式”的创始人,袁国顺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创业过程,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验证有关免费模式商业闭环的重要平台。
▲ 袁国顺摄影/ 叶屈
帅旗忽折、将星流坠。二三十年前,有勇无谋的袁国顺在郑州起势开局,“前后从事过10~20个行业”,他坐在记者对面,脸上是轻松悠长的神情,“虽然最后做成了很多事,但因缺战略、缺方法论吃败仗的例子就太多了。”
拖拉机运1500辆自行车,用粮食来换的成名之战,让他日进斗金;经营保暖内衣时,他发明“以旧换新”的办法,为他赚到意想不到的财富;开鸡精厂时,拉一车货去杭州卖,回程时路过海宁皮草城,他灵机一动,以物换物,又缔造了他人生另一场经典之战……
当时,很多生意上的同行表示“看不懂”。这些案例中,消费者似乎没有花钱就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为什么袁国顺却从中赚到了大钱?
事实上,彼时的袁国顺,已历经多场最痛苦的验证。更准确地说,当同行还在为如何把东西卖出去赚更多钱时,他已经开启一场直抵人心、探寻买卖双方共同利益的“新商业文明实践”。
粮食兑换的自行车背后,是初代消费升级的农村劳动力未被满足的刚需;保暖内衣以旧换新,是资源合理利用、满足买卖双方利益的同时还能惠及第三方的创新之举……而最终让这些经历变成免费商业模式课程的,是袁国顺持续多年未放弃的追问和沉思。
1970年,袁国顺出生在河南郑州,从小喜欢观察父亲的言行和举止,他很早对经商、做生意产生兴趣。
袁国顺的父辈和任正非、宗庆后是同代人,在河南当地,父亲很早就开始经营作坊,涉及铸造业、机械加工等领域。那是中国民营经济开始兴起的年代。在中原地区,许多前辈不久后就成就了一方霸业。
父亲在袁国顺眼中,是非常优秀的实干家。他每天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听评书,二是观察父亲做生意。这两件事不知不觉发生“化学反应”,慢慢滋生出一些早期的想法和意识。
每天放学回家,他会迫不及待打开收音机。在听了无数遍的《三国演义》里,他感受到一股借助“天命”来颂扬某种英雄史观的价值理念。无论刘备、曹操还是诸葛亮,他们降生到世上,被塑造成典型人物,原来都是为了创造一段特殊的历史。
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天命”的——少年袁国顺慢慢形成这个想法。揣着听来的一肚子好故事和若干交锋细节,在20岁那年,“不愿活在父亲阴影下”的袁国顺,离开家开始创业。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个人命运和时代结合得非常紧密。袁国顺并没有离开家太远,而是扎根郑州,开始做生意。实际上,性格乐观的袁国顺,很少对旁人说起这段自此开始改变他人生的难忘经历。
沈勤德是袁国顺多年的搭档,比袁小十几岁,是为数不多从袁口中得知过“真相”的人。“他把很多事情都做到了行业第一。”在采访袁国顺的间隙,沈勤德时而补充一句。若没有此垫句,采访很可能滑向完全不同的主题。在袁国顺眼里,那些人生经历早已风干、消化,长成身体和思想的新肉,“提不提它们都无所谓”。
《三国演义》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出场了 ;紧接着是“身长九尺,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羽……多少有点像罗贯中为张飞和关羽安排的路径,袁国顺走向创业江湖时的出场也尤其特别。
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那个年代。这位提出“免费”商业模式、讲起课来幽默风趣、能轻松圈粉的人,身后不仅有时代的幕布和高墙,也有那些组成他个人奋斗史和“教材”内容的无数个细节和时刻。
袁国顺一直没离开过河南郑州。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原大地上,以前住着他的冲动和狂妄,现在埋着一些勋章和教训。
其中,一些事情看似凑巧偶然,实则是必然宿命。有一年,河南郑州出现一则消息 :买鸡精,得崭新奥迪。如果不是傻子,大概没人会将这两种东西画等号,也不会有哪个“冤大头”愿意想出这样一个血亏的营销方案。
在当时的时间维度上,看到广告的人首先在猜,敢这样送,这里面的坑得有多深啊。
