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解之谜>正文

马秀英死后朱元璋为何没有再立皇后 弱水三千 却只取一瓢

2017/7/3 20:32:22 来源:互联网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朱元璋夺得天下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后宫一直是很幸福的,因为他有个皇后马秀英。马皇后的出现,中国帝王的后宫里才多了一位值得称道的女性。

在与马秀英认识前,朱元璋既无情人,也不游手好闲。他放过牛,做过和尚。因为瘟疫,家里的人全死光了。因为贫穷,父母哥兄死后只能用草席埋了了事,朱元璋成了孤儿。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其时还是一个穷和尚。郭子兴是安徽定远县有名的土财主,因无法忍受元人的欺侮,在濠州发动起义。收了朱元璋后,郭子兴常带他在身边,当亲兵用。因为有勇有谋,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投奔两个月后,郭子兴与夫人张氏做主,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这样也好拴住朱元璋的野心,让他忠心效劳。


网络配图

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父亲名字不详,史书上只称“马公”,母亲叫郑媪,在马秀英很小的时候就死了。马秀英的父亲因为杀了人,从宿州逃到定远,把闺女托付给有交情的郭子兴,这样马秀英成了郭子兴的义女,寄养郭家。

后来,马父客死他乡,郭子兴待马秀英更如亲生闺女,据说亲自教她读书写字。马氏长大后,端庄秀丽,但天生一双大足,时人称天足,未缠过脚。因为这双脚,民间戏称马秀英为“马大脚”。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很是疼爱自己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据说有一次因为伤了郭子兴的面子,郭一气之下将他关了禁闭,也不给吃的。还是新媳妇的马秀英一听急了,从伙房偷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送给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了义母张氏,便慌忙把馒头往怀里藏,结果把乳房都烫伤了,可见朱元璋与马秀英之间的恩爱程度。

老百姓有言,古代皇帝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除了小皇帝啊),此言有道理。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生活就不丰富,朱元璋也是男人,是男人就喜欢美女,他性生活同样出色。

《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又有史书称是四十六嫔妃。不论到底哪一个数字正确,至少可以证明一点,朱元璋死前碰过的女人不低于40名。

具体见《国榷》中记载,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贵妃孙氏、淑妃李氏、安妃郑氏、庄清安荣惠妃崔氏、安妃达氏、碽妃、宁妃郭氏、惠妃郭氏、顺妃胡氏、郜氏、韩氏、余氏、杨氏、周氏、贵妃赵氏、贤妃李氏、惠妃刘氏、丽妃万氏,等等。


网络配图

朱元璋虽有众多嫔妃,却独独没有“荒淫皇帝”的骂名,令人称奇。

家有贤妻旺夫,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女色消费上,也不是不管不问的,还是有节制的。但马皇后对朱元璋并不采取性控制的手段,让他专宠她一人(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允许、甚至鼓励朱元璋纳妃子,包括前朝元顺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有人称是朱棣生母)、朝鲜女人李氏、对手陈友谅的小老婆。马皇后很好地理顺了这么多女人之间的关系,宽厚仁慈,很是难得!

史书上对马皇后多有褒言,《明通鉴》称:

后,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佐上定天下,恒劝以不嗜杀人为本。及册为皇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妃嫔、宫人皆厚待之。命妇入朝,如家人礼。爱诵《小学》,尝求上表章。上决事或震怒,辄随事微谏。虽上性严,为缓刑,戮者数矣。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当皇帝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皇后马娘娘,生怕马秀英不高兴。而马氏因为恪守妇道,人品好,后宫嫔妃没有人不服,史学家称马氏是一个称职贤惠宽厚仁慈的正宫娘娘。

马皇后多次劝朱元璋:“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欲得贤人,共理天下。”如果不是马皇后,朱元璋还不知要滥杀多少人呢。

朱元璋也深知自己妻子的贤能,马皇后虽然生的是一双大脚,这在过去是很丑的女人,但朱元璋一直视之如贤妻。马皇后病了,他是“朝夕尚食,手剂之”。这种只能在寻常夫妻中才能看到的情形,出现在朱元璋的后宫中,实在是难得啊。


网络配图

《明通鉴》载,马皇后告诉朱元璋:“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罪诸医乎?”

