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手机厂商魅族正在接触汽车厂商吉利,或将被吉利旗下的刚成立的手机公司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目前已经进入到尽职调查阶段。
此外报道还透露,因为交易尚未结束,目前收购价格不得而知。
2021年9月就有媒体报道指出,吉利宣布进军手机业务,要想在高集中度、门槛很高的行业中突围,最快的布局方式或是收购手机厂商,但是此后吉利一直没有相关动作。
近年来魅族因为战略失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次如果被吉利收购会让魅族重获新生吗?
魅族手机曾经是小而美的“代名词”,在国产手机市场独占一极。
梳理资料显示,2003年,魅族为了进军MP3市场而成立,曾一度在MP3市场销量领先。2007年,随着MP3业务的萎缩和智能手机崛起,魅族开始转向手机业务,业务线调整为高端智能手机。2009年,魅族第一款智能手机M8发布,因为M8设计独特、做工精良在市场一炮打响。
从此以后魅族手机在市场上销量不断攀升,很快成为知名的国产手机厂商,这时魅族获得了众多明星资本的青睐,2015年,魅族获得阿里5.9亿美元融资,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魅族开始转换策略,抛弃了“小而美”的精品路线,开始走“大而全”的机海战略。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之前魅族每年的手机款式为7款,在2016年,魅族的款式一下暴增至14款,机海战略带来了短暂的红利,2016年魅族的手机出货量为2000万台,这也是魅族最风光的一年,但是机海战略也带来了负面问题,比如手机设计不再精美而被部分用户吐槽,手机质量也频频登上投诉平台。
自此魅族开始出现战略摇摆,到底是要“小而美”还是性价比?最明显的案例是,魅族2015年主推性价比很高的魅蓝系列,但出人意料的是,魅蓝系列推出不到三年就在2017年被放弃,魅族宣布重新开始聚焦中高端市场,重回“小而美”战略,但是魅族此后再无实际动作。
直到2021年3月,魅族才推出一款旗舰机魅族18,售价高达4399元,但是市场已经被华为、小米、OV攻下,魅族的这款手机销量并不理想,2021年9月,魅族再次宣布进军低端机魅蓝系列,但是低端机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魅族在国产机竞争中已经渐渐掉队。根据魅族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魅族的年出货量为2000台,2018年,魅族的出货量锐降至948万台,和前几年比出货量几乎腰斩,而且魅族自2018年后再没有公布过出货量数据,三方出货量榜单中也再没有魅族的名字。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7年魅族的市场份额也仅剩3.8%。据赛诺数据显示,2020年魅族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0.5%,第三季度甚至下滑至0.3%。2021年截止第三季度,魅族的市场份额被归为“其他”,除了vivo、OPPO、荣耀、小米、苹果、华为等品牌外,和其他的手机品牌共同瓜分剩下的3%的市场份额。
在战略中摇摆不定的魅族也渐渐开始被资本所抛弃,据天眼查显示,魅族已经两年多没有融资信息,最后一次融资还是在2019年获得,这笔融资来自华金资本。
此外,魅族还经历了裁员、内讧、高管离职等一系列风波,让魅族陷入复杂的内部管理问题中无暇分身。
有分析指出,魅族陷入困境不是因为某个问题导致的,而是综合了战略失误、定位错误、管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市场不会给魅族纠错的空间。
魅族为了在困境中突围也用尽了浑身解数。
2021年,魅族再次将目光瞄准能带来营收增量的低端市场。2021年9月,魅族宣布重启魅蓝品牌。
据资料显示,魅蓝当年是颇受欢迎的子品牌,曾推动魅族手机在2015年突破了2000万的销量大关,但是在红米和荣耀的冲击下,魅蓝渐渐的丢失了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魅族的内部管理出现各种风波和传闻,魅蓝这一品牌也被魅族创始人黄章最终关停,甚至一度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此次魅族重启魅蓝品牌,可见是真的无可奈何之举。2022年1月12日,魅蓝品牌重新回归,推出了最新款的魅蓝10系列,售价在699-899元区间,而且这次魅蓝花了魅族巨大资源和时间来打造,号称“智能手机基础款”。但是魅族是否能靠魅蓝品牌重回当年的市场份额,目前仍需时间验证。
魅族不仅在手机业务上发力,也在寻求业务的多元化突围。有消息称,魅族正在布局智能家居与AIoT智能穿戴业务。不过有行业内人士指出,智能家居比手机业务竞争还要激烈,魅族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态贸然进入,结局并不乐观。
行业研究员张新宇指出,魅族在手机行业能异军突起,得益于此前的大环境竞争较少,但是先入局的魅族并没有筑起技术壁垒和护城河,随着手机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魅族一旦出现战略失误,就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张新宇还认为,魅族目前的生存空间被头部品牌严重挤压,特别是魅族现在几乎没有自我造血能力,重新回归手机行业龙头的机会很小,目前来看,被资金充沛和有完善管理体系的吉利收购或是最好的选择。
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来看,魅族被吉利收购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这对双方来说是一场双赢的买卖。
魅族和吉利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BT财经和你一起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T财经”(ID:btcjv1),作者:BT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