直到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位消费者亲自坐进一辆奥迪A6,并将它顺利开走,大家才相信——这不是坑,是天上真的掉了一个大大的馅饼。
“买鸡精送奥迪”的点子是袁国顺想出来的。当时,作为调味品厂的负责人之一,袁国顺又抓质量又抓销售,为了提振销售业绩、开拓销路,这个铤而走险的营销方案最后得以高效落地。
不吆喝产品卖点,也不去卡位经销渠道,该调味品厂的鸡精无心抢占同类竞品的市场份额。“咔!”按照袁国顺在讲课和受访时最喜欢的语气助词来形容,动用一种“明明消费了但又似乎没买单”的心理,最大化地发挥营销术最明显的销售提振作用,直接拉动销量。
然而,能记得细节、拿到重要场合来回忆的经历,通常都带着眼泪和教训。
“买鸡精送奥迪”简单6个字,看似潇洒,执行前却经历了完整的深思熟虑。“为了把奥迪A6成功送出去,公司上下开了大小60多次会。”坐在《商界》记者面前, 袁国顺突然放慢语速,表情有些怅然。当他拍板送奥迪车的那一刻,他当然不知道,这将是他接下来无数次演练、推导的棋局中,最臭的一步棋。
那台“天下掉下来”的奥迪 A6,公司整整付了 3 年月供才还完。不久后,一位杭州车主通过同样的方式,顺利开走买鸡精获赠的一台免费的凯迪拉克。
当时跟奔驰宝马同档次的凯迪拉克,一下子把该品牌鸡精的知名度提升,知道品牌的人呈几何倍数上升。但袁国顺在背后却突然乐不起来,他发现,“免费送”的商业利润闭环实际上很难完成。
“那60多次会上反复推演过的环节,在实际操作层面远没有把车送出去那么容易落地”,被困在潜在盈利点的挖掘上,袁国顺不得不感慨,当年根本看不到这一顿 “猛如虎”操作背后真正的价值。
人就是这样,自己造囚笼把自己关住;同时,自己也做上 帝,由自己来崇拜。冥冥中对这种看似“免费”的模式着迷后,越想不通,袁国顺就越放不下。
在创业最刺激、紧张的几年,对“超级赠品”模式入迷的袁国顺,每天都在思考“送出”和“得到”的问题。他经手的生意和涉足的行业越来越多,可供练手和试验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通过“送出去”的东西来实现盈利,袁国顺任由天马行空的思绪驰骋,反复验证这件事的可行性和应用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最深刻的是,有些路看似很近,走起来却很远,没有耐心和坚韧根本到达不了。
“一看到袁老师就感到亲切,他的手里仿佛随时都揣着惊喜和礼物”,近期一位网友在袁国顺短视频下方留言。如今,从创新角度来审视,袁国顺和“免费模式”之间,遍布着人格化运营的典型经验。
而达成这一反射弧印象的背后,实则是多年来奔忙于全国各地开讲的内容和企业主积极参与、互动形成的丰富样本,它们在不断地验证和打磨“袁创免费模式”,以此为核心的新经济生态系统也得以不断更迭完善。
在采访的后半段,记者才得知,袁国顺的故事其实得换个开场白。从郑州老家出走创业后,那些对父亲的观察、从收音机里听来的“生杀予夺、智勇双全”的经典故事细节,并未给这位莽撞的中原少年武装一颗经商的超级大脑。
袁国顺的故事,其实应该从某个遥远午后看到的一条广告语开始讲起。
改写命运的时刻,通常在到来的时候, 谁都无法轻易感知到。就像他某一天走在路上,不经意间撞见的一则不起眼的广告语。
有一年夏天,袁国顺需要购买10台空调。走在大街上,一则“交话费送空调”的促销信息钻进袁国顺的眼里。由于担心“不是真的”,袁国顺并未被吸引。又走了几步,类似买赠的促销再次出现。
“这次的信息更详细,我无法拒绝。”袁国顺还清楚地记得,促销广告上写着,“充 2480元话费,送格力1.5P空调”。
“那算下来,空调岂不是免费的 ?”不用说,这条广告具备十足吸引力,尤其对一个刚好有10台空调需求的人而言,吸引力就更大。
他赶紧摸出手机,生怕耽误一秒钟。但稍微有理智的人都会怀疑空调的质量,“假的、翻新的都有可能”他说,“反正最不可能的就是实打实全新的空调。”
结果令他傻眼。商家拿出来赠送的空调,不仅全是新的,按照当时市场价,每台空调售价都在2500元左右。袁国顺走在路上,一条街都是类似的促销广告,它们像一块又一块小石头,朝波澜不兴的湖面逐一投掷,湖面渐渐荡起涟漪。
商业逐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袁国顺心里想的不是10台“免费”空调的事,而是卖家如何才能玩转这个游戏。
要完成一个轻盈的起飞,背后往往是丰满的羽毛作为支撑。“那天回家后,我想破脑袋都想不通。”从那以后,袁国顺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袁国顺 摄影/ 叶屈
