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放大灯”(ID:guokr233),作者:四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小米官方人士祭出的金科玉律,突然失效了。
3月30日,有关小米造车的细节信息再度曝光,表现平平的小米股价,尾盘瞬间拉升,涨幅2.2%。港股甫一收盘,小米即挂出公告称“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这等于确认了2月底以来“雷军挂帅,小米造车”的传闻——真的成了假的,假的成了真的,从爆料到反复辟谣再到官方确认,小米忸怩了一个多月。
那些认为“互联网终局是夜总会(荷尔蒙社交)与高利贷(P2P或金融借贷)”的人,大概万万没想到,接下来还可以开车。
四个人丨作者一萌丨编辑放大灯团队丨策划
雷军挂帅,毫无悬念;王川执行,情理之中;先砸百亿洒洒水,人工智能团队开路,互联网造车行业标配;挖角同行,正常操作……造车公司该有的,小米都有。在3月30日晚上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雷军也特别介绍了小米造车的计划。
但是且慢,市场会张开双臂欢迎这位新朋友吗?尽管雷军号称倾尽全力造车,但在苹果、百度、阿里、滴滴等同行面前,小米出手的时机、形式、成本、定位占优吗?
图源丨小米发布会
若说新能源车有什么特点,那当属这个行业快速成长,预期非常乐观的市场环境。对小米来说,切入其中也是公司继AIoT后,为下一阶段发展寻找新路径的合理尝试。
根据IDC预测,受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未来5年迎来强劲增长,2020~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36.1%,整体销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542万辆,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1],与乘用车整体市场连续萎缩的销量形成鲜明对比[2]。
没有企业会对这样一个增量市场无动于衷——哪怕能拿下5%的市场份额,也足以支撑一家公司未来数年实现高速增长。
更何况,如今“跨界造车”已是大势难逆,华为、BAT、苹果、索尼甚至是富士康,都开始以各种姿势杀进电动车行业,谋划自己的造车大计。相比之下,小米甚至有些“反应迟钝”。
理由也很简单:如今市场上已有很多声音,将智能电动车视为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流量入口。
作为将“工业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电动车成为了两个时代之间的桥梁:传统工业能够将自己接入互联网空间,而互联网公司也找到了技术落地的载体,甚至是承接未来更加成熟的人工智能与5G技术的平台。这恰好也是AIoT业务发展良好的小米比较擅长的领域,即对传统场景进行智能化,也许公司现有业务的经验会在造车业务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公司少走些弯路。
小米不会想失去这样一个机会,哪怕这个市场最终被证明不够好,那也宁可上破船,不可错过船。
此外,“造车”这个口号本身,也是当下资本市场的热度最高的概念之一,是上市公司带给市场积极预期,拉动股价进行市值管理的优秀工具。无论是哪家公司宣布造车,都足以引发市场一阵躁动。
今年2月时,就曾在盘中有小米造车的传闻流出,随后带动股价直线拉升,一度涨超10%。而在30日盘末造车消息终于确定后,公司股价又在几分钟内疯狂拉升。
图源丨雪球
互联网介入造车的另一个理由则是技术。
一位互联网造车公司的员工向放大灯团队表示,“自动驾驶技术”是互联网汽车的最大卖点之一,但需要车企的硬件配合,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来传统车企自己也在尝试自动驾驶技术,能否认真对待别家技术不好说;二来即便有传统车企愿为互联网公司开发路试车型,沟通与时间成本也都过于高昂,反而拉低双方研发效率。
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要想在传统车企推行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首先要有自己的车。
再说了,未来前景好,对公司估值又好,既然造车是这么棒的生意,亲自下场把钱赚了,岂不妙哉?
接下来,摆在小米面前的下一个问题是:怎么造?
