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我们P图用的滤镜是怎么来的?滤镜是否正在改变时代审美?

2020/7/28 10:00:21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高涔朝,36氪经授权发布。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通过图像表现自己、获得关注,也通过图像了解他人、触达世界。一张能够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图片,往往经过了多个图像美化的环节,如美颜(磨皮、美白、面部重塑、瘦身、祛斑祛痘、亮眼)、套用美图滤镜、增加其他装饰性元素等。形形色色的拍照美图APP给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美图滤镜,胶片风、小清新风、ins风、油画风、灰调风、电影风……我们根据拍摄情景选择合适的美图滤镜,力求让自己在社交网络中发出的每一张照片都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

那么,已成为网络文化一部分的美图滤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追逐美图滤镜?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滤镜这一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梳理滤镜的诞生过程与发展历史,剖析滤镜开发背后的技术与社会文化因素,探讨滤镜使用行为与时代美学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我们迎来了一个图像的时代。智能手机给予了人们便捷化的拍照体验,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这更是一个以图像呈现风格取胜的时代。

有行业报告指出,每十个移动网民中,就有四个装有拍照美图APP。形形色色的美图滤镜成了人们的亲密伙伴,吃饭时拍照要用滤镜,旅行时拍照要用滤镜,走路时拍照要用滤镜,“你用的美图滤镜真好看,快告诉我是哪一款”变成了一句日常的社交问候。

与人们旺盛的“P图”需求相伴而生的,是火热的美图类APP市场。有报告指出,2019第三季度中国拍照美图平台用户规模为2.15亿人,女性用户占比71.5%,男性用户占比28.5%。国内拍照美图APP产品多样、产业链完善,许多互联网巨头都开发或投资了相关APP。


而美图滤镜则是拍照美图APP最重要的技术工具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张图片的视觉效果。美图滤镜和美颜技术还有所不同,后者主要用于有人物出现的图片,而前者可应用于一切图片。

那么,风靡全球的美图滤镜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为何在日常生活中如此依赖滤镜的使用?泛滥的滤镜使用现状又给我们时代的审美带来了哪些影响?

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一个美图APP都带有各式各样的滤镜,但是这种数字形态的滤镜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才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在数码与手机摄影兴起之前,滤镜是一种相机附件,由可插入光路的滤光镜组成,是一种具有物理属性的镜片。滤镜被安装在相机上,用于色彩校正、颜色转换(或光平衡)、分色或减色、影响反射或抑制眩光、调整红紫外线等。显然,早期的滤镜更多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属。


而真正的数字美图滤镜则等到Thomas和John Knoll于1988年推出Adobe Photoshop后才逐渐出现。Adobe Photoshop,即今天广为人知的“PS”,是一款以电脑为主要终端的图像处理软件,它可以编辑和合成多个图层中的位图,支持图层遮罩、图像合成和包含RGB、CMYK、CIELAB、专色通道和双色调等多种颜色模型。

九十年代后期,数码相机的普及使得摄影变成了一项大众化的艺术。在计算机的终端,人们可以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片的后期处理,被确定好的参数调整步骤可以设置为一种预设,供下次使用。但Adobe Photoshop的操作是复杂的,这使得数字滤镜在图像美化上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

与此同时,数码相机本身也蕴含着美图滤镜的影子,这体现在数码相机会内置拍摄时可供选择的特定场景模式,这些场景可能包括肖像、烛光肖像、夜像、烟花、日落、食品、儿童、宠物、风景、体育等。选择某一个特定的场景模式会使相机在该场景下自动调整参数,增大渲染效果。如日落模式可以增强暖色,拍摄出的日落会比真实的日落更吸引人。

变革性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一款名为Instagram的图片社交软件上市后迅速受到欢迎,两个月内便“俘获”100万注册用户的心,截至2019年5月,Instagram已经拥有了10亿用户。该公司创始人之一Kevin Systrom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解释了Instagram的产品理念:“为了让手机摄影变得更快速、美观和有趣。我们从经验中了解到,在手机上拍照并不能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创造了滤镜,以获得更艺术化的体验。”


Instagram中的滤镜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后来也被中国美图APP借鉴和模仿。

在最初具有美图滤镜功能的Adobe Photoshop上,合理准确进行照片参数的调整,需要成熟的摄影专业知识与技术设备的支持。

手机端的美图APP则打破了这种技术与专业的壁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滤镜就是一种图像处理的快捷方法。使用原始相机拍摄到的图片往往是有瑕疵的——亮度不够高,人物不够白,色彩不够好,整体没感觉等等。于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呈现,人们不断套用各种滤镜,在这一过程中,滤镜产品的更新迭代可谓飞速。

以兴盛已久的胶片滤镜为例,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滤镜是如何在社会与算法的双重作用下诞生的。

自从19世纪初用相机捕捉到的第一张照片震惊世界以来,随着技术工具的改变,该媒介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容易获得。胶片相机作为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媒介,已经有近两百多年的历史。胶片相机使用胶片(一种附着有银盐感光材料的塑料片)为载体,拍摄后的胶卷要在暗房经过冲洗才能成为照片,在拍摄过程中无法知道拍摄效果的好坏,而且不能对拍摄照片进行删除。

胶片美学的形成与胶片拍摄所依赖的特殊物理介质、胶片摄影师几百年来的风格探索、胶片艺术在社会中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密切相关。简单来说,胶片美学是由光影的灵韵、成像的颗粒质感、颜色的风格化呈现、拍摄过程的无序与偶然共同构成的。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即使在数码摄影技术发达的今天,胶片相机作为媒介本身所携带与遗存的讯息依然深深影响着摄影实践活动。在数码摄影横扫市场、胶片摄影渐次退场的时代,人们开始怀念起有着特殊质感的胶片美学,可昂贵的胶卷与相机又让人们对此望而却步。于是,胶片风格的美图滤镜应运而生。

