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三年(900年)是唐昭宗在位的第13年,也是他生命的倒数第5年。
自从两年前离开华州回到长安,算是逃离了镇国军节度使韩建的魔掌,之后的唐昭宗似乎清楚了自己悲剧命运,变得郁郁寡欢、喜怒无常,经常借酒浇愁。
政务上没有什么需要这位皇帝处理的,各地藩镇之间的小小矛盾根本就不麻烦这位皇帝操心,他们打他们的,唐昭宗只是在开打前下一个劝和诏书,之后根据结果对各藩镇势力范围变化进行一下事后确认。
唐昭宗最悲惨的一点在于他不像哥哥唐僖宗那么没心没肺,总是想做些什么来改变局面,结果却是每次行动都会引来严重后果。如果唐昭宗从继位那一天开始就花天酒地的享受生活,什么都不做,可能最后的结局都要比历史上实际发生的要温和得多。
当然,温和的意思不是说能够逃过劫难,而是可能会像杨广一样留个全尸,而非历史实际发生的死在刀兵之下。
【攘外先安内】
这两年唐昭宗旁观了朱温和李克用的势力消长,看到朱温日益占据上风,唐昭宗心中那点儿想做事儿的心思又开始汹涌澎湃,这次他的目标是身边的一群宦官。
唐昭宗的心思就是标准的“攘外先安内”,这些掌握权力的宦官不和自己一条心,尤其还控制着自己从华州回来两年间重建的神策军,如果不把这些人解决掉,怎么能号令天下?
当时宦官为首的是神策军左军中尉刘季述。在此之前,李茂贞两次兵进长安,宦官掌权者被清洗了几轮,刘季述才得以火箭一般登上宦官四贵之首。此人在华州期间和韩建勾结,共同兵围十六王宅并宰杀了十一个亲王,这估计是唐昭宗要对付宦官直接原因,双方仇怨已深。
过去13年两次被逼逃离长安没有让唐昭宗有一分一毫的进步,他的眼皮子就是这么浅,根本就没有政治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胸怀,哪怕放弃恩怨和刘季述等宦官抱头痛哭一场都可能会有一些效果。同时,唐昭宗缺乏对时局的正确判断,小小的中央政府危若累卵,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来自内部的折腾,更何况这次还将搭上自己的人身自由。
(唐昭宗李晔)
【宰相崔胤】
唐昭宗仍然按照皇帝筹划事情的标准程序,找到了宰相崔胤商量如何除去宦官势力。后世康麻子还有过拼死一搏弄掉鳌拜的勇气,唐朝中后期皇帝都是庸人,根本不敢亲身涉险。
崔胤是这段时间非常活跃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与之前被唐昭宗处死、勾结李茂贞的宰相崔昭纬关系很好,才得以进入宰相班子。崔胤出身隋唐兴旺数百年的名门清河崔氏,当他当上宰相之后,他的叔叔崔安潜就说过,我崔家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与崔昭纬相比,崔胤“外宽弘而内巧险”,很有隐蔽性,明面上是朱温的人,几次被罢相都是朱温上书得以挽回,同时还积极为唐昭宗出谋划策,共同商议对付宦官势力。
崔胤是一个标准的野心家,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对付宦官是为了从宦官手中获得权力,与强藩勾结是为了自保和稳固地位,唐昭宗不过是崔胤手中的工具罢了。
崔胤和唐昭宗的谋划本来应该是极度隐秘的,但唐昭宗被宦官环绕,也根本没有保密意识,消息泄露的满城皆知,“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籓镇为援以相倾夺。”
(绵延至今的清河崔氏)
【宦官的反击】
崔胤下手凶狠,但没有兵权只能采取常规手段,以宰相王抟和两个枢密使勾结藩镇为名,杀了这三个人。王抟也就罢了,不过是影响崔胤掌权的文官,后两个人可都是宦官,而且是宦官四贵之二,其他有头有脸的宦官都开始恐惧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私下暗流涌动。
十一月的一天,唐昭宗白天去北苑打猎游玩,晚上又是大醉一场,借着酒意,亲手杀了身边服侍的宦官、宫女数人。
这个事情不小,唐朝皇帝即使之前疑似死在宦官手中的唐宪宗,在嗑药状态也只是下令杖毙身边人,亲自动手杀人这是第一次,还杀了好几个。
刘季述本来驻扎在大明宫外,察觉宫中有情况,就率领禁军千人破宫门而入,知道了这一情况,随即找到了崔胤,要废掉唐昭宗这个昏君的皇位。
崔胤虽然不愿意宦官权势大涨,但出于保命的目的,对刘季述的说法不敢违背。于是,刘季述召集百官,以崔胤为首联合签名上表请太子监国。这也是废除皇帝的常规操作步骤,先是太子监国,再下一步就是太子继位皇帝为太上皇,然后根据情况让太上皇择机病亡。
当刘季述的士兵涌入宫中开始逢人就杀的时候,唐昭宗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上见兵入,惊堕床下,起,将走,季述、仲先掖之令坐”。
这是唐昭宗一生中第一次遇到这种面对面的生命危险,自然是手足无措,毫无皇帝尊严,跑能跑到哪里去?被人扶着双臂战战兢兢的坐下。这与5年后唐昭宗死前的一幕极为相似,当时唐昭宗绕着柱子逃跑,结果被一刀砍死。
【唐昭宗成了太上皇】
当知道刘季述要让太子监国的时候,唐昭宗嘴上还在争辩,我昨天就是喝多了,“何至于是!”这四个字三年前在华州时唐昭宗也对韩建说过,之后的结果就是十一个亲王被像狗一样被屠杀。
刘季述既然下定决心就毫不迟疑,从皇后手里拿过传国玉玺,再把唐昭宗和皇后关入皇城东侧的少阳院,只给留了十几个从人,这里离神策左军驻地近在咫尺,方便看管。然后数落唐昭宗,你某年某月不听我一次,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道道,“如此数十不止”,颇有些年高德劭的老父亲教训家中顽皮捣蛋的小儿子的架势。