这段空调插曲,极大地启发了他正在做的生意。连他自己都料想不到,这成了此后多年来一直追问下去的母题——如何打造买卖双方的利益共同体。
当时他已经是一家调味品厂的负责人。即便暂时还看不懂“充话费送空调” 这样的操作,但袁国顺慢慢开始转变经营思路。以前,每天想的是提升业绩、开拓市场时还缺什么,“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凭手里的东西能最大程度变出什么。”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开始起作用:对一件事情着迷后,会不惜一切代价弄明白。他首先肯定“买赠”对销售有绝对吸引力,“送东西”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他心里扎根。
“没有前辈总结这些方法论。”当时,袁国顺手里正好同时操盘了好几个项目, 他选择做一场代价不菲的“试验”。
黎明前总是特别冷。为了调试赠品模式,前后统共搭进去不少钱。袁国顺却说, 这是必须要上交的“市场摸索费”。也许今天看来这些“损失”只是一个数字,但在那个遥远年代,肯花真金白银去“做试验” 的人的确太少了。很多人眼里,袁国顺做的事不能叫“奢侈”,是“纯粹的傻”。
“买鸡精送奥迪”的想法落地执行前,袁国顺已经尝试送了很多东西出去。在被验证这是一步臭棋之前,他狠狠地吃了败仗。
现在,站上讲台给学员讲课时,袁国顺经常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听评书的场景。“都是细节和人物刻画,凡是没有细节的东西,都是假的。”同理,别人听他的经历可能只是几句话的事情,无法感知那些笑与泪,也无法真正体会那些细节和荷枪实弹的输赢对当时的创业者、企业主究竟意味着什么。
经历过多次失败,袁国顺的问题始终琢磨不透——别人能大张旗鼓送这送那,自己为何送出去就玩废呢?直到现在,袁国顺还在扼腕叹息,“要是当时有老师点拨我、教我一下,叫我磕头我都干。”
很奇怪,当一个人遇上强盗,前半个小时会因死亡威胁感到恐惧。可一旦刀架到脖子上,反倒什么都不怕了。玩不转、倒亏钱之后,袁国顺彻底“放逐”自我,紧紧接住午后广告语砸向他头上的那颗“苹果”。
100个疑点绝不能构成一件证据。他心中萦绕的“问号”实在太多了,他必须先将这些疑问一个个干掉才行。
陷入痛苦思索的袁国顺开始不停追问:买卖双方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普适性的追求?
那几年,国内产业消费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迎来初代“消费升级”。手机、空调、电脑、汽车,从工厂、渠道和琳琅满目的商店,加快走向每家每户。
《商界》曾盘点过“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25位风云人物”,最有影响力的营销人才恰巧从90年代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营销”的概念逐渐深入中国民营企业的各大会议,成为讨论焦点。涉足多个行业、生意做得多而杂的袁国顺自然也是其中一员。
“当时说谁生意做得大,就看他销货能力和复购率。”跟袁同时代的一位经销商坦言,物资贫乏、市场嗷嗷待哺,需求和竞争都存在,谁能想到出色的营销策略、精准把握用户心理,谁就能成功。在很多亲身经历过的人眼里,成功的表现方式之一是“赚快钱”。
在这种时代的精神共振下,市场竞争步入深水区,“水底却没有石头可以摸”。袁国顺被裹挟着,内心始终装着那个想不通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搭上“大车”一同赶路,拒绝被滚滚烟尘掩埋。
满地都是“六便士”,没有人抬起头看月亮。用英国作家毛姆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来描述当年的民营经济发展,再合适不过。
不论生意做得如何,袁国顺脑海里始终不断出现“充话费送空调”的事。一天,他的手机收到运营商发来的“天气预报”,“那一刻,醍醐灌顶,咔!一下想通了。”
为了验证自己那一秒钟的灵感,袁国顺紧接着做了一件事,他翻遍手机发现,果然,为了获赠空调去充的话费中,他一口气“购买”了彩铃、来电提醒等边缘产品,“这些东西毛利润高达90%。”
