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这是小学课本《威尼斯的小艇》中的一段,它描绘了驾驶贡多拉的船夫的高超技艺。
肖邦的升F大调《船歌》虽然以保守的形式命名,却掩盖不住其内在的浪漫主义的“红杏”。
记得最近一次现场欣赏音乐会,还是在哈尔滨大剧院进行的“珍宝岛之夜”维也纳管弦乐团2019新年音乐会。满怀期待地带娃去,寻思让孩子也熏陶一下。无奈她只对现场光怪陆离的布景和精美的小吃感兴趣,只好任由她牵着我的手走马观花地“遛”我,终究是错过了这首《船歌》。回来后,特意“恶补”了一下,权当是亡羊补牢之举吧。
叹息过肖邦濒临绝境的爱情,叹惋过肖邦日渐颓唐的身心,慨叹过肖邦一如既往的执着,更艳羡肖邦超凡脱俗的写意:三段体的复合节拍结构,勾勒出水中摇曳的船影,双颤音、倚音、八度大和弦的适时蝶舞,八分休止符的绵延,让温柔旖旎诗意,让安谧蜿蜒诗行。看,一叶扁舟欸乃而来,或顺流直下,或婉转迂回,或舟楫声脆,或溪水清清,或水平如镜,或暗流浪涌,或渔歌唱晚,或红日东升,或低吟,或浅酌,或泊渚,或中流,或临风峭立,或卧雪垂纶……其意美哉,其境幻哉,其情切矣!
事实上,还有很多作曲家写过“船歌”。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国内的《乌苏里船歌》也是我喜欢的。同样是三段体,6/8拍和2/4拍轮番登场,宫调式奠定了民歌基调。衬词的铺陈由远而近,营造出宁静安适的氛围。比较自我地对比欣赏两首曲子,发现它们竟能穿越时空,意境相约,曲风相携,韵味相像,氛围相合。于铺陈中锚定情感,于洒脱中编织情绪,于技巧中罗列音效,于细节中生发五感,于节奏中酝酿笑容,于咏叹中延展故事……
对于肖邦《船歌》的喜欢,没有“追星”的狂热肤浅,只有浪漫的遐思回味。以至于将它浅存于手机中,不时地“盘玩”。晨光熹微中,那一桨欸乃,撩人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