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下称“广美”)的705号工作室,是让冰墩墩粉丝们疯狂的“源头”。
工作室内,书柜与桌面上,一张张设计草图散落开来。数不清的草图上,是由彩铅画就的,各种形态的冰墩墩。
这些二维版的冰墩墩,都是实打实的冰墩墩初始版本。
??冰墩墩设计草图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冬奥会吉祥物接收过5816项设计方案申报,最终,来自岭南的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拔得头筹。705号工作室,正是冰墩墩“出生”的地方。
2月8日傍晚,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冰墩墩设计团队总执行人刘平云行色匆匆地推开工作室的门。半个小时前,他才从家乡江西回到广州。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他被各种采访塞满。“除夕夜、大年初一都是采访。”刘平云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刘平云在广美705号工作室,身后是冰墩墩设计草图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时间倒流到2年前,如今这份甜蜜的忙碌,刘平云根本想象不到。长达10个月的高强度创作过程,让刘平云累瘦了十几斤,“我们广州的团队,实在是太难了!”
北京冬奥组委要求吉祥物设计团队对创作过程高度保密,方案修改意见的传达,只能通过当面交流。“光是这一点,入围的北京团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组委一般只给3天时间修改,北京的团队当面沟通结束后,转头就能改,而我们,飞过去再飞回来,半天就没了。每次改方案,都是通宵通宵再通宵。”刘平云如此描述那段没日没夜的日子。
但从结果看,这样一个离北京冬奥组委路途遥远、全年见不到冰雪的南方团队,终究还是设计出了如今的“冬奥顶流”。
团队设计冰墩墩的过程,充满了许多个“没想到”。
首先是没想过会参赛。
吉祥物征集正式开始后,北京冬奥组委在全国多个美术院校开展了专题宣讲,2018年10月10日,当宣讲团来到最后一站广美时,距离吉祥物方案最后递交时间只剩下20天。
宣讲会还在北方召开时,刘平云便听说了消息,却没想过参赛。他曾参与2010年亚运会与2019年广州亚洲美食节的吉祥物设计,但仍对冬奥会高山仰止,“级别太高了,想都不敢想。”况且当时他已辞去广美的行政职务,奔赴澳门攻读博士课程。
但广美党委书记谢昌晶却抓住了机会。谢昌晶曾担任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对吉祥物感知敏锐,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
刘平云因此被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紧急召回。两人拉上院内的老师,又拉上各自的研究生,在北京冬奥组委宣讲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18年10月11日,组建了广美申吉设计团队。
团队共14人,7名老师,7名学生,年龄跨度包括60后、70后、80后与90后。
第二个“没想到”,是极为顺利的开局,与此后漫长的煎熬。
成员们每天开两场会,除了闷头创作就是交流创意,在19天内完成16套作品。在最终入选的10组候选设计方案中,就有3组作品来自广美,其中,名为“冰糖葫芦”的设计方案成为重点修改方案。
2019年1月21日,刘平云忘不了这个日期,这一天,团队接到方案入围通知,此后,直到2019年9月17日冰墩墩正式发布,团队成员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7个多月内,方案经过21次重大修改,算下来,一个月要大改3次。“每次大改的周期为7天,前面的3到5天,加班加点,是生理上的煎熬。交稿之后就等组委回复,是心灵煎熬。”
为什么煎熬?因为团队不知道组委会不会通知。“不通知,就代表我们已经出局了,这更可怕。”刘平云表示。
旷日持久的修改中,设计方案被无数次推翻。
最开始,“冰糖葫芦”方案因具有中国元素、北方特点、以及能把当下的表情包容纳进去的潜力,被组委看好。但在修改过程中,作为小吃的冰糖葫芦,又因无法承载大国形象,而被舍去,只保留了冰壳。
寻找冰壳内核时,在尝试了老虎、兔子、麋鹿等形象后,团队最终确定了传播成本最低的熊猫。但此后,如何让冰壳熊猫,真正在众多中国熊猫吉祥物中与众不同,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冰墩墩曾有过多种形态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团队尝试给熊猫加上了如意、祥云等中国元素,方案均未通过。直到将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图案扣在了熊猫脸上,一个可爱、温暖同时兼具未来感与科技感的冰墩墩,才终于诞生。
如今提到冰墩墩,刘平云语气中洋溢着骄傲,“我们是‘无知者无畏’。不熟悉冰雪,反而让我们的想象力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只是,跨越南北实现的想象力,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采访过程中,“太难了”,是刘平云反复提起的三个字。
多个团队同时修改方案比稿,本就是对创意能力的极大考验。又因为过程高保密,设计团队只能与冬奥组委面对面沟通,而广美是入围者当中唯一的南方院校。为了与北方入围团队争夺时间,赶飞机成为了团队的生活日常:
