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苏锡常通,都在“造大学” | 城事

2021/11/24 10:03:45 来源:36氪

对创新资源空前渴求的“暗战”

作为“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高校向来是各地竞相追逐的重要资源。

深圳和苏州,此前就是疯狂“补短板”的两大代表性城市。而在长三角,这股“风气”正从苏州进一步弥漫至无锡、常州、南通等经济重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引进省内名校也成为一种新趋势。

10月份以来,无锡官宣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并与东南大学加快无锡国际校区建设,申报独立校区;苏州官宣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常州,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将在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并开始规划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此外,南通也于近日提出,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创建分校……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三年时间。对于区域内城市而言,想要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中避免掉队,创新能力的比拼,成为关键所在。

分化

据教育部官网披露,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超过100所的省份共有12个。其中,江苏普通高校共有167所,本科高校78所,均为全国第一。

从部属高校看,江苏也高达10所(教育部直属7所),位居全国全列。不论高校规模还是高校质量,江苏都稳居全国头部阵营。

不过,进一步看省内,分化却十分严重。从江苏78所本科高校来看,南京34所,占比高达43.6%。而处于第二梯队的苏州、徐州、镇江和泰州,仅有本科高校5-9所,无锡、南通、常州和扬州各有3所,盐城、连云港和淮安仅有2所,宿迁只有1所。

苏锡常通等工业强市的高校资源,与自身经济实力形成强烈反差。从经济体量来看,2020年苏州和南通分别跨进“2万亿俱乐部”和“万亿俱乐部”,无锡和常州GDP为12370.48亿元、7805.30亿元,一同构成江苏头部城市;而苏锡常通高校数量分别为南京的26%、8.8%、8.8%、8.8%。

反映在城市创新能力上,差距也十分明显。根据“七普”数据,每10万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分别为35229人、22514人、21867 人、20690人、14904人,人才资源差距明显;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南京和苏州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和第7位,而无锡、常州和南通分别为12、16和26位。

对于苏锡常通这些制造业强市而言,创新能力的支撑尤为重要,而南通显然已经成为最着急的一个。11月初发布的《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就直指自身科技水平与部分苏南城市及国内先进地区差距——

大院大所效能发挥不充分,不足以支撑南通产业向高端攀升的技术需求;

本土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市场面临上海、苏南地区的挤压和虹吸,在人才引进、留住、发展上还存在较多困难……

逻辑

本地高校支撑不足,外引强校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

江苏在这方面也没有落下。2020年12月,《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刊载的论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统计,截至2020年4月,国内53所“双一流”高校在异地设立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其中,江苏省各类外地“双一流”高校机构共28个,在全国占比约17%,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

苏州是“觉醒”较早的一个。比如,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落地苏州,较早开启引进中外合办高校模式。据上述论文统计,江苏所设的28个外地“双一流”高校机构中, 20个在苏州,无锡3个,南通只有2个。

图片来源:《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

从省内流动来看,江苏在省内设立的9个机构中,有6个都是从南京流入苏州。作为江苏的“影子省会”,苏州已然成为高校资源和创新能力仅次于南京的存在。据《苏州日报》披露,目前,苏州现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93家,位居全省第一;省级院士工作站24家,位居全省第二。

随着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城市发展能级和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今年以来,无锡、常州和南通也明显加快了引进高校院所步伐。

今年5月,南通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上海交大南通基地。月初印发的《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亦提及,启动高教园区规划建设,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创建分校。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数年前就有传言兰州大学正推进南通校区建设,后遭到学校否认。

常州方面,今年9月,《常州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及规划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此外,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也将在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任务,启用指日可待。

无锡更是频频出手。在今年10月的太湖人才峰会上,无锡与扬州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梁溪高等研究院,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其率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家未来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按照5-10年建设期,与每个学院共建未来技术学院无锡孵化中心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新一轮高校争夺已经拉开帷幕,背后是对创新资源空前渴求的暗战。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88613

而走在前面的苏州,已开始尝到甜头。其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一定程度上正在于其创新优势开始显现。

战略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一体化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11月18日,在合肥举办的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谈到,从发展阶段来看,长三角科技发展已经跨越了引进设备、技术改造、产品模仿等阶段,进入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新阶段。

“对于长三角来说,要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他认为,应当加快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成为长三角城市竞争与合作新的着力点。在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全面融入长三角以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争取更大的城市能级,都是重点提及内容。

资料来源:各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高校跨省办学全面收紧背景下,不管是竞相引进省内高校、还是“曲线”与省外高校合作,目的都在于快速补上城市科教资源和创新能力的短板。

前述《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就在剖析自身困境时坦言: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且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风险较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技术供求对接、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融资等方面服务链条不完整、服务效率不够高……

不只是南通。对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工业强市来说,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都是关乎城市命运的核心问题。而依托大学带来的创新资源,还能为城市转变发展方向,提供更多可能。

比如,苏州太仓依托新落地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创新资源,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并提出2025年太仓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的目标。

由此来看,苏锡常通这场高校“争夺战”,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社会图库
  • 探索图库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