化身“隐形”收费的形式,充话费这一行为似乎超出了当时人们对产品和服务本身的理解。“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商业闭环的雏形。”袁国顺说,多年后他无数次回过头来审视“充话费送空调”,愈发肯定自己的想法。
“学移动公司分摊话费的太多了”,袁认为,这是免费逻辑的鼻祖。他特别列举了银行那些“微小”的收费项目的例子,“隐形收费都主要分布在这些毛利率很高的小收费环节”,他认为这才是企业敢任性“送东西”的根本原因。
从一种类似“大促”的活动到商业逻辑的成型,自认为找到切入口,袁国顺愈发对“免费”消费场景上瘾。他结合当时的生意进行推演,卖自行车就“买1 送 5”,送毛巾,送酒水等等 ;做保暖内衣生意时,他发明了一种“以旧换新”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消费者积极性,不仅把新内衣卖出去,还探寻到“用户基础”也就是今天的“流量池”这块无人意识到的领地。
“穿越”到今天,先亏钱引流、再流量变现似乎就能一举回答袁国顺当时的困惑。但巨头之所以能跑起来,离不开蹒跚学步时确保不摔倒的反复练习。
袁国顺思考的问题不再是近似于不要钱、免费的促销方式怎么玩转,而是建立在“免费”基础上,是否存在一条稳定、可持续、规模化并且可复制的商业路径。
“不管竞争多激烈,你的对手永远不是同行,而是把你的用户牢牢握在手里的人。”换句话说,你的用户很可能在其他行业人士手里。
真正的商业闭环一定首先得有“用户”,而不是顾客。此外,要维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需要有足够多的商家在生态中保持活跃。
没有放弃过一天思考,袁国顺彻底想通一件事,开公司、做生意、卖东西,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内核和吸引力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这句话仿佛是为袁国顺设计的。
37岁那年夏天,对事业和模式的深度追问,拽着袁国顺进入深度反思。“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不良嗜好啊,行业也没问题,为什么始终达不到心里的目标。”多年来的摸索和鞭打,他对自己的不认可达到巅峰。
正是这一年,他的世界豁然开朗。从前那套衡量指标全部失灵,企业成长速度、业绩增长、市场份额、毛利率……袁国顺一寸寸叩问心门,也一次次将这些标准撤下来。
那些起势凌厉、发展迅猛的企业,一定都在进行某种价值交换。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袁国顺在内心开启了一场模式价值和运营思路的重组。
往事并不会被时间埋葬,尤其是特别难忘的,那里有再次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的路。袁坦言,之前交了很多“学费”,用一些自以为是的方法,反而走了弯路。同时,由于“生性狂妄”,稍微取得一点成绩就容易忘形。从未将足够的“教训”“样本”统一放置在聚光灯下,导致他迟迟想不明白,“不开悟”。
反复审视从前,袁国顺突然领悟到“利他”和“吃亏”的微妙共生关系,而这正是他苦寻“买卖双方利益共同体”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明心见性,懂得人性的本质。“人喜欢的东西都是一致的,财富、健康,受尊重。”袁国顺说。
用“吃亏在前”的思维模式去延长利润链条,是袁国顺在不久的将来创建免费商业模式的思想基础。至此,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决定先感受当前的“月光”。
“不如去改变柚子的世界。”
此前,当专程从海南赶来郑州的黄晓玲听到这句话时,心头突然一热,眼泪顷刻涌上眼窝。她和丈夫在海南种了十几年柚子,核心技术、产量、价格啥都有了,就是无法再往前“迈一步”。
黄晓玲坐在台上,在讲述具体困境前, 她是带着光环出场的——以国内知名“柚子夫妇”的头衔,以一颗柚子敢标价300多元的亮眼成绩。
台上,袁国顺坐她对面,静静听完讲述后,最终说出了上面那句令黄晓玲云开月明的话。
对话仍以袁国顺最习惯的“对弈”开始。从2016年正式开讲“免费”商业模式以来,他的每堂课一定会临时抓两个到现场来求解的中小微企业主,通过1V1、1V2“battle”的形式,将内容以最短的接收路径传输出去。
