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
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正形成
光明日报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张亚雄)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8日举行线上新闻发布会,并以中英文双语形式正式发布《中国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绘就新蓝图、迎来新规范、实现新突破、面临新挑战。就2021年度电商平台知识产权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跨境治理等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实现新突破。在政府、平台、社会的共同推动下,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正在构建形成。在共享共治的知识产权合作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正在持续提升,而电商平台在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等方面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保护原创、培育自主品牌、推动知识产权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舞台。
据统计,2021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中,不少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特色产品成为新的国潮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在线文娱市场快速恢复,在线文娱场次数同比增长1.2倍。
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在促进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推动区域品牌发展和价值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一批电商平台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助力中小商家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服务工具,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报告指出,随着电商平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断扩大,电商平台对新技术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打击侵权假冒,电商平台持续发挥技术优势,促进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水平提升,助力平台经济发展。
据悉,在实践中,目前已经有一批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技术应用于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例如,“造芒”AI商标机器人可服务中小企业商标注册,SDK水印技术、区块链技术可用于著作权原创保护,防止侵权,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则为地理标志产品溯源提供了精准服务。电商平台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方面的技术优势正在向产业的上下游溢出,并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业品牌价值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智慧之治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特色实践,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打假逐渐迈向体系化,持续更新技术、优化规则,正在成为引领智慧之治的关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呈玥表示,2021年,更多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疑似侵权商品的主动防治,并将侵权商品的风险防控覆盖开店、商品发布、营销活动、消费者反馈等流程与场景。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增长24.5%。我国现存跨境电商相关企业3.39万家,2021年新增1.09万家,同比增长72.20%。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跨境电商交易额不降反升,已成为双循环中的重要力量。”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说。
受疫情影响,当前全球发展面临交流受阻、贸易减速等多方面的挑战,我国跨境电商治理也在不断直面着新挑战。专家表示,各国电商行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建设。
“跨境电商的无国界延伸,更需要互联互通的信息数据支持。我国电商平台先进的保护技术,为驱动跨境电商技术信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中国电商平台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多元技术手段,实现多国多维度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与防控。”在张呈玥看来,我国跨境电商平台“智慧之治”的保护经验与技术系统,为全球跨境电商治理提供了范本。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 08版)
原标题: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正形成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