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张玉良决定继续执掌绿地。
2月1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召开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及第十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从25岁当上村支书,到30岁出头下海从商;从做城市绿化开始创立“绿地”,到顺势进入房地产成为开发商;从头算来,这已经是张玉良第10次连任,如今的绿地也已三十而立。
从以房地产开发商身份登陆A股,再到主营业务转型成大基建,如今的绿地已经连续10年入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排名第142位。
于绿地,张玉良已经成为形象和精神代言人,或者说绿地本身就是张玉良。
1
张玉良的第十届绿地
按照2月16日的绿地公告,不出意外,董事会任期三年,待绿地第十届董事会任期结束,张玉良也将进入古稀之年了。
成立于1992年的绿地,初衷是为了用市场化方法服务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就是这样一家区域型地方性企业,在张玉良的带领下走出了上海,甚至出海去了大洋彼岸。
中国房地产发展最顺利的时候,各家都在享受黄金时代,绿地也花了5年在全国站稳脚跟。
与王石的文化圈商界公知,以及郭广昌精明的浙商风格不同,张玉良身上有着上海人的端庄和谨慎。
和同期的王石、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等人不同,张玉良是为数不多的依旧活跃在一线的92派代表。
张玉良也不像一些民营企业家那般高调,因为国资背景,张玉良即便掌管着千亿资产,在生活上依旧低调简朴。
可就是这样的张玉良,成功地在政府和市场间找到了平衡。
从绿地的发展就能看出端倪,绿地最喜欢的往往是城市超高层地标、产业园区等与城市对外形象有关的项目。近年来,绿地又把重心放在了特色小镇、空港高铁物流、轨道上盖和沿线物业开发等方面,其大方向上的业务战略,一直显现出与政策战略的高度契合。
正如张玉良所说的那样,“我们是最懂政府的开发商,现在的绿地是你们学不来的。”
2
新身份的认同
2005年,绿地遇到史上第一次危机。
2004-2005年,楼市调控开始加码,并触发“国八条”。疯狂扩张的绿地,经历了“缺血”的焦头烂额。
彼时,靠着降价、促销、借款、融资等各种方法,绿地勉强度过了危机。
也是从那时起,绿地有了“转行”的想法,张玉良开始构思能让绿地“突破受限”的出路,能源、金融就这样进入了他的视野。
在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改革后,绿地组建了房地产之外的“四大集团”,即绿地能源集团、绿地建设集团、绿地商业集团、绿地汽车服务集团。
2015年,绿地确立大基建战略,随后开始大举收并购省级建工。通过混改,绿地陆续将贵州建工、江苏建工、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广西建工等纳入麾下。
2018年,绿地大基建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到200亿元,并且和绿地很多产业公司不同,它们独立办公。
如今的绿地,所属行业类别已经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既然是建筑行业,势必少了些监管政策的约束,毕竟估值标准都不一样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21年,绿地大基建增长较为显著,前三季度完成营业收入2114亿元,同比增长44%;新签合同545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新签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5个。
张玉良甚至计划“2025年基建营收8000亿元”,也就是说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8%。
绿地慢慢找到了“大基建”这个新身份的认同感。
如今,绿地也凭借大基建,首次入围全球承包商250强,位列第九。
3
“我要更加努力”
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绿地全年实现总营收5349亿元,同比增长17.29%;归母净利润76亿元,同比下降49%,首次出现2015年上市以来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绿地这两年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搞钱”、“降档”这两件事上,2021年以来已多次出售资产。在融资端收紧的情况下,房企头等大事已然是提高回款率、保持现金流充盈,再叠加集中供地对房企资金的要求,回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张玉良试图带领绿地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在绿地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张玉良表示,当前,时代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带领公司“再出发、开新局”,向着更高发展质量和更好发展水平迈进,是新一届董事会及高管团队最重要的课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66岁的张玉良依旧神采奕奕,正如他所说,“我和所有的绿地人一样,始终保持奔跑的姿态。就我个人而言,只要还有能力以及身体条件允许,股东支持我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坐下去,我就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之前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镁刻地产”(ID:Real-estate-Circle),作者:吴若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