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那会,我是个运营小白,特别焦虑,因为我的上司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个全能高手,各项运营手段信手拈来,工作高效,执行力惊人。
而我什么都不会,于是我报了很多课程,比如《七天学会数据分析》,《30天增长用户1w+》,《3个月从小白进阶成运营高手》。
试图通过这些课程,找到所谓的捷径和方法,让自己迅速成为运营高手。
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除了付出价格不菲的学费,以及加了一堆课程老师的微信之外,我的运营水平依然没有长足进展。
因为这些短时间见效的运营技巧,要么或多或少钻了平台的漏洞,平台过段时间发现后就堵上了;要么通过这些手段引来的用户,是为了各种优惠而来的,并不是真正被产品吸引,不是精准用户。
有感于这段经历,我深知浮躁、急于求成的危害,要长期主义、要持之以恒,但尽管如此,很多时候我还是难以做到。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1、稀缺陷阱
2、侥幸心理
3、延时反馈
稀缺,是浮躁的根本;你越缺什么,就越会对什么急躁。
工作失业,下个月就要交不起房租了。
试问,我能不对赚钱急躁吗?
一个人饿了三天,已经前心贴后背、两眼冒金星。
他能不对赶紧吃上饭急躁吗?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做软件销售的公司,公司告诉他:你一个月内至少要成交一个单子,要么完成,要么滚蛋。
他为了留在这家公司,当时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目的就是先成一个单子再说。
我还记得他当时咬牙切齿地跟我说:哪怕截同事的单,哪怕对客户过度承诺不可能实现的需求,他也要签一个单下来。
一切都先解决当前一个月的生死危机再说,至于一个月之后的事,哪还来得及考虑呀。
所以,那时你跟他讲不要浮躁、要考虑长远发展这样的话,他是完全听不进去的。
我自己也是。
碰到要赶工作进度的时候,人就很浮躁,对生活中的其它事毫无耐心,甚至一点小事都能点着我的情绪。
那我们为什么总是面临稀缺的困境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在时间、资源充裕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拖延。
比如,有一项工作临近截止日期了,你急得满头大汗,拼命赶进度,终于在临近截止日期的边缘完成。
然后下一份工作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两周,你心想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一松气两周又过去了,你完全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于是你再一次加班加点赶进度。
因此,如果想逃离稀缺导致的浮躁,我们就要做到两点:
1)优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我们之所以一直掉进稀缺的陷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忙于紧急的事,而非重要的事。
比如,明天要见一个小客户,跟一周后要见一个大客户,哪个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是后者,但因为明天这个时间节点的紧迫性,我们今天更可能会花时间在准备小客户的沟通上。
到了后天可能又会有另一位新客户要见,或者其它紧急的事,到最后,我们留给大客户的准备时间,可能就只有一两天了。
事情的紧迫性会造成它很重要的假象。
因此,想逃离稀缺陷阱,我们就要看透紧急事件的重要性假象,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一方面,是避免浪费时间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上;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变得又重要又紧急,导致我们一次又一次只能草草了事。
2)提前预留突发情况的风险储备
假如我们总是让自己处于稀缺的边缘,那么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我们的计划,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闲余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留有空间,留出一定的风险储备去应对意外和风险。
比如,创业留出足够一年用的现金流,这样碰到疫情危机,你才不会撑不下去,然后心急火燎地搞很多营销活动,过度消费用户。
我自己在领到每个月的工资时,第一时间就会转出20%到某个理财里,这个就是我用于应对各种意外的一个储备资金,以免每个月都月光后,一旦有点啥事,一分钱都拿不出来。
浮躁的另一大原因,是怀有侥幸心理。
你是否产生过这样的冲动?