《国榷》也称:后微时,依郭子兴家,事上备极艰苦。每佐征讨大策,补缝行间,虽贵极,谦素不渝。上或谴怒,辄婉辞。朝夕尚食,手剂之,其谨微类此。疾笃,不复饮药。曰:“药无益,徒为医者累”。

临死时,朱元璋问她有什么话留下,她说,“愿陛下求贤纳才,慎终如始。”洪武十五年,马皇后死了,时年51岁。当时朱元璋是泪如雨下,至死也没有再立一个皇后。

死后,朱元璋给马皇后很高的荣誉,谥之“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孝陵之名即由此而来。嘉靖十七年,加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明史•后妃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朱元璋夺得天下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后宫一直是很幸福的,因为他有个皇后马秀英。马皇后的出现,中国帝王的后宫里才多了一位值得称道的女性。

在与马秀英认识前,朱元璋既无情人,也不游手好闲。他放过牛,做过和尚。因为瘟疫,家里的人全死光了。因为贫穷,父母哥兄死后只能用草席埋了了事,朱元璋成了孤儿。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其时还是一个穷和尚。郭子兴是安徽定远县有名的土财主,因无法忍受元人的欺侮,在濠州发动起义。收了朱元璋后,郭子兴常带他在身边,当亲兵用。因为有勇有谋,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投奔两个月后,郭子兴与夫人张氏做主,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这样也好拴住朱元璋的野心,让他忠心效劳。


网络配图

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父亲名字不详,史书上只称“马公”,母亲叫郑媪,在马秀英很小的时候就死了。马秀英的父亲因为杀了人,从宿州逃到定远,把闺女托付给有交情的郭子兴,这样马秀英成了郭子兴的义女,寄养郭家。

后来,马父客死他乡,郭子兴待马秀英更如亲生闺女,据说亲自教她读书写字。马氏长大后,端庄秀丽,但天生一双大足,时人称天足,未缠过脚。因为这双脚,民间戏称马秀英为“马大脚”。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很是疼爱自己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据说有一次因为伤了郭子兴的面子,郭一气之下将他关了禁闭,也不给吃的。还是新媳妇的马秀英一听急了,从伙房偷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送给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了义母张氏,便慌忙把馒头往怀里藏,结果把乳房都烫伤了,可见朱元璋与马秀英之间的恩爱程度。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第一,姚广孝的鼓舞。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朱棣答应了。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僧道衍是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这人屡试不第,感觉前途失意,便出了家。出家后却仍然关注天下大事,是个胸怀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朱棣21岁就藩北平之时,道衍和尚主动要求跟随朱棣一同去北平。


网络配图

朱棣有些纳闷,道衍和尚说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边,我要送给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听后,大惊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说出这等叛逆的话来,但是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我一直觉得这姚广孝并非贪图富贵的人,史书上记载朱棣举兵成功,登基为帝之时,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你说这样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却要主动鼓舞朱棣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姚广孝是因为想名留青史,想证明给天下人看,我虽然屡试不第,但是我却是个人才,可以帮助别人取得天下。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惜挑动别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乱,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不是出家人所为。


网络配图

二是文帝削藩。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朱允炆问朱元璋,说分封诸王后,叔叔们帮我镇守边境,边境自然无事,但是有一天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我该怎么办?朱元璋听后,无言以对,反问了一句朱允炆该如何处理?朱允炆静静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讨伐了。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无以易此矣”,意思说也只能这样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对诸王还是极为担忧的。

朱允炆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比较妥当?最后,他们决定先由易变难,先削周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是藩王之首,他们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我个人这个削藩的方案是不恰当的,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你先削弱小的藩王,那么朱棣必然会出头,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时对付那么多藩王,局面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笼络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那么到时候即便其他藩王不会帮着建文帝来打朱棣,也决不会跟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局面就容易控制多了。

三是朱棣军中威望极高,还是藩王之首。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战绩显著,还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而且他每次战斗身先士卒,在军中威望极高。到了朱元璋的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的先后去世,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因此,朱棣在军中威望高,而且还是藩王之首,从客观上来讲,有一定的实力对抗建文帝。我个人认为,按照嫡长子制度,这个时候他便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了,也便成了合法继承人了。

四是朱棣早有反叛之心。马哲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内因才是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姚广孝等人一味地鼓动朱棣谋反,固然影响着朱棣,但是我想让朱棣日后走上反叛之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自己。或句话说,他内心深处也想夺取皇位。前面我们说到过,朱元璋出了个“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联,朱允炆对出了“雨打羊毛一片毡”的下联,而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网络配图

从这里就能看出朱棣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比,有帝王之相也。史书上还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次,朱元璋上朝一看,燕王朱棣站在左边,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左边应该是朱允炆才对。但是朱棣敢让朱允炆站在其右边,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对此很生气,狠狠的责骂了燕王朱棣,并把他赶出了宫。史书上还记载,朱元璋临终的时候,还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或许那时,朱元璋就看出四子朱棣有反叛之心。从这三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没有把年少的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或许那时他就有谋反之心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虽然客观上姚广孝等人一定程度上鼓动了朱棣,建文帝的削藩,朱棣乃是各地藩王之首等外因对朱棣日后谋反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朱棣自己。或许即使没有建文帝的削藩,也没有姚广孝的鼓动,朱棣照样会走上反叛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第一,姚广孝的鼓舞。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朱棣答应了。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僧道衍是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这人屡试不第,感觉前途失意,便出了家。出家后却仍然关注天下大事,是个胸怀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朱棣21岁就藩北平之时,道衍和尚主动要求跟随朱棣一同去北平。


