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康熙在位61年,儿子乾隆在位60年,雍正夹在中间,虽然只在位了13年,但是这13年是故事最多的十三年。说实话,雍正一朝,扑朔迷离的事情太多,从九子夺嫡、到雍正即位、到宗室成员一一被杀、到良将忠臣死于莫须有、到雍正对臣子的出奇料理,一直到雍正的死,桩桩件件都是迷,可以说,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里,每年都有秘密发生,他在不断创造历史,也在不断修改历史,当然也有一些历史,永远被尘封在了时光的尘埃里。这个喜怒无常的人,在用一生的勤奋想证明些什么,然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雍正在位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年羹尧、田文镜、李卫、隆科多、张廷玉、以及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尤其是十四阿哥允禵,太多冤魂在围绕着雍正。
野史也有一说,说《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十四阿哥允禵,当然,纠结这个问题没有意义。电影电视剧里谈雍正篡权时,把“传皇位十四阿哥”改成“传皇位于四阿哥”的桥段纯属虚构,不过故事里,说的就是这位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十四阿哥——允禵。他也的确与皇位擦肩而过。
有人运气不好,遇到那种挡路的人时,常常会用“命不好”来形容,我以前一直不相信,后来,了解了十四阿哥允禵的事情后,我感觉,我真能走进他的内心,他真是“命不好”。
这是一个被历史尘封的人,但是这世界,他来过。
简单介绍一下大家的新朋友爱新觉罗.允禵吧。他是康熙的第十四子,与雍正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年龄比雍正小10岁,在康熙诸多皇子中,体能、智商各项指标领先,康熙两次废太子后,朝野“心知肚明”康熙要把皇位传给他,未曾想中间被雍正截了和。允禵的一生是凄苦的一生,与皇位擦肩而过,差一点点就接棒康熙继承大统,真是差一点点。关键是,雍正和隆科多下手太快。
爱新觉罗.允禵是康熙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亲兄弟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对于自己身后的接班人,老年康熙肯定已经有了确定的人选。那个人是谁?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年龄,在同等条件下,康熙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既成熟又比较年轻的儿子,倾向于选择一个善待兄弟的儿子,善良的十四子允禵符合这个条件。当然不仅仅是年龄因素。
康熙五十七年(注意时间节点),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被封为“大将军王”,率兵征讨阿喇布坦。允禵出征之前,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亲自授印。允禵一身戎服,上殿受印。所有不出征的皇子以及二品以上的大臣,全部身穿蟒服,等候在午门之外,为允禵送行。这样的阵仗,无限荣耀。康熙皇帝把这份荣耀给了十四子允禵,要说康熙皇帝没有一点想法,实在不像。
易中天老师对这一桥段这么认为:首先,在康熙五十七年这个节点上,让皇子允禵带队出征,实际上是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把这个呼声最高的接班人“支走”,因为康熙也担心皇子们相互残杀,而且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诸皇子已经蠢蠢欲动。所以,康熙的目的是,把几位皇子分而散之,自己再从长计议。其次,封允禵为“大将军王”,就能看出,其实康熙并不想过早的确立皇储,因为这个“大将军王”,将军不是将军,王不是王。
其实,我觉得对于这个“大将军王”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解读,也有一种解释是,康熙很喜欢十四子允禵,觉得封“大将军”还不够表达自己的情感,索性加了一个“王”字。
这一别,是十四阿哥允禵与康熙的永别。康熙六十一年,紫禁城里发生太多诡异的事情。康熙崩逝,崩逝时只有隆科多和雍正在身边,最关键的是还没有遗诏,隆科多出门就宣旨,直接宣布雍正继承大统。听到这一消息后,还在西北为大清征战的允禵心里面充满了疑惑。雍正随即宣允禵从西北回京奔丧。这时,允禵脑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是父皇康熙感觉自己不行了,要他回京接班,还是,雍正提前下了毒手,把手握重兵的允禵只身喊到北京,然后囚禁,带着这样的想法,允禵一步三回头的到了北京。结果:没多久,允禵就被囚禁了。
雍正45岁继位,干了13年皇帝崩逝,乾隆登基后把允禵放了出来,还封他为多罗恂郡王,允禵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年。
在重大利益面前,人的选择大多是趋利避害的,康熙如是、雍正如是、允禵亦如是。“人性”这俩字,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只能用来抒发情怀,吃不住考验。允禵,这个与至尊无上的皇位只差一步之遥的人,被历史渐渐遗忘,终究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你我等凡夫俗子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