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排名》火了。
这部动画在B站的播放量目前已经超过1亿,在豆瓣斩获了9.5分的高分评价。此外,最直观的证据是,每个人的朋友圈里似乎都冒出了几个用主角波吉当头像的人。
《国王排名》的故事和它的画风一样,像一个经典童话的调色盘:主角波吉是一个善良坚忍的王子,尽管他先天聋哑、体格弱小,但依然立志要成为最伟大的国王。然而,严厉的继母与颇有野心的弟弟成为了他难以逾越的障碍。波吉默默忍受着家人和臣民们的轻视,这期间,他在郊外偶遇了理解他的柯克。
不久之后,先王去世,继母和大臣篡改了国王的遗嘱,立波吉的弟弟为国王。而波吉则离开王国前去远行,在经历一番坎坷之后,波吉与挚友柯克终于碰面,他们共同踏上了寻找变强方法的道路。
在故事本身以外,《国王排名》的漫画作者十日草辅对漫画的坚持,也带有几分童话主角的色彩:他在二十多岁时曾经创作过数十部漫画和绘本,但都未能出版。在现实的打击之下,十日草辅只能选择回归职场。几经周折,他跳槽到了待遇良好的企业,工作轻松,生活也不再有太多的压力。
多年平静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漫画的喜爱。41岁时,十日草辅还是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从企业辞职,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漫画创作中。随后,他开始在互联网上连载《国王排名》。漫画更新一年多后,某天突然在日本推特上走红,点击量暴涨,十日草辅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有名的漫画家。
刺猬公社在对这部动画的评论时提到:“‘复合的投射’是《国王排名》在年轻人群体中飞速传播的源头。作者与观众都在这部动画中注入、发现了自己,《国王排名》提供了一种‘普世又精确’的文本,让共鸣点出现得自然又深刻。”
“治愈”、“感动”、“催泪”的确是与这部动画关联度最高的评论,但也只是最表层的标签。千禧一代观众对这则童话产生共鸣的原因显然更加复杂:似曾相识的家庭结构、固定的奋斗目标与上升路径……我们和波吉的共同经验,也许比想象中更加丰富。
首先,让我们从波吉的继母希琳说起。
《“本以为是恶毒后妈,没想到她在偷偷爱你”》,这是当前B站上最热门的《国王排名》同人视频剪辑,播放量高达577万。被广泛评论为“刀子嘴豆腐心”的继母希琳不仅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被认为是这部动画中去脸谱化的重要角色。
在动画的前两集中,希琳以传统童话中恶毒后妈式的面貌出现。希琳生育了波吉同父异母的弟弟戴达,对波吉想要成为国王的理想给予了彻底的打压和否定,认为“这孩子没有当国王的资格,论继承王位,戴达比他适合百倍”。
不仅如此,先王去世以后,希琳撕毁遗书,组织大臣投票,最终立亲生儿子戴达为王。之后,在波吉最开始提出要出门旅行时,她的第一反应也是进行否定,认为波吉什么也做不了,去外面旅行只会丢人现眼。
“反转”出现在动画第三集的末尾。出门旅行的愿望被拒绝以后,波吉想偷偷逃出高塔,却遭遇了生命危险。这时希琳不顾自身安危跳出窗户拉住他,随后又竭尽全力施展魔法治愈受伤的波吉。在此之后,动画补充了希琳早期和波吉相处的温馨回忆,并且收回了她之前默默治疗波吉伤势的伏笔。
“后妈真的很爱他,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她真的很爱这孩子”……第三集之后,观众们大多被希琳的直率和默默守护所感动,似乎她之前对波吉的否定和恶语相向也自然而然有了解释的余地——希琳只是想保护这个孩子不受到伤害。
可是这个所谓“去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反而铸成了一个更加典型的东亚家长:他们固执地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直到孩子真的以命相博,家长才突然展现出对他生命的珍惜和对他的爱,才开始正视他的诉求和愿望。
换句话说,如果希琳一开始就认真思考和回应波吉出门旅行的提议,他也许就不会自己想办法逃出高塔,以致出现生命危险。
爱是真的,但伤害也是。希琳确实想保护波吉,让他在自己的羽翼下过平静的生活。但这样的需求建立在她否定波吉真正的愿望,轻视他的理想和能力,剥夺原本属于波吉资源的基础之上。
这实在是很像那些“我都是为你好”的家长,他们劝你改掉高考志愿,否定你的理想,觉得你应当按照他们认为适合你的方式生活。
在动画里,波吉始终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与宽容善良的品格,这让他和继母保持融洽的关系显得十分自然。可这并不能成为使打压式教育合理化的理由。如果可能的话,多一些对真诚鼓励和沟通的呼吁,也许比单纯为“去脸谱化”感动更实际一些。
与继母希琳相比,波吉的父亲伯斯在动画中的存在感似乎要薄弱得多。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是,伯斯在早期凭借着超凡的力量与武艺击退魔物,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深受子民尊敬和爱戴。他在动画中出现时已经卧病在床,并在不久后去世。但在伯斯去世时,他的身体里竟然幻化出了一只魔鬼。
这使得在场的所有人,以及屏幕前的观众们,都陡然生出一丝疑惑来:这位威严的父亲,真的像他看上去那样可靠吗?
