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走过多少繁华盛世,又遭多少战火摧残,历经几废几兴,绵延不绝。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这座饱受历史洗礼的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如今的洛阳市,简称“洛”,古称洛邑、洛京,隶属于河南省的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为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我们常说的河洛文化,指的就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里“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长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 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自然不必细说,我们来看看洛水。洛水属于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位于河南省西部。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县杨村附近纳依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是形成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条件。
从雒阳到洛阳,几经变换,读音一样,写法不同,表明了洛阳几次大的变迁。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西晋后,洛阳成为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时期,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
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清代,洛阳改为原名,仍为河南府治。
洛阳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西周时,洛阳是陪都;东周时,它是正式都城。汉高祖建国时,本也打算在此建都,后来因刘敬而改变主意。洛阳后来做过东汉、曹魏、晋、北魏等王朝的都城。洛阳在古代长期以来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现在,洛阳只是一中等城市,地位大不如前。当前,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进入发展快车道,正在大力营造属于自己的都市圈,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