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之后,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而单衣薄衫的魏军将士面对辽东寒冷的气候,要求穿棉衣,哪怕是从那些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旧棉衣。司马懿都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这些战利品都是国家的东西。要赏你们,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我个人不能拿国家的东西,来给自己做人情。
司马懿说的对不对?那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在告诉曹叡,自己对曹氏三代,忠心不二,鞠躬尽瘁,没有你的命令,绝不逾矩。
司马懿也正是对别人不在意的这些小细节,看这些近乎无情的苛刻,才最终保证了他活到最后,笑到最后。
这个举动,既让曹睿放心;又避免了曹叡日后以“私分国用,以全私恩”作为把柄责难自己。司马懿考虑问题相当全面。
很多人认为军队会对司马懿有意见。有意见就对了,越有意见,司马懿越安全。但其实,他真不收买人心吗?不,他的方法更是独特。
司马懿上书曹叡,让下旨允许军队里面60岁以上的士兵回家,并且允许那些战死的把尸体运回家安葬。
这个方案其实比施舍一件衣服,更能收买人心。但是同时打完仗就削兵,这再次让曹叡放心,司马懿不会自己盘踞在辽东。
所以无论司马懿在辽东做了什么,他考虑的问题一定是围绕着曹叡的心思来考虑问题的。
这自然也包括他杀了7000个人做京观,震慑辽东。把辽东的汉人内迁,把辽东一把火烧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做给曹叡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曹叡对自己放心。三国打仗时,就两个最主要战略资源 ,要么是土地,要么是人口。既然自己也不能在辽东待,那么就只能要辽东的人口。
关于司马懿平辽东,杀了那么多人,并且把汉人内迁 ,导致辽东汉人空虚,最终导致鲜卑等胡族坐大。最大的责任其实还在公孙渊本人。
我们都知道三国,分别为魏、蜀(汉)、吴。但其实辽东还有一个是公孙家族的势力。公孙家族世居辽东,大汉崩溃的时候 ,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在群雄逐鹿中原,大家谁都顾不上谁的时候 ,辽东也就默认成为是公孙家的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公孙家族虽然势力不够逐鹿中原,但是在辽东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不断敲打高句丽、乌丸、濊貊这些小政权 ,压制鲜卑,使得胡族不得壮大。
公孙氏大本营是襄平(今辽阳),在辽东割据一方。一面和东吴眉来眼去,一面向曹魏称臣,左右逢源。
但是到了公孙渊这一辈,他有点着急,也有点看不清形势。因为自己夺了叔叔的位子。然后上表曹魏,曹叡虽然不高兴,但是因为无暇顾及,便承认了他的既成事实。
然后联络了孙权,孙权打算在曹魏背后,开辟第二战场。结果封了公孙渊为燕王,派了大将到了辽东。到了关键时刻,公孙渊怂了,斩了吴使人头送到了洛阳。
结果得罪了东吴孙权,即便如此表忠心,曹叡也没封他为王,所以公孙渊耿耿于怀。等他打败了魏国大将毌丘俭后,觉得魏国也就这样,于是叛魏自立为燕王了,自己当皇帝了。
其实辽东本来也是公孙家自己的地盘儿,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辽东的一亩三分地。但这个行为打了曹魏的脸。司马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兵攻打辽东的。
如果公孙渊自己不作死,至少不会自己落得那么惨的下场,更不可能埋下那么大的隐患。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