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儿童网球培训教育品牌「种子新星」已于日前完成14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第九城市,由复涵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财务顾问。本次融资额将用于儿童网球门店的发展及新业务拓展、内部管理系统升级、教研体系优化等。
「种子新星」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首家专注于3-8岁幼儿室内网球运动教学的教培机构,通过标准化门店运营模式及数字化中台体系,为网球教育提供多元化服务体验。
“需要从最基础、最底层的产品和服务做起,才能真正把一项运动的普及度提高。”
「种子新星」创始人兼CEO楼亨渊告诉36氪,青少年时期在美国和西班牙网校的学习经历,让他看到了网球教育在国内进行专业化改革的可行性。创业初期,通过赛事积分系统、社区性球场智能预定等项目,楼亨渊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发掘国内网球市场空间,最终将目光聚焦于少儿素质教育。
楼亨渊作为连续创业者,同时是国家一级网球运动员,硕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运营经验。核心团队深耕网球及泛体育行业,具有多年的互联网+体育、俱乐部运营等经历。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计分科目。2021年,K12教培时代落幕,儿童素质教育成为新的风向标。相对于在不同机构之间选择的学科教育,素质教育更加考验不同项目对于家长和青少年的吸引力。数据显示,在千亿级的儿童素质教育市场内, 3-8岁儿童家长选择体育项目的比例会超过75%,儿童体育培训市场空间有望在今年内达到1537亿元,2025年实现2000亿。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网球的优势体现在长期商业价值,具有更长的学习运动生命周期、更适合学龄前参与、男女比例平均更加均衡等显著特点。根据ITF《世界网球调查报告》,中国网球人口2000万,位列世界第一,潜在的适龄网球儿童数量为200-500万,网球场超过5万片,基础设施方面市场表现良好。
但另一方面,网球培训行业现状存在着较多痛点,例如适合少儿的培训课程体系较少、培训体系缺乏专业及规范性、网球培训机构零散、家长参与度低导致可持续性差等。面对这一问题,「种子新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旨在打造以网球为特色的幼儿运动俱乐部。
首先,通过自主研发的C-star课程体系,「种子新星」已经开始布局区域性大型综合场馆,并建立了标准的幼儿网球课程,长期滚动开班。除此之外,针对3-8岁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综合素质课、多元化体育课、家庭活动等,形成学、赛、玩的运动教培体系。
商业模式方面,「种子新星」以会籍制模式为主,特点为上课越多单价越低,用以提高学员上课频率、降低课程单价、增强体验。在业务逻辑方面,会籍费按年分摊,对冲地租,因此为线下实现了稳定的盈收模型,门店几乎无课程负债。会籍制实行后,体验课付费率达到50%,转化率可观。
目前,通过四年的市场探索,「种子新星」已经拥有10家门店和2000位会员,到店转化率40%,续费率达到70%,其中6家店实现了单月盈利。
疫情加速了家长对于运动意识的认知提升,更适合儿童的场地及模式亟待被创新出来。从网球的角度来说,国内主要关注在青少年及成人培训,没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场地。海外市场,儿童网球无论是从俱乐部氛围、家长意识还是网校、儿童拍、儿童球等市场化角度,都与国内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时间差。
尤其是在欧洲市场,更悠久的底蕴意味着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的师资力量。相比美国网球协会在业余比赛中所起的认证及公信力作用,国内市场仍然迟迟没有出现网球教培人员的评价体系。针对这一问题,「种子新星」通过搭建线上教练认证体系等一系列数字化手段,结合体育营销管理课程、培训体系等进行内训,在一到两个月时间内培养出一个能够胜任正式教练的体育人才,为行业输送更多供应端的资源。
另一方面,针对家长的市场教育往往是一个体育项目教培行业发展早期必须跨过的难点,但也将会成为未来的突破点和增长点。针对3-8岁儿童无法适应网球场的痛点,「种子新星」引入了从网球品类延伸而出的项目板式网球,从全年龄段参与的友好性出发,进行整体的家庭布局,提高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粘性。
“我们通过市场投入,已经为相当一部分家长解释和证明了,网球并不是6岁以后才能参与的项目。”
调整为会籍制后,目前「种子新星」平均年客单价在12000元左右,一节课收费为120-250元左右,核心学员年龄为4-6岁,占比40%以上。除了C端用户之外,还与幼儿园等机构端产生了合作,为幼儿机构提供特色课、课后兴趣班等服务,通过收费分成等方式实现B端收入增长。
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爆发同时出现,为「种子新星」等素质教育平台开放了新的蓝海,同时也正在加剧细分赛道的竞争性。未来,「种子新星」将会继续致力于打造国内第一家以网球为特色、运动素质为基础、家庭共同参与为核心价值的体育教培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