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禾子
被称作科普界泥石流、中关村段子手的中科院头牌网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最近又开始整活儿了。
1月25日,由中科院物理所承办并得到中科院大力支持的系列节目《科学公开课》正式上线开播。官方介绍这是一档面向中小学生推出的科普节目。其播出周期将横跨整个2月。每周二、四、六,《科学公开课》都会推出一期由中科院科学家主讲的节目,内容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宇宙和空间科学、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物理所则是中科院早期成立的研究所之一,成立于1950年。一个老牌国字号高级科研机构做起拥抱大众的科普,这事儿乍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反差。
虽然《科学公开课》面向的人群是中小学生,但作为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五年多的打工人,我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科学知识都有种第一次学的感觉(毕竟文科生不读物理化学多年,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所以像我一样的观众也不必担心节目的内容太过简单,春节宅家没事、对科学感兴趣的话可以放心看。
而且和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同,每集《科学公开课》的主题也会和时事更加贴近。比如1月29日刚刚播出的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文耀主讲的这期,主题就是“《流浪地球》中的硬核科学”。未来也会有“空间站里有趣的太空科学实验”、“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和“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等等主题。
话题吸引人,内容同样友好。科学家们很幽默。比如徐文耀教授在谈到科幻片和科教片的区别时说了一句:
“科幻片不等于科教片,科教片的内容你拿来是可以答卷子的,科幻片的内容你可千万别答卷子。”
这话突然让人很想念中学时候苦口婆心劝大家学习的班主任。
如果说公开课还有些正式,那么平时的物理所还要有趣得多。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一闪而过稀奇古怪的念头。比如前段时前和一位人在三亚的朋友聊天,在我向他表达出可以在温暖的海岛过夏天的羡慕之情时,他回复我道,“其实不是很喜欢夏天,太热了,冬天至少可以多穿,热可没法再脱了。”我突然心生疑问,人在夏天为什么要穿衣服?
这听起来是个有点愚蠢的问题,答案也许仅仅只是出于伦理道德,但我还真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公众号里找到一篇《冬天穿衣服为了保暖,夏天穿衣服为了什么》的文章。
抛开社会学的因素,物理所用热学的知识解释了上述问题。大概可以这么解释:因为人体最主要的散热方式是辐射散热,虽然夏天穿浅色衣服更有助于人体散热,但遇到环境风速较大的时候,也可以迅速带走人体热量,所以夏天穿衣服同样是为了保暖。
类似于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时不时会萌发的疑问,总是能够被物理所恰当地捕捉到。像是地铁窗外的电视广告是怎么动起来的,手机夜间模式的设置有什么科学道理等等,物理所都写文做过科普。
不久前,爱逛各种社交网络的物理所在小红书上看到有网友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好好保存的电影票等等票据,最后上面的字全都消失了?于是物理所从科学角度耐心做了解释——
因为票据使用的是热敏纸,表面有一层固态染剂,在被热敏打印机加热时才会显色(也是为什么用手指划会有划痕),但却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褪色。最后物理所还贴心给出了补救办法:用开热风的吹风机吹一吹。
印象中,人们总觉得像中科院这样的机构都是高高在上的,闷头做着高深的科研,但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经常性地在文章里夹杂表情包、流行语,孜孜不倦解答大家生活中的疑问的物理所,却让人看到了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另一面。
在公众号,物理所还专门设有一个名叫“正经玩”的专栏,主要是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档叫做《比克曼的科学世界》的少儿科学节目)。最近的一期是应景地教大家怎么用薯片盒和弹簧做一个无火光版鞭炮:
每期“正经玩”,物理所都会号召大家做相同的实验投稿,并在下一期对网友投稿进行部分展示。 诸如此类的互动拉近了物理所和广大网友的距离,也让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有很多只有彼此知道的梗——就比如“正经玩”专栏万年不变的实验器材所标杯(印有物理所所标的杯子),在新一期里被换成了所徽,评论纷纷大呼“所标杯惨遭遗弃”。
相比起在公众号等平台,物理所在知乎的内容更新看起来会更正经严肃一些。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热心网友过来评论,“中科院物理所化学分所(注:因为回答了类似“为什么水果加热后会变酸”的化学相关问题)”,“你甚至可以看到物理所回答民航的问题”,“物理所终于回答了物理问题”。
还有顺便讽刺知乎的
据公开报道,目前中科院物理所相关账号的运营者都是物理所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团队在文章撰写、脚本策划、出镜演员和后期剪辑等等环节,都有明确分工。
其实对于物理所这样的高等学术机构来说,做科普的一大难点在于——做科研的人不一定能做好科普。这需要他们除了要有热情,还要有把复杂原理讲清楚的能力。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物理所研究人员来说,一方面其专业领域的名声并不需要靠网友来评判,另一方面,教授和专家的精力又大都集中于科研和学术。所以,科普这件事谁来做,怎么做好,的确是需要动脑筋的。
一切开始于成蒙博士毕业留所进入管理部门的2014年,在完成第一个任务——创建和维护研究所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当时还在物理所读博、现在被叫做“物理所大师兄”李治林等人,觉得这几个师弟“表达能力好,对科普也有热情”,于是决定拉他们一起来做科普。
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也才刚刚推出两年,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公众号的还很少,且内容主要也是围绕招生、政务信息和科研成果等等较为封闭的信息。
当时成蒙和李治林几个人就决定做点不一样的。
不一样就体现在,让科学能真正走进大众。在这一初衷的引导下,物理所“活生生”从一个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材生,变成了现在的玩梗大师。当年流行的“太 ‘南’了”、“柠檬精”和“令人头秃”等等,物理所都发文正儿八经地分析过。
在B站,物理所还有另一个名字:中二所。
物理所的B站账号名为“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机智的网友取了中间几个字便赋予了物理所一个新名字(冷知识:物理所在B站的直播间编号1928正是物理所的前身之一——国立中央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年份)。在B站这个“玩梗”发源地,物理所可谓是如鱼得水,可以先来感受下几个十分符合B站网友审美的视频:
物理所在B站的内容基本延续了“生活流”的科普风格。比如就在2020年情人节和科普up主妈咪说MommyTalk合作的视频中,认真分析了“为什么秀恩爱翻船快”的问题。视频大概假设了一对情侣在一艘小船上模仿泰坦尼克号Jack和Rose“You jump, I jump”经典画面的场景,并解读道,作为漂浮体,当船的稳心低于重心时,船就没有了回正的力矩,就会继续倾斜乃至侧翻。
阿珍和阿强再度出场
作为B站上最受欢迎的学习类明星up主,物理所的花样还不止于此。
每年5月,物理所都会举办著名的公众开放日,近两年的开放日物理所都是和B站合作进行了全程直播,并且会请到人气up主来一起科普。平时的物理所也会偶尔和up们合作拍摄一些视频,比如现在播放量最高的就是和盗月社食遇记合作的实地探访物理所的视频,此外还给几个up出过一套“中二卷”,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点这里试试。
因为形象突破较大,物理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一些质疑,比如被认为是不符合科研机构严肃、严谨定位的另类等等。
不过当我在看这几天物理所的《科学公开课》时,突然意识到一点:很多人对科学最好奇的阶段其实是在少儿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科学的好奇心其实会慢慢失去。也许物理所科普账号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能够重新唤起许多人对科学的兴趣,至于它能传播多深的知识,大概并不是多重要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品玩”(ID:pinwancool),作者:李禾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