从一斤3、4元无人问津,到转手20~30元一斤被中间商狠赚差价,黄晓玲和丈夫非常不甘心,决定苦心钻研种植技术,最终靠品质成为“柚子大王”。
尽管在细分赛道上,黄晓玲已经是冉冉升起的“商业明星”,但这一切距离真正意义的商业文明还太远。
黄晓玲的问题是,300元一个的柚子不愁卖,但它只能卖给特定人群。种柚子对夫妻俩来说,到了战略调整的关键期。
现场,主持人在两人之间把问题抛来抛去,场面一度剑拔弩张,袁国顺通过提问,快速掌握了黄晓玲忽略的关键内容,最后送给她4个字——“西褚南柚”。
不能再盯着自己的柚子想出路,“开放”势在必行。袁国顺告诉黄晓玲,把柚子从贱卖做到单价冠军,技术就能解决。但要让一艘“航母”转向,必须转变思维模式。
袁国顺以褚时健哀牢山种褚橙改变橙子命运为例,结合“袁创免费模式”中的“绑架”“超级赠品”等模型,现场带着黄晓玲走出“困境”。“关注单棵果树的收成已经不是目标,你要关注的是果园、甚至气候问题。”袁国顺试图深入点拨。
他问黄晓玲,对周围的种植户开放过技术吗?显然,这是“柚子夫妇”的核心壁垒,答案肯定是没有。“把核心优势变成别人赚钱的工具。”袁国顺进一步解释,让别人因为我而变得有钱、有价值,“这时你的柚子是不是更有价值?”
做技术输出、挂上标签,问题不是能不能卖出去,而是够不够卖。从“做生意”到 “做生态”,短短几分钟,黄晓玲醍醐灌顶,当自身经营任务完成“使命转换”后,眼前豁然明朗。
不要试图让柚子来改变企业的生存现状,而要在普及核心优势技术等基础上,担任广大种植户的创业导师,用创新商业模式去改变“柚子的世界”。最终,自己也将从中受益。
“别人带着赤裸裸的目的去销售,我带着‘免费’的诚意去转化交易,客户当然愿意跟我交换。”袁国顺总结说,锁定客户、粉丝,提高业绩和附加值,让企业家们有效地、快速打动客户,完成交易。这就是“免费模式”。
坐在记者对面,袁国顺讲述了这个案例,替“柚子夫妇”诊断天价柚王一事,发生在《国顺案例库》的录制现场。
“别人看山是山,我看山是人。”袁国顺说,始终围绕人的诉求去深思“共同体命运”,才是免费模式要传递的终极商业理想。一种个人主义经验的落地和系统化生成,是一个漫长过程。结合经商经历和多年来的苦心追问,袁国顺最终总结出一套以“免费模式”为战略业务核心的方法论。
棋至中盘,回望这一路的经历,正是有了几十年的创业实践和每一个踩过的坑,“才能让我讲起免费模式时有血有肉。”2014年,袁国顺以郑州为大本营,创办了河南壹玖实业公司,致力于帮助中小微企业拨开迷雾、看清未来。
▲“壹玖”企业发展大事记
按照壹玖和袁国顺的构想,目前正在录制的《国顺案例库》,将以互联网平台模式,打造一台永不打烊的免费商业大餐。
企业咨询本身就是所有学习品类中价格最贵的服务,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咨询费让困境中的广大企业主望而却步。坚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帮助会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袁国顺的《免费模式》总结形成了 16 个免费模型及《免费系统》(即“壹玖生态圈”),目前已被许多企业作为发展战略的范本。
“免费课堂将永远面向企业主敞开,可以轻松运用到实践中的免费模型也在不断更新。”袁国顺说,到一个新的城市开讲, 经常会遇到“熟人”,“同一节课,听过几十上百遍的人比比皆是。”
整个采访,袁国顺沿袭了他讲课的风格 :轻松、幽默,能完整描述每个细节。聊起过去几十年的创业经历,他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一件事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
你以为是你自己的车辙,其实都是前人的脚印。采访进行到最后,记者问袁国顺,如果现在有个机会可以穿越,回到当初离开家的那天,您会如何规划接下来的人生?
人生的关键经历,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做生意,去当老师,教育太重要了。”做一个好老师,袁国顺说,在输出干货的同时,还能逗学生开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锐公司”(ID:shangjiezz),作者:作者:谭亚,编辑:周春林 ,摄影:叶屈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