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图库>正文

青年植保飞手:田野里的“梦想家”与“变革者”

2018/1/19 11:16:51 来源:互联网


90后植保飞手张国健通过一个智能设备,控制远处的无人机。图/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青年植保飞手:田野里的“梦想家”与“变革者”

文/舒少环

一批无人机飞手进入农业领域,使原来被认为老旧、落后的农业,变成新科技与新生代的创业试验田。

一辆车、一架无人机,来自广西桂林的刘奕炬和妻子粟树群在六月用一个月时间跑遍广西贵港的三区一县,共十三个乡镇。作为植保飞手——从事农林植物保护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在5个月的农忙季里,夫妻二人比农民还忙。刘奕炬当飞手,粟树群负责配药、换电池等后勤,几个月辗转几千亩水稻地、甘蔗地和近千亩柑橘地。

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6点起床,天亮时赶到地里,傍晚时分才能收工。刘奕炬调侃他们是靠天吃饭——雨天不能作业,风力过大不能作业,中午温度过高也不能作业,一年之中只有四五个月的农忙季才有植保的活儿干。


2017年5月起,广西桂林的植保飞手刘奕炬就带着无人机在田间作业,他的妻子粟数群正在清洗无人机。图/受访者供图

工作时,刘奕炬往往一边监控地里飞行的无人机,一边刷微博、微信。而粟树群笑说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祈祷飞机不要掉下来。每坠一次机,他们都面临一笔几百乃至上千块的维修费。

不过,令粟树群印象最深的还是一路上的欢声笑语——嘲笑喷完甘蔗地、身上沾满杂草的丈夫像只大刺猬,调侃无人机一飞上空,就双手合十做祷告的妻子活像一只鸵鸟。

一面是蹿火的市场,一面是蛮荒的业态。

肤色黑黄、略显沧桑的面孔上架着一副眼镜,刘奕炬在成为植保无人机飞手前,曾在中国石油做了十年工程师。

出于家庭原因,刘奕炬不愿再奔波于全国各地。之后,他和妻子从国企跳槽到民企。因刘奕炬的创业主张,加之遭遇职场不顺,粟树群决定跟丈夫一起在无人机植保领域创业。在这之前,他们接触过航拍无人机,还接过几单生意。


刘奕炬和妻子粟数群被称为植保界的“神雕侠侣”。图/受访者供图

刘奕炬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一件事能不能做,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技术可行性,第二个是经济可靠性,第三个则是安全风险。他决定在植保无人机领域闯一闯,看中的也是这三点。

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耕作,无人机植保具有绝对的效率优势——现阶段市面上使用的无人机是人力喷洒的30—60倍,也更合乎安全和经济原则——除了人、药分离,保证人员的安全外,还能为种植者提供及时、低廉的服务。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专业级无人机生产公司共300余家,其中有200多家生产植保无人机,品类达178种。业内专家称,市面上较为主流的植保无人机技术已趋向成熟。


如今,农用植保无人机已经逐步在农村推广使用。图/视觉中国

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农村人力凋零,植保无人机的前景被看好。华创证券研究所预计,中国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年规模高达百万亿元。“高科技、农业、互联网”,当下最热的创新概念都指向植保无人机,使之成为农业领域的风口。

植保无人机蹿火的同时,植保无人机飞手也越来越短缺。飞手一方面是上游植保无人机厂商的客户,另一方面又是种植户的服务商。深圳无人机协会副会长余景兵预估:“2017年,我国农用植保无人机约2万架。预计3到5年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大概会有10万架,植保无人机飞手缺口至少30万人。”


植保无人机蹿火的同时,植保无人机飞手也越来越短缺。图/受访者供图

踏入这个行业后,刘奕炬却发现厂商口中“年入20万”的诱人财务数据背后,潜藏着巨大风险。除了长期风吹日晒的工作环境外,他更担忧的是,农忙季一过,他们该去干什么。他成立了一个五人组的植保作业队,飞手们长达数月的农闲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整个团队将面临人员流失问题。

另一方面,农民对无人机还很陌生,他们接受植保无人机这个新事物还需时日。“说服一个人不难,难的是改变整村人的想法。”刘奕炬表示,他们花了很大功夫做零收益的宣传,趁着农闲期,几乎天天下乡做推广。


2017年10月25日,在广西来宾小平阳和平村,村民们在观看无人机的使用演示。图/受访者供图

令刘奕炬意想不到的是,植保作业队不断涌现,整个行业的竞争达到白热化。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打“价格战”——以更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从而压低整个行业的利润,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刘奕炬出生于典型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干农活的劳累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好回忆。大学毕业后,他没想过以后会再跟农业打交道。但他对从小长大的农村有情结,

