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4月26日)美股市场大幅下挫,三大股指中纳指跌幅最大,达到4%,标普500和道指分别收跌2.8%和2.4%。
热门中概股普遍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3.05%。阿里巴巴、拼多多、唯品会跌幅均在2%以上,网易跌超1%,京东下跌近1%。新能源汽车股中,小鹏跌超6%,蔚来和理想跌超5%。
A股市场方面,沪指周二失守2900点后,三大股指周三上演大反弹,沪指收涨2.49%,重回2900点,深证成指上涨4.37%,创业板指上涨5.52%。
在近期市场波动之际,中国政府再次强调了稳增长的立场,分析人士认为相关措施有助于恢复A股市场信心。对于美股市场接下来的走势,短期主要关注科技股财报的表现。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3月份中国制造业活动创下两年新低,当月零售额同比下降3.5%。此外,野村(Nomura)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向《巴伦周刊》表示,3月份的疫情对内陆运输等影响还可能拖累4月的出口增速。
这也是美国投资者担心的一个问题,中国因疫情采取的封控措施可能会导致美国公司无法获得商品和服务,如果成本上升,它们将不得不提价,进一步加剧因给消费者支出带来威胁的通胀问题。
面对投资者情绪引发的市场波动,中国央行4月26日表示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会议还提到要引导好市场预期,讲清楚政策导向和原则,稳定市场信心。
近日,建行、工行、中行2年期、3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有分析指出,在疫情导致社会消费紧缩、企业停产停工等现象有所增加之际,这一举措将带来鼓励居民消费、降低企业信贷成本、拉动实体经济的深层连锁效应,长远看对促进“稳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分析师人士认为,在其他国家开始进入紧缩周期之际,中国的货币政策仍保持宽松,这对于提振经济、恢复市场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晨星(Morningstar)高级股票分析师Iris Tan近日在研报中写道:“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正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在疫情封控措施给经济带来压力之际,我们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必要的,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宽松政策出台,有助于提振需求,恢复市场信心。”
景顺(Invesco)亚太区(不包括日本)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David Chao)周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认为政府将尽一切努力稳定和支持经济增长。”
周二,瑞银全球财富管理公司(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下调了中国股票的盈利增长预期,但仍认为中国股票是亚太地区的最佳选择。
该公司首席投资官马克·海费勒(Mark Haefele)说:“虽然短期内市场人气可能比较脆弱,但在我们的亚洲投资组合中中国股票仍是最佳选择,我们继续看好能带来价值的领域。”
对于美股市场来说,除了中国因疫情采取的封控措施,美联储加大加息力度和大型科技公司财报的表现存在不确定性也是引发担忧情绪的原因。
从本周美股市场目前的表现可以看出这种担忧情绪,下跌的不仅是三大股指,标普500中约90%的股票也都出现下跌。资金涌入安全资产推动10年期美国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从上周五的2.9%回落。
收益率下降本应利好科技股,但在担忧情绪的影响下,投资者正在卖出所有波动较大的资产(包括科技股),买入国债等最安全的资产。Sevens Report Research联席主编泰勒·里奇(Tyler Richey)说:“目前市场情绪非常紧张,所有高波动股票都遭到了抛售。”
目前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大型科技公司的财报表现。《巴伦周刊》认为,科技公司的财报不仅将给纳指带来考验,由于它们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很大,也将影响到整个股市的走势。
昨日有两家大型科技公司率先公布了财报。Alphabet (GOOGL)周二盘后公布的一季度每股收益为24.62美元,低于市场预计的25.75美元,该公司股价在收跌4%后盘后继续走低。
不过,微软(MSFT)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些好消息,该公司第三财季营收为4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远高于华尔街预计的475亿美元;每股收益为2.22美元,比预期高出3美分。微软周二收跌4%,财报公布后盘后上涨了5%。
纳指现在已经接近之前获得逢低买入的水平。Instinet首席市场技术分析师弗兰克·卡佩勒里(Frank Cappelleri)指出,该指数目前略低于12500点,正再次下探3月中旬触及的年内低点,当时该指数触及低点后出现了逢低买盘,然后在之后的几周里一直在反弹。
22V Research创始人丹尼斯·德布斯谢尔(Dennis DeBusschere)说:"纳指中的超大盘股已经被超卖,如果接下来公布的财报表现强劲,将推动这些股票走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巴伦周刊”(ID:barronschina),作者:郭力群,编辑:彭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