网络配图

朱棣有些纳闷,道衍和尚说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边,我要送给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听后,大惊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说出这等叛逆的话来,但是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清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这样描述纪晓岚:“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所著《四库全书总目》,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词澹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

抛开美人不说啊,咱们就说饮食,纪晓岚每天能吃数十斤肉,长年不吃米面食物。《竹叶亭杂记》中写了关于纪晓岚吃饭的一则小故事:某天,纪晓岚与同事一起谈论政事,到了吃饭的时间,仆人给他端来一大钵烤肉,根据同事的目测,烤肉足有三斤重!纪晓岚拿来便大口大口的吃,边吃边继续与同事谈论事情,不一会这钵肉就被他吃了个干干净净。

《归田琐记》中也记载过纪晓岚的平日饮食:纪晓岚平时基本不吃米饭,偶尔吃点面食,主要食物就是各种肉类。每当纪晓岚请客时,他都是举举筷子示意客人们尽情吃喝,自己却是“肴馔亦精洁” “只肉一盘,熬茶一壶耳”。


网络配图

当然了,纪晓岚整天吃肉喝茶也不行,他还有个癖好,就是每天离不开各种水果、干果榛子、栗子之类的坚果,甚至是不住嘴地吃个不停。由于他这个嗜好,民间一度传说他是猴精转世。

对于纪晓岚的怪癖饮食习惯,没人能够解释得了,他如此偏食却也丝毫没影响到自己的健康长寿,足足活了八十二岁。

清朝大学士徐乾学

徐乾学是康熙九年进士探花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并且他还是大儒顾炎武的外甥,与弟弟徐元文、徐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咱国著名的藏书楼“传是楼” 就是他徐家的。

徐乾学擅长曲意逢迎,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但是他人品欠缺,为了高官厚禄不惜阿谀权贵明珠。当时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曾经评价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后来徐乾学因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

这个腐败份子还是个超级“吃货”,做官的时候因为每天上朝,常常一整天不能回家吃饭,为了不挨饿,这家伙每天上朝前要先吃实心馒头五十个、黄雀五十只、鸡蛋五十个、酒十壶!我的个老天爷啊,简直不能相信。咱们且不说他吃的馒头每个有多大,就是那黄雀五十只、鸡蛋五十个、酒十壶也不是一般的肚子能装下的吧?!如此暴饮暴食,他却没短命,活了六十三岁。

清朝大学士张玉书


网络配图

张玉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其父亲张九徵、兄长张玉裁和他自己都是进士出身。张玉书一生正直不阿、办案严明秉公守法,深受康熙皇帝的信赖。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张玉书也参与运筹帷幄,是随行的唯一汉臣。

由于张玉书的知识渊博、慎谨廉洁又效忠皇室,从不参与权势之争,他的仕途得以一帆风顺、畅通无阻,一生为官五十年,伴随康熙身边也有二十年。

张玉书谨小慎微,性情淡薄,连饮食也极其简朴,早上吃土豆两片,喝清水一杯就足可一整天不饿。难怪书上记载他的身材是瘦骨嶙峋啊,但是如此素食习惯,人家也活了整整七十岁,谥号文贞。

清朝大学士陈世倌

陈世倌这个名字你要是觉得陌生的话,换个说法你肯定熟悉,那就是金庸笔下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不过那终归是小说,牵强附会而以,不能当真。陈世倌出身于海宁陈家,豪门贵公子啊,也是大才子,他在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后官至大学士,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为官近六十年。


网络配图

陈世倌有个特点,就是每当在皇上面前谈到民间疾苦时,他“必反覆具陈,或继以泣”。意思是他反复唠叨,甚至哭泣掉眼泪。乾隆皇帝每次看他如此,往往笑道:“你又来为百姓哭泣啊?”陈世倌虽出身豪门,却心系百姓,自己的私生活也简单至极。历史记载说他:“每日不过饭一瓯,或啜莲实少许,即可度一日”看看,人家身居高位忧国忧民,每天却只吃一碗饭,或者只吃几个莲子就行了,如此清淡少量,也活了七十八岁,谥号文勤。

综上看来,人的生命长短,不在于饮食荤素、也不在于吃喝多少,可谓“寿算不在饮食之多寡也”。所以各位看官,该吃了吃,该喝了喝,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奇闻异事
  • 未解之谜
  • 离奇事件
  • 预测未来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