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正文

守路人的春运:除夕团圆饭4年一次 幻听成职业病

2019/1/24 8:20:04 来源:互联网

(原标题:【社会37度】守路人的春运:曾救下自杀者,幻听成职业病)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4日电 清晨,北京的槐房路道口旁,值班室里的压道铃“嗡嗡”响起,道口工张连弟赶忙起身走到门外,站上接车亭,双眼望向铁轨尽头。

伴随着一串长鸣声,列车从他面前驶过。每当这时,他都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留意铁轨附近情况以及栅栏外等候的行人、车辆,保障列车安全通过。

这是张连弟职业生涯中的第39个春运,也是他在槐房路道口的第10个春运。在北京这个最后的站内道口上,他和另外十几个工友在简陋又寂寞的值班室里,坚守着最后的职责。


58岁的道口工张连弟正在在道口值守。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最“寂寞”的春运岗位

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槐房路道口隶属于双桥站大红门站管理。

这条宽7.7米的道口,是北京地区最后一条通行公交车且由车站管理的站内道口。

道口两旁,有两间小小的值班室,分别负责保障上行和下行列车安全通过。每天会有两个班次的道口工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

58岁的张连弟就是其中一员。

1月21日,伴随2019年春运拉开大幕,张连弟和同事们又一次进入了春运时间。不过和其他铁路工作者相比,这个岗位要特殊得多。

他们见不到提着大包小包匆忙赶路的旅客,终日相伴的只有办公桌上的两部电话、记录列车经过时刻的册子以及一个公用的烟灰缸。


槐房路道口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十几个同事中,绝大部分都是烟民。常年面对枯燥的工作环境,只有点上一支烟,才能排解心中的寂寞。

上岗前,张连弟的手机会统一交由车间保管。在岗位上的12小时里,道口工必须时刻留意周围的情况。工作时,看手机、读报纸、听收音机这样的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连吃饭、上厕所都要轮流去。

这条线路每天都会固定开行107对列车,平均每6、7分钟就会有一辆列车驶过。

值班时,张连弟往往回到值班室椅子还没坐稳,提示火车进入道口的压道铃又会“嗡嗡”响起。发车密集时段,干脆要一直在外面站一两个小时,无论严寒酷暑。

工作久了很多道口工都会有“幻听”的职业病,回到家后耳边还是铃声。因为平时除了压道铃声和火车驶过的笛声,他们很难再听到其他声音了。


48岁的杨宝顺正在值班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4年一次的除夕团圆饭

和所有铁路工作者一样,除夕夜的团圆饭对于道口工们来说也是个奢侈品。

48岁的杨宝顺已经在道口工作了5年,这些年,他除夕夜很少能和家人在一起度过,基本都是上岗值班。

按照现有的排班安排,每个职工平均四年才有一次回家过除夕的机会。如果不巧赶上班次调整,这个循环间隔就还要延长。

“我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 谈及过年的话题,不爱说话的杨宝顺脸上流露出无奈。

如今杨宝顺的女儿已经20岁了,但因为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孩子小时候能和他相处的时间很有限。特别是干上道口工以来,工作节奏就变成了白班加晚班循环。


中午杨宝顺只能在值班室匆匆吃几口饭。

因为长期熬夜值班,杨宝顺的生物钟早已颠倒了。

“回到家里就想倒头大睡,很少有精力和家人聊天,更没有什么爱好,和普通人比,我的生活应该算挺枯燥的。” 杨宝顺说。

春运开启后,杨宝顺和所有同事们又开启了“春运模式”。

这段时间,他们在休班时手机也必须保持通畅。即便是不在岗,也要为突发情况或者恶劣天气做好准备,如果有需要,他要随叫随到。

不过,今年杨宝顺很幸运,春节期间他没有排到除夕夜值班,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也没别的什么安排,就希望能在家踏实吃个年夜饭,好好陪陪家人。”杨宝顺说。


道口边的警示牌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曾救下卧轨自杀者

在别人眼里,道口工的工作艰苦、枯燥,但是对于住在周边的人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岗位,行人车辆才能安全通过道口。

别看这条道口不起眼,但地处公益东桥南侧,紧邻南四环,道口每日通过列车百余对,加之站内调车作业频繁穿越道口,公铁矛盾异常突出。

尤其是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或是列车通过和调车作业密集的时段,路上等待的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往往就会把小小的道口堵得水泄不通。

“最长时行人车辆一个多小时都不能放行,有时候光等候的行人就能有上千人,一旦放行,我们就要在人车混行的状态下,疏导上千人安全通过道口,压力非常大。”杨宝顺说。

即便如此,因为被拦截在道口外时间过长,很多行人、司机心里憋着火,就会把怨气撒在道口工头上,对此杨宝顺和同事也只能默默忍受。


车辆经过繁忙的道口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这些年,“险情”也时有发生,他们还几次救下试图卧轨自杀的人。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杨宝顺和搭档赵献玲一起值班,当道口放行时,他们发现一个女子行为异常,她没有随着人流一起通过道口,而是顺着铁轨独自一人向远处走去。

敏感的杨宝顺和赵献玲马上意识到不对劲,赶忙冲出去追赶女子。跑到近处两人才发现这名女子已经喝醉,精神状态很不稳定,详细询问才知道她是刚和家人吵架离家,一时想不开要走极端。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两人一边劝阻女子,一边与警方取得联系,最终将女子安全带离道口。

“现在想想也很后怕,当时如果没有留意到她,也许就要酿成惨剧。” 赵献玲回忆说。

最近这些年,槐房路道口还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事故。


更衣室内的木质衣柜已经变成“老古董”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年轻人不愿意来了

这些年,张连弟明显觉得体力有点跟不上,12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近六旬的他来说有些吃不消了。

不过和他一同工作的同事们也已经不年轻了――14个职工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3岁,年近五旬的杨宝顺已经算是他们当中最“年轻力壮”的了。

“这样的岗位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光是在这里干巴巴守12个小时就没几个能受得了的,况且待遇也不高,我们这也有人才断层啊!”说完张连弟哈哈笑起来,然后又摇摇头。

如今,张连弟的女儿已经进入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工作。孩子的工作内容他搞不太懂,但是他知道,年轻人喜欢那样的工作。

作为年纪最大、也是在道口坚守时间最长的老职工,张连弟也深知,他们这批人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批道口工。

未来,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和技术进步,道口工最终可能将退出历史舞台。


张连弟的背影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最后的坚守

两年前,原北京铁路局和地方政府开始协调解决槐房路道口的公铁矛盾问题,启动了槐房路道口“平改立”工程。

目前,工程一期已经基本完成,一个宽9米、高2.5米,可以双向通行的地下涵洞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不过,为避免出现人车混行发生事故,涵洞目前只能通行自行车和行人,机动车仍然要途径地上道口。对于道口南边的槐房村村民来说,如果想上南四环,穿越道口也是最短路径。

“群众对于道口还有需要,所以我们还不能彻底关闭。”赵献玲告诉记者。

据大红门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伴随着“平改立”工程的继续推进,槐房路道口有望关闭,但目前考虑到行人车辆出行等需求,仍然有很大困难。

对于张连弟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一方面,很期待这项工程能够彻底实施,将人力从高强度的道口看守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即将告别自己的工作岗位又有些感慨。

再过两年,张连弟将年满60岁,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铁路上工作了一辈子的他,职业生涯中所剩的春运已经屈指可数。

“希望能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说。(完)

【编辑:姜贞宇】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探索图库
  • 男人世界
  • 未解之谜
  • 八卦娱乐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