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焦点>正文

最近,信用卡有点「纠结」

2020/7/17 15:02:05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馨金融”(ID:Xinfinance),作者:洪偌馨、伊蕾,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我连续接到了好几个银行的贷款营销电话。

推销的内容类似:直接预借现金到储蓄卡,可借额度是其信用卡额度的好几倍。而且客服在营销时提到了该资金不限制用途,并强调利率则远低于市面上的所谓「消费信贷」产品。

嗯,伴随着股市的暴涨,这种暗示不免让我想入非非。

相比消费贷款的「积极」态度,同属银行零售金融线的信用卡似乎表现得更「纠结」。

一方面,信用卡前段时间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额封卡,尤其是针对违规「套利」等行为,多家银行业对于信用卡的规范使用作出了提示。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收到了降额通知,虽然平时也未必用得上这些额度,但「被降额」总是有些让人郁闷。


而另一方面,很多银行又在积极营销,新方式、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试图松动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实行的「三亲见」原则(注:亲见客户本人、亲见身份证及证明资料的原件、亲见客户签名)。

比如,前阵子民生银行推的「全民易分期」。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在线下「指定商户」进行消费时,可在APP上选择该商户并申请「办卡/分期」服务,即可申请办卡,而且用户在将实体信用卡拿到线下网点面签激活之前,就可以获得授信和在指定商户进行信用消费。

听起来跟消费金融线下获客、销售的方式类似,只是嵌套了搭售信用卡环节。

这一方式的出现也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声音认为这是信用卡对花呗、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正面迎击;另一种声音则是质疑,它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既有的规则。

只是一次小小的试水,但信用卡业务寻求突破的渴望,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其它的一些信用卡营销活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比如此前招行的「掌上生活锦鲤节」、最近平安的「88节」,都是通过增加权益或商户让利以刺激消费。

2

信用卡行业为什么如此纠结?

因为,横在信用卡行业面前的是一个「既要、又要」的难题:既要恢复增长、保持盈利能力;又要控制风险、防止不良反弹。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报告》,2020年一季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 7.26 万亿,在全部贷款中占比 4.4%,分别较年初下降 3300亿和0.4个百分点。

要知道,在过去几年零售信贷大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信用卡贷款规模一直处于上行车道。上一次季度环比下降是2012年一季度,规模收缩609亿,疫情「黑天鹅」的威力可见一斑。

尽管近期从国家政策到商家促销都在积极地刺激消费,但从目前的各项指标来看,信用卡似乎还在缓慢重启。 

虽然二季度以来,全国范围内复工复产都在持续,但在就业、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公布数据,2020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73亿元,同比依然下降2.8%。

当然严格来说,信用卡业务的挑战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疫情。

在经历了2016-2017年的「大跃进」发展之后,信用卡行业便进入了一段平台期。央行数据显示,从2017年三季度开始,信用卡行业发卡量陡然下降,增速从近7%的高位一路跌至2019年一季度的0.63%。

信用卡增长不复以往,但与此同时,逾期压力却与日俱增。

上一轮行业大爆发遗留的「共债」风险尚未完全消化,疫情期间用户还款困难、信贷余额收缩又推高了逾期数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金额净增 176 亿,逾期率较年初提升至1.27%。

而种种迹象显示,风险还未见顶。

在不久前招行股东大会的会后交流中,招行行长田惠宇也提到,疫情对资产质量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信用卡。

根据以往的经验,信用卡贷款逾期和入催金额在2月和3月达到高峰,4月环比下降,目前信用卡贷款需要逾期90天才计入不良贷款,这意味着5月份将是信用卡不良生成的高峰。

蜡烛两头烧,放缓的增速和高涨的逾期令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们压力倍增。

悲观者认为,如果算上各种互联网信贷产品,大量用户已经过度负债。中国处于类似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卡债风暴的前夕。乐观者则认为,相比其他金融板块,信用卡抗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更强,积极调整便能抵御这次的挑战。

3

当然,除了疫情带来的短期压力之外,整个行业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于,信用卡行业眼下面临的「两难」并不只是短期的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开始意识到「人均持卡量」的指标并不足以客观度量一个市场的容量和潜力。

比如,2017年美国信用卡人均持有数为3.2张,而央行披露的中国2019年信用卡人均持卡数仅为0.53张,市场普遍认为这一差距反映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但是最近中金在一份关于信用卡市场的报告中提到,中国的人均持卡量数据是被低估的。其原因在于潜在持卡人数量被高估,而能够提供类信用卡产品服务的消费信贷类产品渗透率被低估。

中金在对该指标进行重新计算后得出,2019年调整后「人均持卡量」为1.76张,超过了新加坡2018年的1.6张,接近韩国2019年的1.98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广义消费信贷的增速都有所放缓。

事实上,关于这一点,信用卡行业内部也早有疑虑。

招行信用卡在去年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提到,过去几年中国信用卡的市场渗透率本就被过于低估了。

因为,跟成熟市场(例如,美国)相比,人口结构是不同的(美国和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比分别为18%、41%)。而另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作为信用卡服务的主要人群,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已经连续7年出现双降。

除此之外,市场上各种消息信贷产品、「类信用卡」服务层出不穷。伴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剧了「共债」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体系外的产品没有进行「刚性扣减」。(商业银行授信审批和额度调整时,要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基础上扣减申请人在他行已获累计信用卡的授信总额。) 

其实,这种新增乏力的趋势早已出现。近两年,信用卡的策略都转为挖掘和深耕存量用户。

麦肯锡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跑马圈地」之后,零售市场上的潜在优质客户基本被瓜分殆尽,银行获取新的优质客户的难度不断增加,加上疫情冲击后线下网点的触及不足,转而挖掘存量客户成为重要手段。

而事实上,从客户与收入结构来看,国内银行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以国内某中小型银行为例,20%的客户贡献了65%的收入,头部客户的贡献突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麦肯锡强调,「对一些大型银行来讲,这个分杈实际上更大——可能5%的客户贡献95%的收入」。

在大量存量用户「沉睡」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产能、激活存量用户的潜在需求是零售银行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近几年零售银行定位、服务转型的必修课。

在中国,信用卡行业从不赚钱到赚钱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现在也只有少量头部公司有了规模效应后才有了可持续盈利的能力。尤其,对于一些头部银行来说,信用卡这几年的利润贡献不小。

前述中金报告也提到,根据对上市银行样本的测算,2015年信用卡业务收入对营收贡献仅为 17.8%,2019 年该数据提高至 34.5%。

一些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好的银行,比如,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信用卡业务对全行营收贡献更高,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贡献度更是超过了 50%以上。 

所以,信用卡业务的放缓受影响的远不只是这一个业务线。

尤其,这些年信用卡在盈利以外的价值不断凸显——它正在成为零售获客、积累数据、经营用户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股份行机构。相较其他金融产品,信用卡支付消费更具高频特征,帮助银行机构多维度了解客户和深度经营客户。 

从这个角度看,信用卡的「纠结」不只是提振规模、降低坏账这么简单,而是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变与革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探索图库
  • 奇闻异事
  • 未解之谜
  • 离奇事件
  • 热点新闻
  • 大话社区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