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索图库>正文

通讯:独龙江上“变”与“不变”

2020/1/29 15:10:39 来源:互联网


资料图:独龙江乡最北边规划整齐的雄当村。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春见闻)通讯:独龙江上“变”与“不变”

中新社云南怒江1月29日电 题:独龙江上“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飞桥”变钢筋水泥桥,2G变成4G,毛石路变柏油路……但独龙人家的火塘不变,信奉自然之灵的朴素价值观不变。

——时隔5年再进独龙江,变化,是最为直观的感受。但也有些“不变”,坚守着独龙族独特的精神和文化。

天堑不再,天路依旧

位于滇藏交界处、中缅边境的独龙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的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这里,曾因雪峰阻隔,罕有人至,被称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后的秘境”。2014年,一条近7公里长的隧道贯通高黎贡山东西两侧,彻底结束独龙江封闭的历史。

彼时,隧道贯通没多久,中新社记者从昆明到独龙江,在路上耗费3天时间。先是开车到怒江州府六库,再转至贡山县城,然后翻越高黎贡山,才进入独龙江。其中,从六库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孔当就花了2天时间。

此行,从六库到独龙江,午发晚至,创下“最快速度”。“这都是托了怒江美丽公路的福。”当地网信办工作人员称。20余天前,这条打通怒江南北的二级公路通车试运行,让怒江大峡谷迎来历史上最好的通达条件。

时间压缩虽明显,但天路的奇险依旧。隧道避开了被大雪封堵的雪山,却不曾避开一路急转的弯道、深不可测的悬崖、莽莽的原始森林和漫天皓白。

不过,正因为这份“奇险”,即便是冬日,自驾游爱好者仍不请自来。一路,记者就偶遇来自昆明、广东、河北、四川等地的多组游客。

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介绍,独龙江旅游景区拟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过,独龙江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坚决不搞过度开发”,誓把“最后的秘境”永远留在独龙江。

生活在变,坚守未变

进到独龙江,就见到独龙人的生活。

如今,独龙族人已整族脱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8年末已达6122元人民币。家家户户都住进安居房,平整的柏油路从最南边的马库村铺至最北段的迪政当村,4G信号、超市、电子商务服务点也随之延伸至独龙江的最深处。江畔,散落着独龙族人的1153头独龙牛、66086.5亩草果、1640.6亩重楼、8700亩花椒、8000亩核桃、4625箱独龙蜂,还有一家草果烘干厂、一个独龙鸡保护扩繁基地和17家农家乐……

和江边所有独龙族一样,92岁的文面女肯国芳的家中,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磁炉、消毒碗柜等一应俱全。炒菜做饭,老人已开始使用电磁炉。

不过,生活在变,有些东西没有变。

肯国芳家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也有独龙人不离不弃的火塘。每日,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

“火塘是家的象征,终年不灭。”独龙族人木文林解释。

同样没有变的,还有独龙江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数据显示,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3%,分布着秃衫、珙桐、楠木、紫檀等众多珍稀植物。行走独龙江边,常会看见戴帽叶猴出没。

背后是独龙族延续千年的朴素价值观。“我们信奉自然之灵。所以,保护青山绿水不是一句口号。”独龙江乡巴坡村女护林员王玉琴说。

除了这些,让记者难忘的还有——这些年,独龙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像“90后”木文军一样,上完大学又回独龙江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外面再好,也不如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木文军如是回答。身后,“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标语醒目。(完)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男人世界
  • 社会图库
  • 八卦娱乐
  • 热点新闻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4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