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36氪经授权发布。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除一次夕,都增长一岁的枯荣。21世纪进入了期待已久的20年代,刚刚过去的这十年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中国人怎样过除夕?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结合信息传播方式和互联网平台营销的流变,复盘十年来“除夕方式”的大小变化,同大家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十年关头一回顾,始知时代大跨步。一年一次的春晚,重复的套路中也有悄然变化。
后来,一部分人的目光转向了电脑,不再受到固定场景的局限,用户可以在网页上边看节目,边跑到论坛、贴吧、微博讨论区“水个帖”、抖个机灵。屏幕的切换,意味着碎片化接收节目信息的开始,全家人看春晚的仪式感,开始被抛掷脑后。
再后来,手机网络成为年轻人的首选,受众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完全从“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解放出来。观众不需要坐在电视或电脑前,而是根据网络热点、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观看其中某些片段。观看经过二次剪辑的春晚,已经成为新的娱乐素材。
很多人可以接受缺席春晚直播,但绝对接受不了缺席年夜饭。
一直以来,年夜饭的筹备都极为讲究。但在过去,年夜饭往往是一种带有圈层意味的家族活动,不少地方的年夜饭甚至是封闭式的,很少有人会拿出去分享、展示。
今时不同往日,近两年,每到除夕晚上,朋友圈反倒成为了年味最重的地方之一。这边家里还没准备好菜肴,那边朋友圈的“满汉全席”早已蓄势待发;这边人还在翘首以盼,那边的手机摄像头已经先“睹”为快。
技术渗透进入生活的同时,为沿袭千百年的压岁钱文化提供了迭代的契机。当电子支付悄然占据日常生活的高地,曾经的实体红包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14年,微信红包测试版上线,开启了一轮病毒式的传播裂变,用户们争先恐后地体验拼手气红包、新年红包等新鲜功能。
21世纪前十年的手机使用者,多半都是重度的短信用户,每逢除夕夜守岁过后,各种真挚淳朴的短信祝福在手机上嗡嗡作响,是属于70后、80后的独家记忆。
2020年,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变着花样撒钱,用尽浑身解数,让人忘记这是一个“互联网寒冬”。
移动互联网在解构人们过除夕方式的同时,也在加速塑造新的生态。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正是,用户的除夕时间,在平台商业化博弈中变得越来越值钱。
生活在一个被社交媒体包围的时代,如何衡量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和新技术从我们这里拿走的?是一个灵魂拷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逆向思考:技术想要我们为它付出什么?
“从彼此相连到无限缰绳”,这是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使用社交媒体的我们,在随时随地、免费快捷地找到所有联系人的同时,也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快捷地被所有人找到。我们圈住一群人,又被另一群人圈住。当然,圈住我们的人也不必得意,因为自有人来圈他们。”
以圈定思维来回顾除夕夜的红包大战,几十亿的“撒币”行为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平台方真正希望获取的,绝不仅仅是用户的除夕时间。但由于这一节点的特殊性,技术给信息传播和信息消费带来的变化得以被清晰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