前一天晚上,接到冬奥组委要求见面的电话,连夜修改方案,次日早上6点半起来赶飞机。中午到达首都国际机场,“飞车”到城市的另一端,与冬奥组委碰面。开完会,再跨越大半个北京赶飞机,在当晚10点回到广州,与广州的成员开会。
只有这样的速度,才能保证修改意见尽快传达。
每次出差,起码两人,有时同行的成员更多。时间有限,买的都是全价机票,仅2人来回一趟,起码就要8000元。飞着飞着,团队光是机票钱,就花了40多万元。
南北飞的日子里,飞机餐就是成员的午饭。飞到最后,曹雪与刘平云的航司普通会员卡,都升级成了金卡。两人苦中作乐:没法不坐飞机,但起码可以用积分坐上商务舱了。
讲到这里,刘平云向时代周报记者展示了自己当时的飞行轨迹图:“天空当作纸,飞机为画笔,跨越10个月才描绘出的这个橄榄型艺术作品。”
每当方案有重大进展,成员们还需要到北京进行封闭创作。团队内还有授课任务的7名老师,生活也被劈成了南北两半。封闭创作在周末,大家一般在周日的凌晨通宵完,早上去冬奥组委提交方案,然后再赶回广州上课。
有一次,方案修改到了周日下午5点,眼见着赶不上当天最后一班飞机。团队把方案一交,提着箱子就往门外跑。从冬奥组委办公室,到网约车停靠的门口,还有几百米,在刘平云的记忆中,没有一条路比那段路更长。坐上车,刚关上车门,刘平云拿起电话就打给那天不在场的曹雪大吐苦水:“这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而刘平云曾剃去一头长发,削发明志也要完成的博士课程,成绩也岌岌可危。“刚开学的头几个月,我门门课程都是拿A。到方案修改期后,成绩就全变成了B、C,能及格就不错了。有一门课程,我差点就重修。”
??刘平云和目前工作室仅剩一只的冰墩墩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冰墩墩的爆火,让团队10个月的煎熬有了回报。但托举起冰墩墩的,除了设计团队14个人,还有几百个“外脑”。
假如没有广美党委书记谢昌晶“举全校之力”的决定,广美根本不会参赛;在创作过程中,刘平云是总执行,每当团队闷头创作得头昏眼花之时,曹雪便会介入,帮团队把握大方向;团队中,教师钱磊理论基础深厚,擅长“挑刺”,能够看出吉祥物造型任何微小变化,所带来的传播效果的差异。
设计团队被分为资料组、造型组、二维组与三维组。有一段时间,资料组做的就是收集现有的全部熊猫图样。只有看过关于熊猫的所有设计,团队创作出的熊猫形象,在品牌形象注册时,才不会有所雷同。而三维组则在团队内通宵最多:每当设计出一个新造型,都是三维组连夜修改模型与渲染,
赋予冰墩墩灵魂的“冰丝带”与叠字名,则都来自外部力量。将场馆元素融入吉祥物造型的想法,来自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赵卫的突发奇想;而吉祥物的名字,则源于团队快要江郎才尽时,在北京开会时,一个北方工作人员提出的“冰墩”字眼。
“冰墩墩的创作,背后有官员、专家、校领导、乃至组委注册事务部等几百个人的帮助,没有这些团队,冰墩墩都不会出生。”刘平云说道。
在漫长的修改与高度保密状态下,设计过程的痛苦,与随之而来的种种情绪,也只能在团队内部消化。在吉祥物方案尚未公开时,校领导甚至没法给省里汇报工作进展。“大家只知道我们14个人,忙活了10个月,在做一个重大项目,但项目具体是什么,没人知道。”刘平云说。
??无数个日夜创造出来的设计草图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当负重前行许久,乌云彻底拨开的那一天,反而格外平静。
2019年9月17日,冰墩墩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正式发布。那天晚上,刘平云将中标一事发了朋友圈。那条朋友圈让刘平云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赞,因为人数过多,点赞的头像甚至加载不出来。“评论区的祝贺,我一条也没回复,因为回复不完。”
??2019年9月17日,设计团队全体成员在冬奥会吉祥物发布会的合照 受访者供图
当天晚上9点多,团队才在发布会场附近找了个火锅店坐下。这时,媒体的采访邀请已如潮水般涌来。因为电话信息不断,那顿饭,大家都没有吃好,连酒都没有喝。“但我们的心情真的非常愉悦,非常好。”最后,因为太过疲劳,大家相互祝贺了一番,就都早早回酒店休息了。
那一夜,刘平云感受到了冰墩墩对广美的意义,他将设计团队微信群名改成了“在广美的历史上镌刻下你的名字”。此后,广美设立了冬奥视觉文化设计中心,中心主要负责冰墩墩的形象设计、相关衍生设计及文化研究。
从2020年开始,设计团队中的研究生先后毕业。凭借着参与冬奥会吉祥物设计的历练,学生们获得了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省赛金奖、国赛铜奖的好成绩以及广东省优秀大学生称号,带着荣誉离开了母校。曹雪也在前几个月卸任院长一职。
团队悄然解散,谁也没有说再见,但大家已经很难再见。705号工作室的桌上,摆着一沓冬奥会和残奥会组委会寄来的证书,上面有每个成员的名字。
??团队设计成员的证书 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采访末了,刘平云答应给时代周报记者送一只冰墩墩,但需要等工厂3月出货。
在冰墩墩问世时,团队曾订下几百件周边,当作送给访客的礼物。“现在工作室都已经被踏平了,除了展示用品,我是一只都没有了。”刘平云笑道。
“那刘老师给我们打个欠条吧。”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结果他立刻将礼物兑现。刘平云在时代周报记者的笔记本上画下了一只冰墩墩,“钢笔晕染不开,效果不好,姑且当作是二维版的礼物吧,别见怪。”
(实习生刘莫凝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9号商研社”(ID:time_biz),作者:李馨婷 黎广,编辑:洪若琳,版式:刘莫凝,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