朋友商场购物中了个大屏电视,于是你也蠢蠢欲动地想去试下。
结果,你买了几千块的东西,也没抽中奖品。
这个世界似乎总是有人在撞好运,但一旦轮到我们自己去做,却总是和好运气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下一次,我们还是心存侥幸地去撞运气。为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1)易得性偏差: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其实,不管是抽奖、还是出名当网红,都是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
抽中奖的朋友,会大声地告诉亲朋好友,但剩下1000个没抽中奖的,则会一声不吭。
出名当了网红的,会到处分享她的辛酸成名史,但剩下的有着同样辛酸经历的10000个人,连讲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相较于中奖了、出名了,没中奖、没成名,不具备宣扬的价值,媒体和身边的朋友更喜欢宣扬中奖、成名这些小概率事件。
这种小概率事件的易得性,导致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可能性高的错觉,产生试一试的想法。
2)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会受到我们的影响。
比如赌博掷骰子,赌徒一旦猜中点数了,就会归功于自己的技术和预见性,一旦猜错了,会说“差一点儿就成了”或者“倒霉”。
但其实在不作弊的情况,摇骰子摇中几点,显然概率都只有六分之一,不受我们的任何意志影响。
在易得性偏差和控制错觉下,我们很容易怀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能控制随机事件,去做大概率失败的事。
比如有人高杠杆炒币赚钱了,你也屁颠屁颠地跟着去炒,想着:我就拼一次运气,走运了下次就不拼了。
相信我,你下次还会的,直到亏得连底裤都没了,你实在借不到钱了,才会停下来。
在博运气这一块上,墨菲定律总是不会让你失望的:你以为的好事,一定不会发生;你担心的坏事,一定会发生。
因此,想要变得不浮躁,首先要认清小概率事件的易得性造成的高可能性错觉,以及认为随机事件可控的错觉。
然后不心怀侥幸,多做大概率能成的事。
如果人人都怀着侥幸的心理,就你笨笨地做事,你的方式反而是最大的捷径。
方向对了,向上的路,并不拥挤。
浮躁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想做成的事,比如看书、锻炼减肥、工作做出成绩,往往都是一时半会出不了成果的东西,而且一开始的反馈还都是负向居多。
以锻炼减肥为例。
刚开始运动的前两周,虽然人已经觉得很辛苦了,但体重几乎是纹丝不动的。
甚至有人因为运动累了,不自然地吃得更多了,体重反而上升了。
辛苦运动一个月,体重都不减,这么长时间的反射弧,很快就劝退绝大多数人了。
但那些让我们变得更浮躁的娱乐内容,它们让我们感觉到爽的反馈时长,却变得越来越短了:微博小红书的图文只有几百个字;抖音的短视频短到仅有十几秒。
而且,获取这些快乐,随时随地都可以,只需要手指轻轻一划。
跟这些门槛越来越低、反馈越来越快的诱惑抢夺注意力,再怎么告诉自己要抵制诱惑,不要浮躁,要耐得住性子好好工作、努力学习,恐怕都是徒劳。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偏好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因此,与其对抗人性,不如顺应人性。
在坚持做一件正向反馈周期长的事情的时候,也刻意地去创造一些小小的、即时的、正向反馈。
有了小的、即时的正向反馈,人就更愿意在一件事上继续投入,而不浮躁了。
还以运动减肥为例。
刚开始的两周,不关注体重的变化,而是关注跟减重很有关的两个运动指标:卡路里和心率。
就比较每次运动,是不是卡路里消耗更多了,心率变得更低了。
这个反馈就很及时了:
1、你第一次运动时,可能平均心率高达160;但第三次运动时,平均心率就是155,甚至150了。
2、你第一次运动,因为身体还没适应,可能运动时长只有20多分钟,卡路里消耗只有不到200千卡;但第三次运动时,就能运动40多分钟,卡路里消耗超过400千卡。
盯着这两个指标变化来运动,每次都有及时、正向的反馈,随着这两个指标分别到了130的平均心率、500千卡的卡路里消耗,你的体重就开始蹭蹭蹭地往下掉了。
通过这种方式,将正向反馈周期长的事,分解成更小、更及时的正向反馈,你就更容易克服浮躁,变得更有耐心,更能坚守长期主义了。
使用这种方式时,如果你一开始还能刻意寻求一些外部激励的话,那效果就更好了。
因为在外在激励下,你更愿意启动这件事,并在有乐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真正出成果的延时反馈周期,这时,即使去掉外部奖励了,你也能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
我们继续以运动减肥为例。
你可以一开始找朋友和邻居共同来比赛,大家每天就比各自的平均运动心率和卡路里消耗。
这时虽然体重没有变化,但你依然很有乐趣,因为有了比较和比赛。
等到平均运动心率和卡路里消耗达标后,你的体重就开始显著下降了,这时你哪怕退出比赛,你的锻炼也会继续下去。
因为,你已经熬到了体重下降的这个延时反馈周期,也基本形成运动习惯了。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浮躁,总想着一天见效,一周学会一项技能,一个月就升职加薪?
甚至幻想着一夜暴富、一日成名。
原因就在于:
1、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让自己陷入到稀缺的状态里,逼得自己不得不急于求成。
2、在易得性偏差和控制错觉下,我们总以为自己也会有狗屎运,怀有侥幸心理。
3、真正有长期价值的事,都是延时反馈的,往往一开始看不到效果,我们很容易就会想着放弃。
我们该怎么做呢?
1、在时间充足的时候,优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提前预留应对风险的储备,以免陷入资源稀缺的陷阱。
2、认清小概率事件的易得性造成的高可能性错觉,纠正误以为随机事件可控的错觉。多做大概率的事,少做小概率的事。
3、将有长期价值的事,拆分为更小、更短的正向反馈,加上刻意的外部奖励,让自己更愿意启动,并在有乐趣的坚持中,不知不觉地等到延时反馈的开花结果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YouCore”(ID:YouCore),作者:YouCore陈幸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