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2020年的开局,让所有国人经历了一场疫情灾难。
然而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脆弱的综合免疫力。
正如有些文章揭示的那样,一场疫情下来,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工作,都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谋生阶段。
这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更值得我们每个职场人对照自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这场疫情当中,大多数职场人都被迫宅家,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
别人可以穿睡衣看电视在家自我隔离几个月毫无问题,而你隔离一个星期就会发现房贷告急,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财务免疫力;
别人被领导批了一上午下午依然乐呵呵工作,而你只是因为别人给了一个脸色就方寸大乱,这是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免疫力;
别人被通知后面自谋出路成竹在胸,权当这段时间给自己一个“间隔期”进行调整,而你却惊慌失措外加迷茫无助,完全不知道未来要走向何方,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职业免疫力......
难怪有人说,与其坐在窗边发愁,倒不如趁着疫情宅家空闲的时候,好好梳理下自己的规划和方向,并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免疫力。
如此,才能在以后的每个突发情况中,不让自己陷入同样的窘境。
疫情之下,多少人感慨,早知今日,当初就给多储蓄一些,这样自己的财务免疫力提高了,应对当前的疫情才能更从容。
然而,从我们这边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比没有养成储蓄习惯更扎心的,是想储蓄但没有钱可以储!
说个真实的案例故事。
刘琳(化名)是一名90后,毕业三年就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纠结中。
和很多人的故事如出一辙,刘琳考大学那会儿并不清楚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家人本着“今后好就业”的宗旨让她报了会计专业,然而刘琳看到数字就头疼,草草应付了几年的学业之后,踏入招聘市场的她瞬间就懵了。
这时候的她才发现,自己处于被选择的尴尬境地:好的公司看不上她,而不好的公司她又看不上,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错过了很多次机会。
就这样,两个多月下来,刘琳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下她彻底慌了。
在房租生活费等现实压力面前,刘琳最终选择了没有门槛的电话销售工作。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逻辑没毛病,缺啥就选啥:既然缺钱,就选个能赚钱的工作呗,比如销售。
但事实上,这样的心态及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坑!
这样的心态及思维说白了就是短视,即:以极窄的视野去思考职业选择问题,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情。
(点击图片即可放大查看~)
刘琳一开始觉得,先找份工作赚些房租费生活费,日后再慢慢筹划。
显然,她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
等到工作三个月左右的时候,刘琳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她遇到了更紧急的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顺利转正,光这件事就耗尽了她所有的心力;
好不容易开了单顺利转正了,后期的业绩压力有增无减,她发现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都在疲于奔命,业绩依然没有显著的改善和提升。
干脆换家公司吧,但不久发现又不如愿,那就再换......
时间就这样悄然流逝。
直到有一天她赫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把年纪,积蓄却少得可怜,依然过着紧巴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列举的职业近2000种,而一个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因此,能遇到最适合你的职业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更大的概率则是这样的:找一份职业感觉不对,那就再找一个,结果发现还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之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职场中的你我,并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
(点击图片即可放大查看~)
故事中的刘琳最终在徐老师的帮助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后,渐渐明确了未来的路。
但是更多和刘琳一样的职场人呢?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每个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需要这般复杂而系统的分析流程吗?你能确保这种选择就一定完美吗?
作为一名职业咨询师,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刻所做的任何选择,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无数的经验表明,经由系统分析和梳理得出的方向和目标,人们更容易坚持下去。
来访者苏苏(化名)是一个特别容易情绪化的姑娘,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她的职场之路颇为坎坷。
苏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做讲师,但不知为什么,行政部的同事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让苏苏处理一些原本应该行政部做的事情,苏苏自然不会答应。
没想到的是,不久就有人告苏苏的黑状,说她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领导找苏苏谈话,苏苏觉得既气愤又委屈,第二天一纸辞呈递了上去。
自从那次离职之后,苏苏的职场之路越来越不顺了:公司一个比一个不规范,待遇一个比一个苛刻,人员素质更是一个比一个糟糕......
