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完成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任务后,首都体育馆又将迎来更大考验。10月21日-10月24日,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将在此举办。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资格赛的首站,共有来自37个国家、地区和协会组织的384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齐聚于此。目前,场馆已完成花样滑冰到短道速滑的场地转换工作。
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拥有53年历史的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通过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接连举办的两项重要国际赛事,是冬奥会前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唯一一次全领域、全要素的测试机会。
率先结束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是首都体育馆改造后举办的首个国际赛事,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1名运动员角逐4枚金牌、12枚奖牌,最终,中国队斩获两枚金牌,5枚奖牌。夺得双人滑冠军的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在赛后表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场馆了,每次想到这里将是我们冬奥会战斗的地方,就会感到兴奋又有动力,能激励我们继续挑战、前进。”日本选手坂本花织也表示,“在这片奥运会的比赛场地上,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奥运氛围。冰面非常利于滑行,在这里我可以把我平时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展示出来。”
对于本次测试赛的场馆设施及运行状况,国际滑冰联盟副主席亚历山大·雷科宁给予了高度评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场地设施,作为冬奥会场馆,这里已经完全准备好了。”雷科宁此前曾因中国杯大奖赛和四大洲锦标赛来过首体很多次,翻修后的旧馆新颜让他感叹:“现在这座体育馆看起来很新,内部空间充裕,和动不动就新建场馆相比,在现有场馆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是个很棒的主意。”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花样滑冰赛事运行期间,对标北京冬奥会赛时29个业务领域要点,首体场馆平均每天运行20小时,对指挥体系、场地设施、场馆运行、服务保障、城市综合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效检测,“我们及时作好花样滑冰测试赛的复盘总结,更要提早作好短道速滑赛事的各项准备。”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杨晋山说。
相对而言,短道比赛参赛队伍多、竞技水平高,比赛轮次密,组织难度高,是一次更大的挑战,其中,“冰场转换”成为首都体育馆两场比赛之间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对于冰面、现场环境等比赛要素需求不同,包括冰面转换,温度、软硬度都要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调整,临时搭建的设施比如发令台、裁判席、防护垫以及媒体摄影的位置等,都要根据赛事安排进行转换。”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介绍,冬奥会期间,同一天举办两个项目,同一天完成两个项目的场地转换,首都体育馆一定算得上冰面上最“忙活”的场馆之一。
此外,防疫是测试赛的重中之重。和4月的国内测试赛相比,本月举行的两项大赛均有有境外运动员参与,防疫工作势必全面升级。
据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防疫副主任赵成芳介绍,在已经完赛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上,比赛按照闭环内、闭环外要求运行,整个场馆流线不交叉,分区不重叠,“此次测试赛我们针对不同客户群设置了单独流线。以运动员为例,他们的主要区域是休息区和比赛场地区。进入比赛场地,会有专职志愿者为运动员收集个人用品;离开比赛场地,志愿者会提示运动员佩戴口罩。”同时,按照相关防疫要求,闭环内人员每天均需进行核酸检测。此外,防疫人员每天赛后都会在首体内选取10个点位进行气溶胶检测。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为期4天的测试赛,海淀区累计完成消杀面积45.1万余平方米,清运闭环内场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和重点管控生活垃圾1.7万余公斤,累计投入核酸采样人员272人次,对涉赛场所开展核酸采样11775人,物品及环境3858件,结果均为阴性。
对入境人员采取闭环管理等赛事防疫要求,雷科宁表示充分理解:“我们必须严格遵守防疫规范,因为我们不希望出现任何阳性案例。中国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措施严格但必要,这是眼下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运动员也表示认可,拉脱维亚选手丹尼斯说:“这里的一切组织得都很好,大家都遵守规定,我从没见过防疫规定遵守得这么好的地方。”
“相约北京2021/2022 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将于10月21日开始,人员来源更广泛,队伍更加壮大,疫情防控任务更加严峻。我们将不断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和流程,持续抓好改进提升。”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宇光说。
严格防疫没有影响赛事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雷科宁看来,这离不开志愿者、工作人员的恪尽职守,他对这次考察的结果非常满意,期待中国和国际滑联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带来一届精彩的冬奥会,“首先,最重要的是冬奥会能顺利举行,我坚信北京能做到。其次,我个人的一个小小期待是,希望在防疫措施允许的范围内,北京冬奥会能有尽可能多的观众来到现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