目前来看,科技公司下场造车的模式,大致有代工、合资、自产三种。
一类是以滴滴、苹果为代表的代工造车。但两者的代工又略有不同,滴滴是纯定制,需要车企做更多工作;而苹果可能要在设计与工程上更加深入,车企只管生产。
与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一样,这种造车模式借用传统车企的技术和生产线,不仅成本质量有保证,还能快速实现规模化量产。2020年11月16日,程维在“滴滴开放日”活动上发布的新能源车D1,便由比亚迪代工生产。
滴滴的优势,是庞大的网约车数据。滴滴出行副总裁、D1首席产品官杨峻介绍,D1数据便来自于滴滴用户的实际体验。这是一条高度务实的造车路线,你看不到什么无人驾驶的花活,但它就是可以很快造出来、很快提供切实的价值:让司机和乘客更舒适、让网约车效率更高。[3]
智能手机业界翘楚苹果,也暗中计划着造车——和造手机一样,找人帮忙代工,但设计等工作,估计还是苹果来。
自2014年起,便陆续有传闻称苹果将生产汽车。直到2021年1月,苹果造车的消息越来越多,现代、日产,甚至富士康都成了苹果的“绯闻对象”[4],虽然这些公司先后声明否认,但并不妨碍人们猜测苹果造车的热情。
与滴滴定制汽车的模式不同,阿里和百度等公司则选择与车企共同成立公司造车。
2020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共同成立智己汽车;2021年3月2日,百度与吉利汽车共同成立集度汽车。
虽然还是借用传统车企的生产线,但共同出资成立汽车公司,意味着互联网公司的参与度更高,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阿里巴巴在智己汽车持股18%,百度则在集度汽车持股55%。
但是,这种造车模式对互联网公司也有很高的要求:车企贡献了技术、分出了产能,互联网公司也要能拿出实打实的技术,为车辆提供竞争力。
阿里巴巴的优势是达摩院和阿里云。智己汽车能利用车主用车时产生的数据,推动汽车迭代[5];而百度则拥有完整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已经在长沙、沧州、北京等地进行路测。
最后则是自建工厂、自己造车。特斯拉和威马汽车就走了这样的路线——更重资产、更自主。
小米汽车大致离不开这些路线,但雷军声称小米汽车将是全资子公司、没有外界融资,小米要怎么造车就成了一个二选一的悬念:合资没戏了,那么代工还是自建工厂?
很多人认为汽车会像手机一样,有些公司将专职代工,目前的消息也指向小米采用代工模式。外媒信息曾表示小米将把组装工作外包,就在官宣造车的前几天,还传出过小米联手长城汽车的消息,但被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驳斥为“完全扯淡的假新闻”。
在官宣造车发布会上,小米并没有透露合作方。
但代工毕竟没有利益的捆绑,在其它互联网公司纷纷选择与车企合资配对、“新势力”们也与传统车企有了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例如江淮与蔚来成立合资公司),最终为小米代工的车企,可能只能赚一个辛苦钱。
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小米造车的问题也不止于此——
造车是件要紧的事、紧张的事。也许是为了气氛,雷军甚至在发布会上拿出来一辆房车打趣——小米AIoT的本事,跟汽车强行结合一下,也可以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但如果实打实造一辆智能电动车,小米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一个玩笑就能化解的了。
首先是时间的问题。必须承认,小米是造车的后来者,需要特定的方式完成超越。电动时代给了新势力们超越传统车企的绝佳时机,但同样是电动玩家,小米凭什么超越“电动老势力”们?
乐观估计,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推出第一款量产车型需要3年时间——
- 特斯拉造出第一款量产车Roadster,用了5年(Model S则是公司成立9年之后的事情);
- 蔚来ES8,3年;
- 小鹏G3,超过4年……
即使小米内部已经对造车有些研究,时间的问题仍然是小米造车首要的压力:现在,大众等传统车企已经推出纯电架构的新车,蔚来等“新势力”们的产品成熟与产能扩张也是可以预见的。
到时候,小米面对的是下饺子一般的新能源车市场,这个问题砸钱能解决吗?