随着后期情节的不断深入,这位父亲不可靠的程度也会逐渐加深。而伯斯的父亲形象从威严到不可信甚至滑稽的转变,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父亲形象的演变不谋而合。
伊恩·布鲁玛在《日本之镜 : 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一书中,提到了日本文化中父亲形象的转变: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社会“武士化”使得武士的价值观渗透到各个阶层中去,父亲的公开角色得到了强化。根据明治政府在1898年颁布的民法典,父亲可以全权处置家庭财产、决定家庭成员的住址、赞成或反对子女的婚姻状况的变动。
但与此同时,社会变革也正在逐渐削弱父亲对家庭的实际控制权。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日本工薪族的时代来临了。在等级关系远比个人才能更重要的日本,社会中出现了比工薪族父亲等级更高的权威——工薪族的上司。当时流行的漫画和电影中描绘的典型工薪族软弱、不负责任、对上司恭敬而卑微。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家人的尊重,沦为不可靠的笑柄。
对于《国王排名》中的伯斯而言,他信用失效的原因也正是去世后身体中释放出的魔鬼。那只魔物所代表的问题是:伯斯的力量真的来自他自己吗?在这个场合之中,魔鬼成为了可能赋予伯斯权力的上司。
当这个上司凭空出现的时候,再威严的国王和父亲,也瞬间掉回到软弱工薪族的位置上——他不再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只是一个狐假虎威的空壳。
“不再可靠的权威”也只是这个父亲形象的一部分。在动画里,国王伯斯几乎只是象征性地出现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定下成为国王的宏大理想,指派他们的老师,表达对他们失望和期许……但是绝不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简单来说,这就是那种“丧父式育儿”里最经典的父亲,他们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相去甚远,但孩子们却背负着他沉重的期许。
虽然从更宽广的维度来说,父亲形象的摇摆不定,实际上和东亚社会要快速完成工业化和城市转型的历史命题相关。当父亲的角色不在能作为真正的“国王”,去为一个家庭提供生活保障和精神引领时,从疏远的权威偶像到强大的家长,再到沦为笑柄的工薪族,一代人成长过程里,所有有意或无意的不在场记忆,都让父亲的形象向着越来越不稳固的方向发展。
对于波吉和他的弟弟戴达而言,横亘在他们之间最大的矛盾是:王国有两个王子,但只有一顶王冠。
两个人都有成为国王的强烈意愿,波吉有应然继承王位的长子身份与善良坚强的意志,戴达在世俗的评论标准之下,显然更具备成为国王的能力。
这顶王冠应该给谁?
这不仅是波吉和戴达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二胎、三胎政策开放之后孩子们将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在家庭内部争取到更好的资源?
