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在江西,田间地头农事催人忙,农田建设热火朝天。
“有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全程都用上农机,省力又省钱。”江西黎川县潭溪乡五星村种粮大户鄢晋旺种地有底气,“今年一口气种了400多亩双季稻。单季稻改双季稻,一亩能增收400多斤,预计全年产量在70万斤左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各地锚定目标,抢抓工期、增加投入、强化管护,全力完成今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粮食丰收提供稳定支撑。
多渠道增投入。近日,黑龙江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热闹起来。“去年咱这稻田一亩多收了一成粮,就是沾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的光!”富锦市东北村村民陈凤波说,“地有劲儿了,咱种地也更有劲头,盼着高产田再多些。”
“农民需求强烈,政策全力支持。”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晓冬介绍,“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下达黑龙江省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10万亩。省里通过财政配套、发放债券、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
在河南,2020年以来共落实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9亿元,使用政府债券12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65亿元。在江西,以专项债为主要筹资方式,按照一亩3000元的标准,共投入资金95.1亿元。
看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逐渐完善。今年中央投入较去年有所增加,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提高。此外,农业农村部鼓励各地用足新增耕地收益,扩大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债券发行规模等。投入增加带来建设提速,今年一季度,各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约占全年任务量的30%,建设进展总体符合预期。农业农村部指导地方利用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对项目建设进度实行按月调度,严格审核调度数据,督促各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质量建良田。“田里设施升级,现在种地那叫一个痛快!土渠变成光面渠,田里建了提灌站、出水口,浇水时,1个人就能管1500亩小麦,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守着了。”江苏徐州市邢楼镇东庄村启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烧饼田’变成连片田,沟渠纵横交错,每亩小麦种植成本减少200多元。”
各地因地制宜,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强化建设质量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齐增。四川在丘陵山区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甘肃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今年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增加到144.34万亩,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良田配良法,粮食稳增产。建好高标准农田,更要打好粮,生物农药、灭虫灯、秸秆还田……一系列绿色种植技术加快落地。安徽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平东林说:“肥药用得少,土块不板结了,小麦品质也高了,每斤比市场价高0.5元,丰产又增收。”
高标准农田助力生产方式转变。增机械、减肥药、强托管,良田产出高产优质粮。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而且,项目区农药施用量可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13.8%。
良田配良策,建好更护好。“沟渠容易被杂草、淤泥堵塞,我没事就来转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江西安福县洲湖镇樟洲村,管护员戴小军对高标准农田悉心呵护。安福县明确县、乡、村、组四级网格长管护责任,每1000亩左右农田安排1名管护人员。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江西、山东等省份积极探索“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调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性。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份采取财产保险、政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田设施管护,着眼长期效益。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汇聚众力、多措并举,紧紧扭住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关键环节,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吴洪伟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7日 04 版)
原标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十四五”,我们这样开局起步)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