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里云通用教育行业总经理 卫炜
随着各个行业数字时代到来之际,教育作为一个伴随着人类进步、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行业,也已势不可挡地“云化”“数字化”。
在浙江大学,我们看到国内首个“云上大学”已经形成,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高校的教学、科研、校务、生活都大变样。上万门好课“上云”,并支持多语种同声传译,为浙大108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流畅的课堂体验。浙大钉已上线80多个涉及教务、政务、校园生活的应用程序,日活超过25万人次。在科研方面,已有147个科研项目跑在浙大的科研云上,大幅提高科研效率,降低成本。
去年双11,浙大还成为全球首个纯机器人送货的高校,以达摩院小蛮驴为首,22台物流机器人入驻校园,每天配送包裹量超过3000个。
如今,我们已经非常确信,教育行业进入了3.0时代。紧迫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把握新时代的新机会?
首先我们花一点时间下定义,看看教育3.0时代的本质是什么。
大多数人的第一位老师,都是父母,而后进入“私塾”。在早期,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先生”是谁。“先生”的知识及思想体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天花板。同时“先生”们也自成体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及受众群体,最典型的就是“孔”“孟”“荀”“墨”“庄”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教育1.0时期。
主导教育1.0时期的是“先生”, 学生人数也让“小班化”的言传身教成为可能——当时的受教育者是极少数的社会精英、皇亲国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到清朝末期,全国的识字率还是不足1%。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需要社会化协同的工业化生产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也随之发展为以“学校”为基础,将多学科、多专业、多知识体系的“先生”们组织协同起来,为复杂的社会分工培养相应的劳动力。
这个时期的典型特点是:教育行业以“批处理”的方式为工业社会培养标准化人才,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方式。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教育2.0时期。
主导教育2.0时代的是“学校”,但真正的推动力来自市场,是工业文明下巨大的产业需求成就了教育行业2.0时代的繁荣,强化人才素质模型的专业化、知识体系的标准化,为工业文明的流水线打造人才体系的流水线,统一教材,统一思想,甚至统一校服,都是学生未来能更好适应工业社会的训练要素。
沿着历史演进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制度、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2000年以后,随着通讯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再也无需长途奔波。特别是2010年之后,智能终端风靡全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通过数据去洞察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及产品。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井喷式的发展,将社会推动到一个人工智能大爆炸的全新时代。
“工业制造4.0”,“智能工厂2025”等都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数据智能快速成为生产力提升的源泉,最大程度上取代传统工业生产工艺中的重复或简单的工序,进而取代重复性脑力劳动,从而极大的提升工业效率,解放生产力。
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已经指出,社会分工及财富分配都将面临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数据智能取代缺乏创造力的简单脑力劳动工作岗位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的工作门槛将被降低,更多渠道和更好收入是众望所归。
经济学家周其仁对此有精辟的概括:“文明的一次次传承和复兴就是一步步找回对人的尊重,人不应该干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应该多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这个想法一脉相承,直引领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
相应地,教育体系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将“以面向数据智能时代提供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定义为教育行业3.0时代。
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等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很久,但时至今日尚未有好的解决方法。传统教育2.0时代希望通过集合优秀师资能力,打造重点学校,助力学生提升成绩。“在线教育”企业做过一些有价值的尝试,即通过在线化学习,形成教学过程的数据沉淀,提高了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的可能性。
教育3.0时代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数据智能的相关算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网络协同,实现数据智能,在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实践中已经大规模应用,为海量的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使得智能商业成为可能,同时这也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带来的巨大商业推动力。
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教育行业并没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精准教学,海量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呢?
核心的症结是“在线”,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与“在线”是矛盾的,换句话说,上课不能用手机或者电脑,这导致了大量的过程数据无法沉淀。 2020年的疫情,钉钉为1.3亿名学生,300万所中小学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停课不停学”,大学课堂也需要满足多地同时上课的需求,这催生教学的场景“在线”。有了大规模的“在线”,有应运而生了超大规模的数据,变相培养了学生上网课的使用习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都得到发挥价值的舞台。正如2003年非典成就了网上购物一样,2020年的新冠肺炎,也可能推动了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使得教育行业3.0时代的提前到来。
所以基于互联网衍生出的四种技术,必然是承载教育行业3.0时代的基石,他们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化;云计算使得传统IT系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成本减低,海量的“在线”教学场景,孕育而生的是海量的数据,在数据堆积之后的化学反应就是更精准的算法,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当然物联网和移动化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信数据,万物互联。
教育部近几年密集出台的政策中,“三通两平台”“中国教育2035”“三个教室”“智慧校园”等等,都是为了实现教育信息互通、教育资源共享、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线”课堂,其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三全”:教育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
“两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化素养普遍提高;
“一大”: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网络协同的基础已经具备,教育行业的核心业务流程逐步“在线”,数据已逐渐在各个业务中产生并沉淀,引入数据智能算法,那么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就能成为现实。
点到点的链接成线-是数据的拉通,形成网络系统;
线到线的耦合成面-是算法的导入,形成逻辑协同;
面到面的结合成体-是精准的服务,形成数据智能。
在目前的教育行业,基础网络协同的条件逐步形成,基于数据的算法能力已经过互联网企业多年打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教育行业的“网络协同”。
有次在拜访一位知名中学校长时,我问了个问题?
“9年义务教育,教书育人是关键,教书用成绩评价,育人如何评价?您了解学生吗?”,他深思后回答:“育人难于量化考核,是长期培养在学生内心形成的价值观,很难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只能依据各种表现做简单评价,其实即使是父母,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的确如此,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现状就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几乎只有成绩(包括体育成绩和名次),这既是老师、家长们全力以赴的方向,也是量化考核学生、评价教师、评定学校(普教为主)的主要方式。
如何解决?
让我们来设想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构建一个智慧校园:
首先要构建一个服务于校园及学生的数据体系:
一、校园师生服务平台
用于师生日常生过服务,底层具备三个基础能力,上层融合多种服务:
二、校园教学服务平台
用于提供各种在线课程,整合实验室及实训室过程数据。
三、校园安全平台
校园GIS在线化,人车物管理及服务。
四、校园科研云平台
(高校场景)解决科研算力算法及知识图谱可控范围内共享问题。
以上四个平台共同构建校园内基于学生的数据中台,系统横向拉通,实现网络协同,做到有数可依;算法导入,长期迭代,形成具备量化标准的综合分析系统,让“育人”有数可依;同时针对过程中数据调优,为每个学生定制精准的个性化教学及管理服务,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农耕文明是经验的时代,工业文明是知识的时代,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时代是创造力的时代。
在农业文明阶段,教育是少数人的专享资源——已成为历史;
在工业文明阶段, 教育是为工业化协同生产及管理培养产业从业者的舞台,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核,统一思想,为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协同提供源源不断的标准化素质模型人才——恰恰是当代教育的写照;
在互联网及数据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精准服务。教育行业3.0时代,必然会出现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服务于整体教育体系、构建在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之上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