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欧阳,编辑:园长,36氪经授权发布。
悟空问答,离开舞台。
2021年1月13日,字节跳动旗下问答社区“悟空问答”发布了下线公告:从2021年1月20日零点起,悟空问答将从各大应用商店下线;2月3日起停止运营、关闭服务。
从2017年的高调登场到2021年的悄然离去,在互联网问答社区中,悟空问答如同一颗流星一闪而过。
最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对话了几位亲历悟空问答兴衰的创作者,希望从他们的口中,还原悟空问答这款产品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它留下了怎样的内容遗产。
悟空问答APP下线公告
“只能说是非常的感慨吧,”杨林说,“毕竟是第一份工作,(带有)一种情感价值。”
2017年9月,刚刚毕业的杨林签下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合同,负责公司在悟空问答平台上的内容创作。彼时悟空问答刚刚由“头条问答”升级而来,挖角知乎大V、张一鸣站台助阵,一时风光无两。
杨林所在的是一家专注于本地资讯的新媒体公司,主要活跃在微博上,在当地具有不小的影响力。悟空问答找到这些微博上运营本地内容的公司签约,希望能从知乎所欠缺的本地内容角度建立独具优势的内容网络。
悟空问答(现头条问答)检索内容,仅用作举例
根据协议,杨林所在的公司需在本地领域内实现每月200条、每条100字以上的回答,而签约费则是每月一万元左右。尴尬的签约金额无法支撑一个原创团队进行内容创作,许多问题也没有提供原创的空间,杨林在悟空问答上多是进行一些资料整合工作。“比如本地有什么好吃,或者当地哪个景点有什么历史故事,就像一个百科类产品。”
回想起悟空问答一开始的野心勃勃,杨林也颇有体会。那时的悟空问答常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区分不同的赛道进行竞赛以奖励积极的内容创作者。2018年春节时,悟空问答举办了“百城对春联“活动,与杨林公司签了另外一个合同,提供资源做地推和各式广告,当地的地标广场也被投了大屏广告,搞得十分火热。
“百城对春联”活动宣传稿,图源今日头条
通过今日头条的流量倾斜,悟空问答的内容被频繁推送至头条网友首页。只要创作者将自己的回答链接发在与平台方运营人员的对接群中,运营人员就会提供推广流量,阅读量通常也不会低。
杨林一开始也有些奇怪:一个城市的问题哪会有这么多,怎么能一个月答上200条?
“大概前半年确实是有源源不断的问题,就感觉是机器从各个地方去爬过来的那种问题,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都有。”
然而2018年年后,杨林明显感觉运营方的对接不够上心了,发在对接群里的答案阅读量徘徊在几万、几千之间,流量明显低了几个档次。
“大概做了半年之后,就感觉问题也不够了,”杨林回想,“没有那么多问题了,但KPI还摆在那里,所以后来运营那边也说放开标准,不再局限于当地,周边的问题也可以回答。”
杨林回忆起他的第一个千万级阅读量回答,是关于如何看待“一位老奶奶退休后骑行去西藏”。“当时就是像营销号一样煨鸡汤,‘这就是我年纪大了之后该活成的样子’‘谁说年纪大了就该伺候子女’这样的话术,写了差不多一百字,五千多万阅读量。”
这时的悟空问答整体方向上也出现了转变,更多的热点问题涌现,流量也更多集中在民生热点之上。没过几个月,激励金机制调整,收益下降,公司老板觉得没必要继续运营下去,杨林便转去做了别的工作。
后期主推的热点事件类问答,图源悟空问答
“只有感激和惋惜。”
周迪告诉刺猬公社,“当时知乎对答主的运营真的是很弱很弱,能有一个平台来抢你入驻,确实是对答主的一种安慰——原来有人在重视这些做内容产出的人,他们是应该获得一些金钱上的奖励的。”
接到悟空问答的签约邀请是2018年1月,周迪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在知乎上通过答题也累积了十几万的粉丝,算是当时职场问题领域较为头部的答主。
平台方对从知乎上签约来的大V有更高的要求,在相关领域,每条回答需达500字以上,每月需发布20条以上的回答。合约一年一签,到2019年重新签约时,合约上的要求已经变更为每条回答300字以上,保底20条,按回答作品单价计算保底费用,再加之流量分成。
政策、态度、对大环境的促进,周迪肯定了悟空问答做出的贡献。他认为,若不是悟空问答的出现,类似知乎的创作者激励政策也不会很快得到完善,竞争对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开始使用悟空问答时,周迪极为不适应,编辑器不是很好用,排版、配图都称不上美观,他自然而然进入一种懈怠状态。此外,问题标签也总是非常混乱,只能一个一个问题去检索,再进行回答。本身高质量的问题就不多,还有标签等诸多限制,导致周迪挑选出一个问题的成本非常高,很多时候面对问题,连500字也只能左右凑一点完成。
“有的问题你可能只想说:对,你应该离职,这样一句话,那只能硬写。”
但每天花费五到十分钟完成一道十分基础、小白的回答,每月便能创收万元,这一点还是极其具有诱惑力的。相比其他平台,悟空问答的内容和用户似乎都更加“下沉”。
根据QuestMobile在2017年12月发布的《百科问答APP洞察》,悟空问答用户表现出“年长、三四线、低收入男”等特征:男性占比比知乎高13%,30岁以下人群不足5成,三四线用户占比多,偏爱游戏直播娱乐。
