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形容司马懿是“忍者神龟”,其实孙权的忍功也非常了得。为了对付曹操,孙权超限度忍耐刘备,默许他抢夺地盘,默许他代表荆州刘表,默许他进军益州。为什么孙权要这么做,是因为孙权要找一个同盟,实力太菜了不抵用,为了让刘备变得更强大,孙权甚至扶持刘备壮大。后来,为了对付刘备,孙权转而向曹操父子示好,甚至不惜向他们称臣。等打败了刘备,恢复了吴蜀同盟,又打败了曹丕,孙权才放下心来称帝。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比曹丕晚了九年,比刘备晚了八年。孙权称帝后,大赦,改年号,追认父母兄长,立太子,大肆封赏群臣死少不了的。让人奇怪的是,孙权称帝,却没有封儿子们为王,而且孙权的儿子们普遍封王都很晚。
孙权总共七个儿子,第二子早亡,长子、第三子、幼子都曾被立为太子,可以不必封王,第四子孙霸于公元242年封鲁王,孙权临终前,封第五子孙奋为齐王,第六子孙休为琅琊王。也就是说,孙权称帝十三年后,才开始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一般皇帝继位后就会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几乎成为定例,即使有推迟,也不会像孙权一样。比如刘备称帝后,他的长子刘禅立为太子,刘永、刘理分别立为鲁王、梁王。曹丕称帝后,弟弟和儿子都没有封王,两年后才陆续封王,比如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长子曹叡封为平原王。
孙权为什么迟迟不给儿子们封王,他有什么样的考虑?我认为综合起来有三个因素。
其一、孙权在做姿态。孙权称帝是三国之中最晚的,比曹丕晚了九年,比刘备晚了八年,他晚称帝是因为要找最好的时机。孙权迟迟不给儿子封王,不是他忘记了,也不是他不知道历史的惯例,而是他要做姿态。他想表示谦虚,自称德薄,推脱说还不是立儿子们为王的时候。第一个被封王的儿子是第四子孙霸,孙权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封孙霸为鲁王。孙霸封王前一个月,有司上奏立皇后和封皇子,孙权不想立皇后,退了一步,封了一个儿子为王。
其二、孙权割据江南并称帝一方,在历史上无先例可循。孙权称帝虽然在三国里是最晚的,但是却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人在江南称帝。孙权称帝后,很多事情既不能效法曹丕,也不能效法刘备,他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因为东吴有东吴的实际情况。孙权迟迟不封儿子为王,就是为了避免儿子封王后,早早去封地,很可能与官员抑或豪强结合在一起,造成问题。由于东吴创业是通过部曲,豪强们也都有部曲,皇子封王后如果与各种部曲结合在一起,这不是闹着玩的。
其三、孙权在防止儿子与自己争权。孙权抓权抓得很紧,如果谁与他争权,至亲至爱在内,杀无赦。同时孙权也在效法汉武帝,汉武帝当年也是迟迟不立儿子为王。这样做,既让身为太子的儿子有危机感,又可以高高在上找备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破天荒的封第四子孙霸为王。果不其然,孙和和孙霸两个人激烈争储,史称“南鲁党争”,孙权的纵容是关键因素。孙奋和孙休只是在孙权临终前才与废太子孙和一道被封为王,因为孙权马上要死了,儿子也和他争不了权了。
孙权封不封王,有自己的把握。
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