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暂居山东某地级市,发现在这里小型电动汽车的渗透率特别高,路上、小区里随处可见,比如像长城欧拉这种“网红车”则更甚,聚会上,不少朋友也问起为什么最近都买不到欧拉了,“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由于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因素,这种车型要么停售,要么需要等很久才能买得到了。
其实,停售的小型电动车不止是欧拉,长安奔奔E-STAR也在4月24日宣布停售,理由同样也是“上游原材料短缺及整车和零部件产能的限制”。除了小型车受到影响之外,蔚来、哪吒、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宣布调高售价。
按理说,在油价持续高位的情况下,正是新能源汽车再接再厉提高渗透率的好时机;但现实却是,因为电池价格飞涨,这些本应突飞猛进的车型,要么涨价、要么停售,即便消费者支付了更高的价格,到提车也还要等待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的时间。
前段时间,几家国内的新能源电池厂商发布一季度业绩报,纷纷披露了大幅上涨的营收和大幅下降的净利润。宁德时代(300750.SZ)和亿纬锂能(300014.SZ)分别实现营收486.78亿元和67.34亿元,同比增长154%和128%;净利润分别为14.93亿元和5.21亿元,分别下滑24%和26%,它们的同行国轩高科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面对净利润下滑时,几家主要电池厂商都采用了原材料——碳酸锂等商品价格暴涨进行解释,到这里其实还可以理解。但之后有许多人站出来发表一些言论就有点令人不适了,例如有人说,钱和钱是不一样的,让上游资源型企业赚更多钱,不如让制造类企业赚更多钱,后者赚的钱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估值)”。
姑且不说这种说法背后藏着怎样的动机,仅仅是说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先看一组数据,以上是近十年碳酸锂价格的变动走势图。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锂资源的价格是非常平稳的,仅在2016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涨了一些。特别是从2018年底至2021年初,即便叠加了疫情的影响,碳酸锂价格也没有明显上涨,甚至在2020年出现了走低的情况。
没有上涨的动力,也就意味着没有投资的热情和预期。
记得在2018年末,朋友曾经在北京见过一家全球顶尖安保集团的负责人,他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国内的投资者参与在非洲的锂、钴等金属矿山项目。但走了一圈下来发现,除了大型的国企之外,鲜有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国的民营电池厂商对此有兴趣。
“可能觉得现在锂和钴的价格还比较低,投资这些矿山的周期比较长,往往从可行性研究到最终投资决策,再到勘探供应需要6-8年的时间,在投入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现在还不是投资的时候。”这位前海豹突击队士兵带着遗憾离开中国的时候表示。
或许当时他会抱怨这些企业没耐心,但是他应该也没想到锂资源的行情会在三年后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来看一下锂矿代表企业:赣锋锂业(002460.SZ)和天齐锂业(002466.SZ)过去五年一季度净利润情况,确实由于2022年一季度涨价很明显,导致利润暴增。
这就是商品本身的特性,越是建设周期长的资源项目,越容易出现这种暴涨的行情。再叠加从2021年开始连续上涨的原油价格影响,作为替代产品的锂电池,自然有了更多的需求,锂资源也有了暴涨的动力。
我们认为,这种行情确实意味着下游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将承受更大的成本,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健康的:它能够让整个产业链重视并理解上游资源,刺激采矿业的投资,而在下一轮周期来临时,这些投入能够让涨幅不像这一轮那么陡峭,也让整个产业链得以获得一个更健康的体质。
这就是另一种视角的“长期主义”。当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享受着政策、市场和替代商品暴涨带来的红利时,好的做法是回头看看自己的供应链,看看是不是需要布局上游,保证自己能够在困难来临时有更多回转的余地,而不是闷头只顾着自己那摊事儿,在上游价格低的时候“端起碗来吃肉”,资源价格暴涨之后“放下筷子骂娘”。
好在,一些电池厂商已经开始注重布局上游资源。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已经在布局一些国内外锂矿。
当别人说你“家里有矿”的时候,潜台词是你的钱来得简单。但事实真的如此么?采矿企业真的是躺着赚钱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制造业企业以自己的能力辐射产生更大的资本和社会效应时,资源采掘类企业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使命和价值,二者没有高低,也没有多寡,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不同侧面。
同样以锂资源为例,中国的锂资源储量丰富,兼具矿石锂和盐湖锂两种类型;中国锂资源主要有盐湖、锂辉石和锂云母三种,其中盐湖锂占比83%,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在国内的硬岩型锂矿(锂辉石和锂云母)当中,具备潜力的地区分别是四川省甘孜和阿坝州,以及江西省。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和许许多多其他的资源一样,锂资源的分布地区同样是在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当锂资源的价格暴涨时,那些东部发达制造业省份的资本,就会流向这些欠发达省份。
投资建矿带来的收入,会充实这些地区的财政,会让这些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百姓有一份工作。同时,资源采掘型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完备的情况下,会有许多资本进入当地的非资源采掘环节,弥补不良影响带来的社会损失。
这个经济现象同样适用于全球范围。一些大型的资源企业如嘉能可、欧亚资源等企业,会主动提高自己对待劳工的标准,甚至会联合下游制造商发起联盟,拒绝贸易那些非法雇佣工人生产的资源。而这些投资“良心矿产”的资本,有不少都是在商品景气周期期间赚来的。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做得好的企业,甚至会在当地援建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尽管这些价值之前很难反应在股市,但不能否认,这些基础设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滋养这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孩子,也是另一种“长期主义”所带来的价值。
以上种种投入所带来的价值,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ESG”,是在财政转移支付之外的,社会资本带来的“转移支付”。它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更不必怀疑这些资源类企业做ESG的动力——没有ESG,它们在资源地的业务开展会寸步难行。
正是这些企业所做的努力,让我们的消费可以更安心,不必担心购买的汽车、手机等消费产品,对地球上某个角落的人们形成了事实上的“剥削”。我们认为,从这个维度看,也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良性所做的贡献。
当我们觉得某个产业“没有价值”的时候,或许并不是这个产业的问题,而是我们估值体系的出了问题。这篇文章并不涉及某类行业的分析和股票的推荐,但如果它能够让你重新认识、理解资源采掘行业,或许在它们的价值有一天能够得到准确评估时,就多少能够帮到你。
这,也是我们认同并坚持的“长期主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指数”(ID:moneymakingsecrets),作者:躺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