苏苏只能不停地折腾,结果多年下来,不论专业能力还是行业阅历,都没有任何持续性的积累。
深受情绪困扰的苏苏迫切渴望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任何情绪管理的方法都是“细枝末节”,想要真正不为外界评价所困扰,就必须确立自己的“主心骨”。
这个“主心骨”不是别的,就是你心中对于自我的一份清晰客观的自我认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你对你的相貌感到满意吗?如果满分10分,你觉得你的长相能打几分呢?
假如,小敏对自己的长相有个客观而清晰的评估,她觉得自己长得不算难看,但也绝对算不上漂亮,她对自己长相的评估是7.5分上下。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夸她长相惊艳,小敏不会感到特别惊喜,因为她明白,夸她好看的人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小敏可以接受这份好意,但她也清楚,这个人口中的“惊艳”并不代表自己真实的颜值水平;
而如果有人骂她长得真丑,小敏也不会特别难过,因为她清楚,骂她丑的人可能出于一份怨气,这份怨气和她的颜值无关,如果骂自己的这个人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么可以从最近和这个人的关系中进行分析和排查。
小敏是如何做到情绪稳定的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小敏对于自己的长相有个客观而清晰的认知,因此,不论外界的声音如何,她都可以正视这些声音,而不被这些声音所干扰。
同样的道理,作为职场人而言,你如何才能做到在职场中,不被他人的负面反馈甚至批评所困扰,而不至于自乱阵脚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
你对自己有个清晰客观的认知,你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以及短板和不足。
如此,即便对方夸赞你,你也能坦然处之;即便对方批评你,你也能理性面对和分析。
这才是“情绪免疫力”真正的核心所在。
从做职业规划至今,我总能听到这样的话——
晓璃老师,我觉得自己基层经验丰富,带人完全没问题,可公司就是不给机会;
晓璃老师,我工作比谁都勤奋,可不知为何,升职加薪总也没有我的份;
晓璃老师,我想转行到某某领域,但苦于没有路径啊......
和你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我大学报考的会计专业并非我的本意,后来求职也是各种波折,最终还是做了会计。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想从事编辑这个职业,但一打开招聘网站,发现编辑的任职要求大多是:新闻学、传播学、中文等相关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字材料组织能力,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优先录取,等等。
当看到这些条件时,我发现自己各项条件都达不上,只能默默关闭网站,悄悄藏起这个愿望。
直到三年前的一天,当我的公众号逐渐有了阅读量、自己也出了两本书籍后,一个当时颇有名气的职场大号负责人在微信上给我抛来了“橄榄枝”,告诉我说,只要我愿意,他们很希望我能够去他们平台担任主编一职,月薪好商量。
权衡之后,我婉拒了对方的邀请,还是决定经营自己的公众号。
但是这个大号的“盛情相邀”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
很多时候,仅仅我们认为自己怎么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自己有了硬核作品,才可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才会为自己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
来访者小秋(化名)咨询时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她当时的咨询诉求就是,希望能够去到某知名出版社,但不知具体的路径是什么。
收到小秋的资料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我的出版经纪人聊了聊,提前搜集到了关于出版行业的真实情况。
这位经纪人告诉我,大出版社从来不缺一般水平的编辑,他们缺的是能力强、能出好作品乃至爆款作品的编辑,如果一名编辑成功策划过一些畅销书籍,基本上就拥有了一张“行业通行证”。
——这样的编辑,才是很多出版社争抢的人才,机会根本不需要自己寻找,就会有很多出版社直接联系你了。
想想看,出版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不也一样吗?
所以,想要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最关键的标准就是:我们需要转变“公司应该怎么样、我认为自己怎么样”的思维模式,去拥抱“用作品证明自己”的残酷现实。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我的工作如果没有作品怎么办?
这里的“作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你可以把你的工作想象成某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有工作输入就有工作输出,而你在你的岗位上进行的“输出”就是你的作品。
例如,程序员编写的代码、财务人员每个月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项目经理带过的项目、销售人员达成的业绩,等等。
相信我,当你有了这些“作品”的加持,你将会拥有强大无敌的“职业免疫力”——你的职场之路一定会越来越宽阔,也会越来越有自主选择权。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你的免疫力怎么样?
不妨利用这段时间,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免疫力吧。
以上。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