之后,刘季述亲手锁住院门,并融化铁水封死了大门,派兵看管,只是在墙上挖了一小洞送入饮食,其他武器针线刀子类物品一概不得入内。
“上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与。时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闻于外。”
刘季述一不做二不休,迎太子入宫,并在几日后拥立太子继位,唐昭宗升级成了太上皇。同时,对唐昭宗原来的亲信无论官员、宫人、方士,全部用鞭子抽死,“每夜杀人,昼以十车载尸出,一车或止一两尸,欲以立威。”
刘季述还想把宰相崔胤顺手杀掉,不过崔胤后台太硬,没敢轻易下手,只是免掉了崔胤兼任的财政大权。
(大明宫少阳院位置)
【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
唐昭宗就是天下英雄追逐的那头鹿,如果老老实实,可能会被群雄暂时放过。现在刘季述的行为,相当于把这头鹿精心烹制,还放在盘子里端到桌子上,吃一口的难度大为降低。
刘季述也知道这是自己单方面改变局势的一种惹祸行为,就开始找下家接盘,眼光还是不错的,直接找到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朱温,条件非常优厚,“许以唐社稷输之”,也是个不知死活的蠢人。
这就是宦官群体先天的缺陷,官位权势再高也不过是皇帝家奴,皇权鼎盛时能够得到天下人表面上的尊重和畏惧,但实际上仍然只是个身体不完整的奴才。大臣可以废掉皇帝、诸侯也可以废掉皇帝,但宦官这样做就是家奴欺主,不可能获得广泛支持。
与此同时,崔胤也要挽回局面,联系朱温通报情况,鼓动朱温有所行动。
当时朱温河北战事正酣,但这个事情实在重大,当即从河北前线回到汴州,召集手下重臣大将商议。有的人没有意识到皇帝的重要性,建议不要掺和进去;有人估计看过史书,明白朱温已经具备了足够实力,可以进入挟天子令诸侯的阶段了,建议说:“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宦官囚禁废除皇帝,这是朱温获得声望、号令天下的好机会。
“全忠大悟”,朱温那时的名字还是唐僖宗赐的朱全忠,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政治眼光还是有的,被一句话点醒。
当然,朱温在宦官刘季述和宰相崔胤之间只能选择宰相作为合作对象,否则如何能够有拨乱反正大功?立刻囚禁了刘季述的使者,并派人与崔胤联系。
(朱温朱全忠)
【最后一批凌烟阁功臣救了唐昭宗】
不过没等朱温有所行动,长安城中又发生了变化。
第二年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在唐昭宗被囚禁2个月后,崔胤找到了神策军中还对唐王朝忠心的中低级将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三人,发动了一场小规模政变。
刘季述这人和之前历任权宦差得远了,对军队控制不严,竟然被轻易推翻,本人也被乱棍打死,唐昭宗从太上皇变回了皇帝,新皇帝连太子位置都没了,被废为亲王。
这三个将领是最大的功臣,都被唐昭宗赐姓李,画像入凌烟阁,也是唐王朝最后一批进入凌烟阁的功臣,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唐昭宗内库中的好东西随便挑,负责宿卫皇宫,被时人称为“三使相”。
唐昭宗再次逃过一劫,之前曾经两次逃离长安,这次被囚禁两个月。
【宰相和宦官之争,唐昭宗即将三逃长安】
本来这次是唐昭宗彻底铲除宦官势力的最好时机,可以让宦官势力不再参与朝政,至少可以把神策军权拿到自己手中。问题是宰相崔胤是这次拯救唐昭宗的组织者,功劳很大,也提出不再让宦官控制神策军,并由他亲领。
这时的神策军已经被重建过无数次,两年前在华州时韩建把神策军全部解散那一次最为彻底。对于其他藩镇来说,现有神策军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不值一提,崔胤和宦官争夺神策军权实际上是争夺长安和皇宫的卫戍权,也就是对皇帝的控制权。
唐昭宗纠结了两天,崔胤本来就是首席宰相,还掌握国家财政大权,要是再加上兵权,那就是第二个曹操了,自己既然找不到身份地位能和崔胤制衡的文臣武将,只好维持不变,仍然让宦官掌军。
实际上唐昭宗无论如何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崔胤即使掌握兵权也不是李茂贞或者朱温的对手,甚至有可能更倒霉。
至于刚刚上凌烟阁的三个嘎嘎新的功臣,按理说应该是唐昭宗最可以依仗的人。唐末这段时期各种史书记载简略、混乱,大致三人中两个被宦官拉拢,后来在凤翔和宦官一起被杀;另一个大约是和崔胤绑到了一块,后来投降了朱温。
长安城中就是这么一片混乱,崔胤和宦官两“大”势力围绕神策军权要争个你死我活。唐昭宗最后决定仍然宦官掌军,让崔胤大失所望,准备和外援朱温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而宦官知道落到崔胤手里没有好下场,也要找外援,他们找到了李茂贞。
于是,就有了唐昭宗第三次逃离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