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上海海洋大学,由该校自主培育、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鱼虾蟹等堆满了餐桌。据悉,这里面不少研发成果都能够上市进入老百姓的餐桌了。
国内首个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螃蟹届的“显眼包”——“白玉蟹”,2024年农业农村部审定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申江一号”,科技小院养成的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远洋捕捞的金枪鱼、鱿鱼、秋刀鱼,配上劳动基地生长的蔬菜,师生自制的鱼丸、烘焙饼干、自酿的啤酒等,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共享“丰收大餐”。
草鱼“沪苏1号”育种团队成员徐晓雁说,经过连续4代选育,我们成功培育出了草鱼新品种“沪苏1号”,攻破了世界公认的水产科研难题之一。经测试鉴定,池塘养殖“沪苏1号”1龄、2龄鱼体重均比长江水系草鱼后代提高20%左右,在广东、江西等省试养效果良好。据预测,2025年“沪苏1号”在全国覆盖率可达到30%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草鱼产量可增产33万吨(5.6%)以上。
培养了“白玉蟹”的吴旭干教授团队,把农业农村部2024年审定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申江1号”端上了餐桌。据悉,“申江1号”主要的经济性状是早成熟和早上市,90%个体完成生殖蜕壳(成蟹最后一次蜕壳)的时间比常规河蟹品种提前15天左右,因此,能够提前15天左右上市。该品种的诞生将利于均衡中华绒螯蟹的市场供应时间,为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良种,给养殖者和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南美白对虾养殖团队成员李云表示,南美白对虾1988年引入我国,生长快、食性广、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养殖周期短。团队结合上海地区特点,运用“群体选育” 技术连续选育,已选育出具有耐低盐,生长快等特点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家系子六代。2021-2023年,在江浙沪等地区已推广应用超万亩。
远洋渔业团队陈锦淘表示,学校持续对西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中上层拖网和鱿鱼钓 ,以经济类鱼种鲐鱼、沙丁鱼和鱿鱼为主,在调查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掌握了渔场分布,培养了科学调查团队,提升了资源动态预测和分析能力,为今后资源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产品高质化加工与利用施文正表示,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方面,团队优化鱼糜加工工艺,提高得率3%—5%,节水降耗20%,开发了系列鱼糜制品,已举办六期“鱼糜制品加工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90余人。
(总台记者 王殿甲)
原标题:丰收啦!这些“科研成果”端上了大众餐桌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