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溥仪的文化水平,要一分为几的看待。如果仅从英文水平上论,他无疑是清朝皇帝中英文水平最好的。但从传统文化上论,他也无疑是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中水平垫底的,但应该在努尔哈赤之上。
很多人认为,溥仪的老师都是名师,如陈宝琛,十八岁中举,二十一岁中进士,学富五车;又如梁鼎芬,同样是年少中举,被誉为岭南近代四家,那么,溥仪的文化水平一定很高。
其实,这个逻辑不成立,哪个帝王的老师不是顶级名师?是不是所有帝王文化水平都很高?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乾隆的老师还是著名史学家、理学家朱轼呢,但乾隆的文化水平很高吗?当然,肯定比溥仪的水平高许多。
溥仪被特赦后,办理户口本填文化程度时,只填了初中,很多人替他感到不值,认为溥仪的水平起码是个大学教授。不说别的,就凭他小时候读了那么多古书,其古文水平就堪比大学中文系教授。
其实,这不过是想当然,是人们对溥仪末代皇帝的特殊身份下的一种下意识美化,总觉得溥仪既然做过皇帝,水平肯定比普通人更高。事实上,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自己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我读的古书不少,时间不短,按理说对古文总该有一定的造诣,其实不然。首先,我念书极不用功。除了经常生些小病借题不去以外,实在没题目又不高兴去念书,就叫太监传喻老师,放假一天。
溥仪并没有过于自谦,《我的前半生》完成后,溥仪曾写了一首诗以表示对该书作者之一的李文达感谢(该书是溥仪和李文达合作完成):
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
为党事业为人民,认罪立功写新生。
当然,这首诗不能代表溥仪的文化水平,也不能完全代表溥仪作诗的水平,但从中也不难发现,溥仪的水平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高。
由于溥仪是末代皇帝,尤其是他十多岁时,清朝已经灭亡,所以他不必不再受严格的储君教育约束,老师们对他的管教也很松懈。据溥仪回忆:
许多旧私塾出身的都背过书,据说这是件苦事,确实给了他们好处。这样的好处我却没享受到。我的师傅从来没叫我背过书,只是在书房里念几遍而已。
老师们对我的功课,从来不检查。出题作文的事,从来没有过。我记得作过几次对子,写过一两首律诗,做完了,老师也不加评语(为何不加评语?可见水平不佳,否则老师们肯定会说几句奉承话)。
由于溥仪厌学,加上老师们又不够尽职尽责,以至于溥仪想写些东西,投稿报刊,却处处碰壁。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溥仪有次把一位明朝不知名诗人的作品抄寄给一个“小报”,结果给登出来了。可见,溥仪的传统文化水平确实欠佳。
关于溥仪的英文水平,因他的英文老师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英国人庄士敦,很多人以为溥仪的英文水平极高。其实,据溥仪本人回忆,他十四岁才开始学英文,除了读《英语读本》,他只读过两本书,一本是《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另一本则是译成英文的中国《四书》。
成年后,溥仪渐渐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英文水平或许有所提高,用英语交流应该不成问题,但若说有多高的造诣,却也未必。
而另一门语言满语,溥仪的水平就更糟。溥仪回忆,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过一个字,就是满族大臣向我请安,跪在地上用满族语说了一句请安的话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来)!”而且,随着满文老师伊克坦的去世,溥仪也没再学过满文。
早年的溥仪,从宣统三年(1911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也就是溥仪6岁到17岁这段时间里,据溥仪回忆,他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什么华盛顿、拿破仑,全不知道。
这或许是过谦之言,但总归与事实相差不远。如前所说,溥仪成年后,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或许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若说达到教授水平,那绝对不可能。溥仪读过不少书,但学得杂而不精,很难判断他的学历水平。
填户口本写学历时,溥仪写的是初中水平,在那个年代,也没有太委屈自己。毕竟,那时候的初中学历含金量还算比较高。如果按现在的标准,溥仪的文化水平,应该相当于一个比较优秀的中文系本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