第二个问题就是资金。即使小米声称10年100亿美元砸进去,但这个数字,蔚来们在2020年就差不多完成了——根据外媒统计,2014年成立的蔚来至今融资总额超96亿美元,其中仅在2020年就融资61.1亿美元;小鹏融资总额也达到了77亿美元;即使是传统车企改行造新能源,比亚迪在2020年也融资4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的制造。
宣布不融资的小米汽车,钱够烧吗?看看这些新能源前辈们,即使这些钱进去,他们依然要靠时代的东风去挑战传统车企、立足新能源市场。
三五年过去,同样的钱,不一定够。
第三个问题是自动驾驶。造面向未来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非做不可;但小米在自动驾驶上的积累,同样面临赶不上大部队的情况。
在小米传出造车新闻后,有人发现小米在汽车领域已累计申请约800项专利,而腾讯科技翻查这些专利,发现里面虽然有自动驾驶相关专利,但“不太硬核”[6],例如根据车辆位置确定限速、识别行人或汽车自动调整鸣笛音量等;而在用户体验、车载智能领域的专利相对有趣。
除了专利,反映自动驾驶水平的还有测试数据积累。日经中文网统计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路试里程,其中仅有小马智行一家企业进入前10。
加州公布的路试距离和介入频率,是判断全球自动驾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此前的榜单中,也曾出现过百度等中国公司,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公司中止了美国的路试。
图源丨日经中文网 [7]
而在中国的马路上,根据《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0)》,北京为14家企业的87辆车发布了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它们共计行驶220万公里,其中百度独占200万公里。这份名单里还有蔚来、腾讯、滴滴、美团,但没有小米这家北京公司的名字。
中关村智通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0)》[8]
这些数据对于小米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造车需要时间,自动驾驶的技术和数据积累也需要时间。但小米也许还有另一条路:小米“生态链”的优良传统,投资。
如果看看小米及顺为资本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投资,其中当然能找到自动驾驶概念公司:Momenta、智行者两家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其中Momenta还在今年3月拿到上汽、丰田、博世等传统汽车领域投来的5亿美金;蔚来、小鹏也是“小米系”的新能源车企。
小米造车,也许不会在自动驾驶上“重复造轮子”——造手机也是买,造汽车也是买,小米可能要重走小米手机的路。但未来的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能力当然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你能买,别的车企们就买不得?自己研发的,可能才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最后,则是小米IoT能力到底对汽车有没有用——大概率这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汽车厂商们并不愿意放弃车上这块屏幕,希望它承载更多内容。某些分析认为,苹果Carplay生态必然是一个过渡形态,在汽车系统不够智能化的时候,让手机成为汽车的大脑,但车企们终将拿出一套自己的智能系统占领这个入口。
但车载大屏有必要成为家庭所有智能设备的中控吗?这很多余。某种程度上说,你在车内呼叫“Siri”或者“小爱同学”让手机帮你做的事情,完全不必放在汽车的大屏幕上,毕竟手机就躺在汽车的某个位置上。如果小米的车载系统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小米汽车大概就真的完了。
小米AIoT很强,但它绝不是造车路上超车的捷径。
当然,把IoT设备直接搬到车里的房车,可能还真是只有小米能搞出来的玩具。但严肃点,我们在说小米造车的宏大未来,这个房车哪有一点主流市场的样子?
References:
[1] IDC: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5年将迎来强劲增长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CHC47071920[2] 中国产业信息网: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连续十二年全球第一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103/935251.html[3] 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发布 2030年共享汽车将去掉驾驶舱https://auto.sina.com.cn/news/hy/2020-11-17/detail-iiznctke1826833.shtml[4] 苹果造车困局启示录http://auto.ce.cn/auto/gundong/202103/30/t20210330_36425241.shtml[5] 澎湃新闻:上汽浦东阿里三巨头联手,创始轮投资百亿成立智己汽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154248[6] 孙实:翻看完小米的汽车专利,我们发现了这些有意思的结论.腾讯科技.2021.2.25https://mp.weixin.qq.com/s/_iZjKVqP-Xmk8LIzJHTRJw[7] 日经中文网:比一比中美企业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https://mp.weixin.qq.com/s/hMuqCwmmBl9srLI8IgoO1g[8] 中关村智通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 http://mzone.site/Uploads/Download/2021-02-09/6021eebaccba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