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 IE 浏览器将在 6 月 16 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款上线了 27 年的产品也将寿终正寝。
可以说,IE 很好地演绎了一款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
作为微软 Windows 系统的默认浏览器,IE 于 1995 年正式上线,接下来的 10 年是它的黄金时期。
从市场占有率看,IE 的高光时刻达到了 95%,可以说垄断了浏览器市场。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 2000 年左右开始上网的,那对 IE 还是有一些记忆的,虽然这种记忆不是很好。
当年的网速不快,打开一个网页需要等。如果图片比较多,可能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
好不容易等到网页快加载完成了,结果系统提示「IE 浏览器没有响应」。
除了等待,你只能选择强制退出并重新来过,那种体验是很崩溃的。
14 年前我刚开始做技术时,做的就是基于浏览器的 B/S 系统。那时候有一个痛点,就是适配 IE。
做过前端开发的读者知道,适配 IE 是一项多么恶心的工作。
此外,在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上,IE 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因此,这也给了其他产品取而代之的机会。
从 2011 年我换成 Mac 系统开始,就改用了谷歌的 Chrome 和苹果系统自带的 Safari 浏览器。
对比体验之后,我被 Chrome 种草。这一用,就是 11 年。
用户会用行动给产品投票,IE 的巅峰时刻是在 2003 年,市占率高达 95%。
站得越高的同时如果不思进取,那就会摔得越惨。
2004 年,Chrome 发布,浏览器产品自此进入新时代。
截止到今年的数据,Chrome 的市占率是 67%,而 IE 只有可怜的 2%。
可能有人会好奇,一手好牌是如何打得稀烂的?
在我看来,产品的成败通常只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人,另一个因素是时机。
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
先说时机。
IE 的出现是伴随着 Windows 系统的崛起,这种搭车效应让这款产品在生命周期初始就获得了天然的生长环境。
切入市场有载体、需求得以被满足、用户价值获得体现,随着 Windows 的普及,IE 坐上了增长的快车。
产品在萌芽期和发展期就有优势,在获得垄断性地位之后,进入成熟期的产品自然就会进入平台期。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微软可以说是横扫天下,这也为 IE 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就是时机。
就像现在你再去做一个通讯社交软件很难成功一样,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时机不对。
再说人。
除了时机和运气,所有不行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背后的人不行。
人一旦进入了某种舒适环境,即便是再优秀的个体,也会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懈怠。
微软是不难招到优秀人才的,可是为什么 IE 没能一直延续自己的辉煌?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的因素。躺在功劳簿上,没有创新,对市场和用户需求反应迟钝,或许这都是 IE 走向没落的原因。
产品从成熟期到衰退期是有机会进入第二春的,也就是通过创新进入第二增长曲线。
微博如今虽然被人诟病,但它是一个典型的走出第二曲线的产品。相似的,还有陌陌。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走完第一增长曲线后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微博的社交媒体和陌陌的直播,都是如此。
显然,IE 没能走出第二曲线。或许是历史包袱、或许是用户认知、或许是破罐子破摔。
但是,IE 退出历史舞台不代表微软放弃浏览器市场。他们在 IE 之外推出了浏览器 Edge,试图通过它重新找到市场地位。
如今,Edge 的市占率还不到 10%。
IE 对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至于现在依然有很多系统只能通过 IE 使用。为此,即便是用 Mac 系统的用户也不得不装个虚拟机或双系统。
你们发现了么,用户的需求一直在,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产品在满足用户的需求。
Chrome 取代了 IE、微信取代了短信、今日头条取代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每一代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产品都是幸存者,与之对应的是失败的大多数。他们或许短暂存在过,或许从未被人知晓。
这就像一场英雄主义的旅程,出发时踌躇满志,但荣光与归期并不属于每一个人。
作为一款 27 岁的产品,IE 的年纪可能比很多年轻人都大,这也说明我们已经完全生活在了数字时代。
作为一个经历过电脑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的人,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以后,这些终将成为日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