希望看到无人机这种新式工具给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改变。


粟树群正在进行无人机喷洒作业前的配药工作。图/受访者供图

给老旧的农业注入新的思维。

台湾青年林子钦以植保无人机飞手的身份在台湾老牌农校——宜兰大学进行了一次演讲,在自我介绍影片中,他自称“梦想家”“变革者”,影片配乐是台湾乐团五月天的《憨人》。


台湾青年林子钦希望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十年后还有它的效应在:“我希望扎根这个行业,而不是只挣几年的钱。”图/受访者供图

林子钦是一名兼具“企业管理经验”和“互联网思维”的农夫,念大学时,他没想过有一天要回家务农。工作几年后,他发现,对他们这一代台湾年轻人来说,80年代的经济腾飞期已过去,年轻人想干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敢于尝试、善于突破。

几年前,林子钦决定回家帮父亲经营家里的农地。不过,他面对的仍然是非常传统的农业环境,人力普遍凋零,“十个人里面可能难有一个年轻人”。

林子钦不愿沿用上一辈的人力耕作方式,但种植水稻过程中,喷药、施肥这些环节仍得依靠人力。

林子钦想过引进直升机来取代人力,但直升机在台湾的普及率低,且被禁止引进。之后,他关注到了无人机。他曾用一个小团队来研发农用无人机,但“烧”了很多钱后以失败告终。这时,林子钦才决定到大陆引进无人机。当时的他要去河南接受无人机飞手培训,家里人特别不放心,还特意到庙里帮他问平安。


家里的600多亩农地成了林子钦最早的试验地。图/受访者供图

不过,即使成为了无人机飞手,林子钦也清楚,植保无人机在台湾是一个新领域,如果不能说服老人接受这一新事物,推广的难度可想而知。

家里的600多亩农地成了林子钦最早的试验地,父亲最初并不放心。

“我在我们家附近试飞的时候,农夫们被吓了一跳,但同时他们又跑过来偷偷看。”在林子钦看来,农夫们都期待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但他们也害怕新事物。林子钦要做的,是以实际作业去验证无人机的安全性、效率性以及成果。


林子钦工作时的一整套装备全在车上:无人机、药箱,以及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图/受访者供图

台湾的市场很小,林子钦担心,如果不先把服务做好,口碑就不会好,最终会失去整个市场。因此,他决定组建一个飞手联盟。他花了很大力气在人才的遴选和布局上,他要先把游戏规则制定好、把大的架构建立好之后再去动手干,否则布局越大就越收不住。

林子钦希望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十年后还有它的效应在:“我希望扎根这个行业,而不是只挣几年的钱。”

多年前,林子钦开始密集学习农业知识——进过修,也上过农民学院的课。如今的他,对农业很有感情。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更有趣。工业品是程序化的标准品,而植物不同,只要你真心照顾它,它就会长得很好。林子钦相信,如果引入新思维,台湾的农业格局就会改变。


林子钦在田间自制的稻草人。图/受访者供图

这群无人机青年飞手是农村的“承前启后”者。

每到新疆棉花采摘季,植保作业队的数百个飞手开着车,带着无人机,如候鸟迁徙般奔赴新疆。

“流动迁徙”和“年轻化”是这一族群的两大特征,据统计,80后、90后占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从业人员七成以上。上游无人机制造厂商的大规模宣传推广,植保行业吸引了一批高学历、有抱负的年轻人加入。


据统计,在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中,80后、90后占从业人员的七成以上。图/受访者供图

无人机对农业来说,不只喷洒农药这么简单,它还是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化的一把钥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师杨炯表示:“无人机目前对农业的参与,只是从低自动化到高度自动化的过渡状态,从技术、土地分配,还是管理上来说,都是如此。”他认为,当过渡到高度自动化的农业——大地块作业、集中喷洒,专业人员负责监控的时候,才真正发挥无人机的力量。而这个过渡期,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延续一代人。

这群无人机飞手是农业变革的亲历者,原来被认为老旧、落后的农业,也成了他们的创业试验田。

林子钦认为,现在的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愿意返乡,是为追求成就感:“如果你今天进的是一家工厂、一个标准化的供应链条,你取代的是这一链条中某个人物的角色,那你会觉得不好玩。但如果给你另一个大方向,你也愿意去发挥,就可以去创造属于你的更大可能。”


刘奕炬与农户合影。图/受访者供图

刘奕炬说,无人机青年飞手是农村的“承前启后”者,他们填补了农村的人力“断层”。以后,他们最有可能成为大片农地的承包者,即未来的“农场主”。中国的农业要发生大的变革,要时间,也要青年愿意留下来。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06期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男人世界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 八卦娱乐
  • 探索图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