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洲冬季运动会带动了一波冰雪运动热潮。然而,在感受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的同时,我们也常听到“滑雪道的尽头是骨科”的说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北上滑雪造成运动损伤的患者数量在骨科门诊中有所增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何爱珊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在冰雪运动中,摔倒时有发生,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运动损伤,运动者除了要防护好关键的身体部位,掌握正确的摔倒姿势很重要。
在运动前要学习基本的滑雪技巧,在平缓的滑雪场进行初级练习,避免一开始就挑战高速场地。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针对肘关节等关键部位,佩戴好合适的护具,护膝、护肘、头盔等是非常必要的。
摔倒的正确姿势?记住减速、侧身、增加接触面
对于小白来说,如果不小心失去了平衡,怎样摔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减少损伤?
何爱珊有如下建议:一是要减速。当感觉自己要失去平衡时,尽可能地降低重心、减慢速度,比如可以将雪板从竖着对向坡面改为横对坡面,身体侧倾,用雪板刮雪减速。
二是侧身摔倒损害更小。如果有反应的时间,最好的方式是选择侧向摔倒,可以选择侧方手臂、侧后背着地。
三是要避免某个部位单独着地,摔倒时要有多个支点、增加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果不得不向前摔倒,尽量避免只是双膝着地,可以加上用手臂支撑,分散作用力,减轻对单个关节的冲击。如果是向后摔倒,尽量不要过度屈膝着地,这样会大力冲击膝关节,可以稍微伸直膝关节,让大腿和臀部着地。
膝关节损伤最常见 难以活动要及时就医
“对于非专业选手来说,冰雪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膝关节,如前交叉韧带撕裂、半月板撕裂以及内侧副韧带撕裂等。”何爱珊说。此外,肘关节损伤、肩部损伤、头部损伤等也较常见。
“特别要提醒的是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在部分年轻人身上,这种损伤有时只会引起轻度的肿胀和疼痛,常会被忽视。人们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活动,就会影响康复。”前交叉韧带主要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有些人受伤后可能是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并不会特别难受,在休息后还可以走路甚至运动,但此时损伤还在继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后期可能会引发疼痛症状明显的半月板损伤。
何爱珊建议,如果在扭伤急性期(72小时)后,关节受伤情况好转,但在恢复运动的时候,又出现了膝关节不稳的情况,比如感觉到关节有错动、扭动,建议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尽早排查出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损伤。
那么,如果出现扭伤,应该如何应急处理呢?这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可以先使用护具固定好扭伤关节,然后离开滑雪场,找到可以休息的地方。对于一些轻微的扭伤,如果感到扭伤部位有发热、火辣辣的感觉,在急性期内可以先进行冰敷和休息,观察肿胀和疼痛的情况。在急性期之后,如果感觉已经消肿,可以热敷患处,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定需要在72小时之后开始热敷,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如果几天过后患处还是没有消肿、感觉热热的,那还是可以继续冰敷,以自身的舒适为宜。”何爱珊说。
何爱珊表示,如果摔倒以后,关节出现了明显的肿胀和疼痛、难以活动,建议及时到医院寻求帮助。
皮肤冻伤了?别用烫水浸泡患处!
在寒冷的冰雪环境中,冻伤也是需要警惕的问题。为了避免冻伤,选择合适的保暖装备至关重要。在衣物的选择方面,主要选择轻薄且保暖性能好的衣物。比如内层可以选择吸湿排汗的贴身衣物;第二层要穿保暖的衣物锁住体温,如抓绒衣或羽绒服;最外层要选择穿防风防水的外套和裤子。在运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皮肤的外露,佩戴帽子、头套、围巾等,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如果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出现发红、肿胀或刺痛等不适症状,可能是冻伤的早期表现。”何爱珊说,此时应立即脱离寒冷环境,到温暖的地方休息。对于受冻部位的处理,切忌用过热的水或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烫伤。建议使用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30~37摄氏度)进行浸泡,但时间不宜过长,待麻木感消失后即可停止。在冻伤较严重的情况下,如出现皮肤发紫、发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原标题:如何避免“滑雪道尽头是骨科” 名医解惑
值班主任:田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