图源QuestMobile
周迪提到自己答过的一条内容,只是吐槽家中老人的节俭习惯,在她看来可能在知乎“难登大雅之堂”的回答,却在悟空问答上获得了几百万的阅读和疯狂的评论。
“悟空问答给我的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它真正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广大群众会关心的话题,纠正了我的一些选题上的狭隘的思路。”在知乎上答题,周迪通常会很注意自己塑造出的精英人设,也只会去回答一些“有逼格”的问题,关心小众的电影和音乐以彰显自己的品味。
“生活化的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好像确实能给到他们一些帮助,这是让我比较惊喜的。”
周迪通常会比较积极主动地与专门与她对接的运营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虽然运营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上一拨人,但每每有一些新的活动、政策出来,或是自己的内容阅读量出现下跌,周迪都会追问当时的运营人员进一步了解或是讨论出解决办法。
但同时她也发现,一些运营人员自身并不具备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敏感度不够或是网感欠缺的情况,他们无法鉴别出什么会成为热点,什么会让答主和观众都喜欢。
“而知乎的运营,比如美食领域,运营本身就是知乎大V,对答主的身份识别也能够更人性化,有真实的社交连接。”
周迪签了两年协议,在悟空问答的补贴停止后便没有再使用过。协议上规定了三年的“独家期”,过后才能将悟空问答上的内容转载到其他平台上,周迪也打算将自己的有效问答搬运到知乎上。
虽然自始自终,周迪都没有感受到过悟空问答的社区氛围,但她还是为悟空问答的下线感到遗憾。正如她提到的,知乎的根本是社交属性,而悟空问答没有用“心”,也无法凝聚出灵魂。
悟空问答的下线其实早有预兆。早在2018年7月,悟空问答被并入到微头条,悟空问答团队100多人转岗。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此时的悟空问答月活徘徊在80万上下,对比起知乎的千万级月活不在一个数量级。
2017年10月,创作者X在悟空问答尝试答了一些历史题,随后在悟空问答的后台接到对接人员的私信。
除了和对接人员有联系之外,X还进了文史类的作者群,在那之后,仍然陆续有各平台的文史大V入驻,在整体水平上,可以说是集结了当时网络文史圈中顶尖的创作者。也有那种已有本职工作,并不靠这点收入的明星大佬,比如考古界的权威。对接人员也会经常在群内发布热门话题引导创作,有流量问题,对接人员也会帮忙解决。
“体验肯定比知乎好,当时在知乎答题是一分不给,变现渠道只有live和私人解答的值乎,这两种渠道变现能力有限。不如悟空问答给的收益力度大。”X回忆当初刚签约时的感受说道。
而在2018年悟空问答被并入微头条后,补贴政策调整为多劳多得,收益跟阅读量等因素挂钩,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也更频繁。在选题上,也会去选热门话题,更注重阅读量和评论区互动。由于微头条的出现和创作者对涨粉的重视,也有人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新闻话题发微头条,用来吸粉。
“文史类的阅读量比不了娱乐类,但是仍然是被重视的,写得多的人月入过万还是有的。不过到了2019年初,大家也知道悟空问答将要不存在了,没落、改变是必然的。”
根据2018年的政策,今日头条承诺“流量收益是最高的权重”,回答内容阅读量正常的话,有100-500元的奖励;而2019年后,流量权重降低,阅读收益急剧下降,每题的收入只有几十元。另外的青云问答奖,也只分100元和300元两种档次,每周评一次,数量有限,并且非常不容易得。
悟空问答发布的“青云计划”获奖名单,图源今日头条
X提到知乎从2018年开始寻求改变,从2018年到现在,知乎的创作者激励政策日趋完善,内容作者收益得到提高,其他竞争平台也停的停、降的降,创作者纷纷回归知乎:“作者永远都是同一批作者,趋利是必然的,也不是可耻的。”
“互联网的发展本来就是客观,理性的,只有适应新环境,改变和突破才是正解。”X说。
2020年5月时,开通问答收益需万粉以上
图源今日头条
2020年8月份,于小是看到一个一两年前的古早帖子,说在悟空问答答题能有每条5至6元的收益,出于“薅羊毛”的考虑,她开始通过今日头条App在悟空问答上答题。
而作为保险产品理赔专业人员,于小是几乎没有看到过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因为没有细分的版块和频道,想要针对性地找问题,只能靠自己检索。
大概使用了两个多星期后,于小是才发现问答收益需要达到1000粉丝才可以开通。只有几百粉丝的她只能通过慢慢地发其他作品,比如微头条、视频、文章等慢慢涨粉,一直在为达到千粉而努力。
1月13日,悟空问答在App下线的同时发布公告,百粉就能够开通问答收益,于小是突然就能够“赚钱”了。
不过,满足问答收益条件的人变多了,悟空问答却将要离开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