独生子女在这个问题上显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但家庭的集中投资也让独生子女一代背负着更高的回报期待,他们同时也要面对更严苛的社会竞争环境。
《唯一的希望 : 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一书中提及了低生育率对家庭资源分配的影响:兄弟姐妹数较少的儿童可以享有父母集中化的投资。独生子女自己也接纳低生育率的文化模型,书中提到,作为独生子女的受访者虽然有时也期待兄弟姐妹的陪伴,或希望有人能够共同承担父母养老的责任,但他们也“很高兴自己不需要和兄弟姐妹竞争家庭资源。”
然而,独享家庭资源也并不是只有好处。从独生子女的视角来看,与父母的集中化投资所对应的则是更高的期望。父母希望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从而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
父母对孩子集中化的投资使得低生育率时代产生了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儿童。美国、中国、泰国的相关研究中都发现,教育成就与兄弟姐妹数量较少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这与当下我们所熟知的内卷化竞争有着切实的关联。高教育程度儿童比例提升导致了学历通胀的境况,原本能够被称为“高学历”的学位一升再升,考研的人数也逐年增长,我们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会感觉自己的学历好像“不值钱了”。
如果说波吉和戴达所竞争的王位意味着更高的个人能力和带领臣民走向幸福的领导力,那么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所向往的王冠,似乎就是学士服那顶带流苏的冠冕。
对于波吉来说,“成为最伟大的国王”这个目标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事。身为王子,他天然地拥有继承王位的资格。除此之外,“成为国王”似乎是他唯一可以被称为“成功”的伟大理想,就像“考上好大学”之于这一代的年轻人。
波吉想要成为排名第一的国王,我们从小就需要尽量成为排名第一的学生。这两条道路如此相似,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这个看似天然的成功目标究竟从何而来,它又代表着怎样的生活图景。
我们所熟知的那条为“第一名”而奋斗的道路,通往的是以高学历、高收入、精英工作为特点的未来图景。如果这条奋斗道路拥有一个终点的话,那将是最终实现财富积累和阶层的向上跃升,享受消费主义许诺的那种幸福生活。
冯文曾在其研究中以“现代化文化模型”来指代这种理想,认为其代表全球普遍共享的、渴望以有序的进程实现第一世界生活条件的梦想。
全球化经济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这种梦想以无比生动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把它内化成为理所应当的生活秩序。无数广告、电影、电视和一切能够言说的东西都试图让我们相信,除了这个目标,我们别无选择。
而通往这个美好未来的路径,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第一名。中国对教育的看重是从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开始的,直到今天,这种传统与其他因素依然在共同构建那个强有力的的文化模型:它向全体青年人——不管其性别或社会经济背景如何——许诺了学而优则向上流动的前景。
定下成为国王的目标对波吉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人们眼中的国王有着相同的特征:体格魁梧、充满威严、正面迎敌、靠绝对的力量取胜。
波吉几乎是每一个指标的反义词。他体格弱小、天生聋哑、虽然善于闪避,但没有击败敌人的力量。在与戴达的比武中,他的战斗方式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抗议,当他按照大臣的要求正面迎敌以后,却只能被戴达打得遍体鳞伤。
定下考上一所好大学的目标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开始。学历通胀的现状、新冠疫情的流行、国际关系的变化……这些因素大大提高了实现那个成功理想的门槛。
当今天的年轻人努力通过教育系统的层层关卡,走到那个原本可以通向“更好生活”的节点时,我们还是会突然发现,眼前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被截断了,或者至少比原来更加充满荆棘。
全球化曾经承诺过的生活方式不再是触手可及的图景,教育这条路径承诺的向上通道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可靠,随之而来的焦虑和迷茫就转向了自身内部:“我的战斗方式有效吗?一定要像他们那样战斗吗?通过这样的战斗方式,我能成为国王吗?”这不仅仅是波吉的疑问,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的疑惑。
我们不缺一个远大的理想,但我们就像波吉需要柯克一样,需要一个完全真诚和肯定的回答。
拥有强烈既视感的父亲与母亲、似曾相识的家庭困境、固定的目标与成长路径……当我们将《国王排名》这个东亚童话的调色盘化解开来,让我们和波吉产生共鸣的底色也就不再浑浊不清。
波吉在朝着成为伟大国王的道路上勇敢前进,我们也在向着社会曾经许诺过的美好未来一路狂奔。这个理想和通向它的路径是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我们没有空间去思考这个目标的意义。
也许这条路终点的景色比想象中更加空虚,也许再温暖的鼓励也不足以抚平我们可能面临的失落与迷茫,但我们依然能在追寻它的过程中,尝试寻找一顶独特的王冠,还有为自己加冕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北方公园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