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二十二年聚焦“三农”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信号”?又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详细解读带你看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稻香村,村民驾驶农机进行卸粮作业。新华社发
信号一:改革意味更浓厚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告诉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以“改革”的意味最浓!就是要用“改革”这个法宝来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改革的重点,首要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块地”上要进一步下功夫。
“承包地”,要抓好土地承包30年到期,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由原来的几个省试点进一步推动扩大整省试点的范围,确保承包地总体稳定顺延来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
“宅基地”,就是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集体建设用地”,要进行入市改革,重点是完善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建设用地的存量入市,严格控制增量,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文件里提到改革的事项比较多,归纳起来实际上还是在地、钱和人三个关键要素上。
关于“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的投融资机制”,目的就是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后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
关于“人”,涉及的主要是两类人,第一类就是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这部分群体,要完善相应的培育和发展机制,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各展其能、各显身手。还有一类就是农业转移人口,所以这次文件提到要切实解决他们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尽快在城市落下来,融入到城市中。
信号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金文成表示,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有个特点,它对这一段用的篇幅最长,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九个方面,这就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九个方面里,首要就是“单产提升”!今年提出要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主要关注的点:
第一是“面积扩大”,由过去的千亩方、万亩方,现在要向整乡整县的大面积来推进;第二是要“注重全环节”,推进单产提升行动,科学安排耕、种、收、防、管全流程,来实现整体上的提升;第三是要做到“四良”的结合,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结合来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第四就是要注重培育新主体和带动小农户相结合,把新经营主体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主体来进行培育。
信号三: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金文成告诉记者,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五年,也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收官年。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过渡期即将结束”的重要节点,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了系统部署。要加强监测,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和致贫;要推进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要谋划好过渡期后,政策怎么去有效衔接。总的来说,就是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底线任务。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其中一个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守住“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底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安全保障。同时还应该加大产业就业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来提高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还要特别注意易地搬迁的搬迁户,他们的后续扶持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要让大家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后一个非常重要,就是要加强对帮扶资产的有效管理,让我们在脱贫攻坚期和过渡期所形成的大量帮扶资产,能够有效地、持续地发挥作用,为我们转入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信号四: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金文成在解读文件时作出如上表述。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金文成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利用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信号五: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为什么这次特别强调了县域?金文成表示,我们国家的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县域成为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主战场,是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涂圣伟表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只有大力发展这些优势比较突出、就业容量大、带动效益比较突出的县域富民产业,才能增强我们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
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今年如何进一步鼓起农民“钱袋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各地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为基础,在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苹果、黄花菜、木耳等小产业,成长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本版稿件据央视新闻、新京报、新华社)
延伸阅读
正风反腐利剑,“对村巡察”全覆盖
去年年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2024年度十大反腐热词,“对村巡察”位列其中。随着2025年一号文件的全文发布,记者注意到,“对村巡察”这一年度反腐热词,也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要求“扎实开展对村巡察”。
“对村巡察”工作在去年其实已全面开展。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推进对村巡察作出明确部署。2024年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首次把村(社区)党组织纳入县级党委巡察范围,明确规定在一届任期内,要对村(社区)党组织实现巡察全覆盖。11月20日,对村巡察工作推进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要求推动对村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对村巡察要怎么“察”,一些省份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比如江苏就是要求紧盯权责“一肩挑”的村支书、保管“钱袋子”的村会计、操持“村项目”的经办人,并创建了“田野巡察”品牌。对村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种创新实践,已成为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利剑”。
原标题:中央一号文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