在最早提供美图滤镜的Instagram中,“X Pro II”是其几款最早的数字图像滤镜之一,Instagram上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由创始人Kevin Systrom使用“X Pro II”滤镜制作后上传的。这款滤镜就是典型的胶片数字图像滤镜,即通过大幅增加照片的对比度和饱和度,在照片边缘添加渐变的阴影来模拟胶片相机的拍摄效果。

胶片风格的滤镜也是Instagram上最多的几种滤镜之一,由Instagram掀起的胶片文化热潮,一直影响着我国胶片滤镜的本土化开发。


与此同时,胶片滤镜背后所依托的算法机制也不能被忽视。一张图片在拍摄者完成拍摄后就变成了脱离拍摄者主观意愿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物,但是图片本身却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参数,这给对照片进行后期调整提供了可能。这些参数复杂而繁多,包括色温、色调、曝光、对比度、高光、阴影、饱和度、清晰度、色相、明亮度等。每一个参数的细微调整都会影响照片最终呈现的色彩、质感、样貌与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把美图滤镜看作照片综合参数的快速调整,这些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数字图像滤镜遵循着计算机二进制的编码规则,由软件工程师设定和制作。胶片滤镜程序设计者对于胶片相机成像效果与美学风格的理解,影响着当时滤镜的生产进行,影响着日后滤镜的使用效果。

如今,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滤镜,优质的滤镜就成了稀缺资源,滤镜功能的呈现效果越好,美图产品的价格就越贵。人们如果想要使用更多更好的滤镜,就需要付出几十甚至上百元进行购买,如美图软件VSCO需要每年支付138元才可以使用全套滤镜,胶片美图软件NOMO也是需要支付138元购买会员才可以使用所有模拟胶片相机的美图滤镜。


美图APP生产了风格多样的滤镜,人们在社交平台发布经过滤镜美化过的图片,同样也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更新颖更有表现力的滤镜,进而去学习与模仿。所以一些美图APP会逐步向图片社交平台转变,实现图片美化与线上社交的融合。

当使用滤镜逐渐成了当代人的习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日常生活的滤镜化,越来越多的人火热地追捧着某些滤镜。


于是,我们看到同一款数字图像滤镜被应用在不同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吃饭、学习还是旅行,拍摄者拍摄时的状态已无关紧要,只要发布套用过该滤镜的图片,这些场景便统统蒙上了该滤镜所传达的情绪和意境,创造着属于该滤镜的价值与意义。

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某种风格的美图滤镜风靡互联网,诸如日系风、ins风、复古风、暗蓝色调风、青橙色调风等等。美图滤镜换了一拨又一波,人们永远在追逐下一款能够引领时尚的滤镜。

具有更优质滤镜功能的美图APP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与其说数字图像滤镜继承了某种摄影美学,不如说它再造了某种摄影美学。然而这种美学是非自然的,是经过算法设计的,是同质化与失真的。不知不觉中,滤镜成为了时代审美的某种风向,透过滤镜的流行,往往也能看到某一时期主流网络用户的审美偏好。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视觉文化转向,视觉因素一跃成为了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滤镜的时代,在充斥着视觉图像的网络空间中,能够被聚焦的图像几乎都经过了修改。


与其说使用数字滤镜工具进行图像美化是用户主动选择的结果,不如说这是一种由二进制算法主导、由程序设计者隐蔽实施的符号霸权,这样的符号技术实践再造了一种专属于美图APP的独特美学。

我们不能忽视数字图像滤镜之下被美化、被过滤、被遮蔽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与数字图像滤镜技术的生产过程有关,与滤镜生产者对摄影美学的主观理解有关,更与我们每个人的滤镜使用和传播行为有关。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人们使用数字图像滤镜的行为是一种技术赋权。通过简单页面操作进行着的图像美化处理,正无限接近于以往只有通过专业技术操作才能达到的效果,这是信息技术打破专业壁垒的表征。

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这种由资本和技术主导的数字图像滤镜生产,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世界的失真与审美观念的同质。

注释:

1.视觉文化转向:指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充满图像、用视觉来感知的世界。该判断见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论述,他指出,在我们所生活的新世界中,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秩序正逐渐替代以劳动力和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旧工业秩序。

2.二进制算法主导:美图滤镜的开发者在开发美图滤镜时,要在电脑上使用特定软件对于该滤镜达成的效果进行模拟,根据模拟效果的参数规格进行二进制代码的程序编写。如常用的开源的滤镜开发软件有ZphotoEngine等。

3.符号霸权: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美图滤镜的开发者凭自己的理解,通过相关美学符号的征用,用算法设计了美图滤镜,我们使用美图滤镜之后的呈现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并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是已经被美图滤镜的开发者事先设定好的,这是一种潜在的霸权。

4.技术赋权:一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会给予普通人一些以往没有的权利,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咨询,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得以更方便的拍照摄影。

参考文献:

1.李 颖.美图的视觉魅惑:神话化身体的表征、展演与超载[J].中国青年研究,2017(03):25-30.

2.极光:拍摄美化行业研究报告

https://community.jiguang.cn/article/383790

3.2019年第3季度中国摄影美化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http://www.bigdata-research.cn/content/201912/1021.html

4.宝丽来色调|安迪·沃霍尔、Chanel也曾迷醉

https://mp.weixin.qq.com/s/8IgaXU1T7ecgBB5PZsbFaA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网络焦点
  • 八卦娱乐
  • 男人世界
  • 热点新闻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