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组织制定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8个类群共59个物种入围《名录》,草地贪夜蛾、鳄雀鳝首次在列。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重点。
考虑四方面因素 遴选59个物种入选名录
新京报记者获悉,2021年初,根据《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为统筹协调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重大问题,协同抓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由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等10部门组成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
据此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布的《名录》在物种遴选依据上,主要有四方面考虑,即危害程度重、扩散蔓延快、防控治理难、危害形势多样。
而在具体表现上,也意味着入选《名录》的物种可造成种植作物或养殖物种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或是局部地区本土生物大量死亡、发生面积或潜在威胁面积较大、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加以阻截控制、本身含有毒素,或可多途径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名单更迭 鳄雀鳝首次被列入名录
事实上,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2013年,原农业部已经制定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共计52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被收录其中。自200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中科院,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4年、2016年发布了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包括71种外来入侵物种。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发布《名录》中大多数物种与2013年《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以及上述分四批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重叠相同。
例如被称为“霸王草”,短时间内可让草原寸草不生的紫茎泽兰、以及藏匿数以千计寄生虫、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福寿螺,都是早在约20年前就被列入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而与紫茎泽兰同属于菊科多年生植物、叶片具有毒性的飞机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入侵农田的美国白蛾,也在2013年,便上榜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2016年后,相关部门再未更新入侵物种名单,但随着全球化和人、物流动,中国入侵物种名单也确实急需新一轮增补。因此,本轮公布的《名录》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危害我国玉米作物的草地贪夜蛾,以及近年频频在各地出现的鳄雀鳝首次入围。
其中,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草地贪夜蛾2019年首次在我国发现,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小麦等19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严重时可造成农作物绝收;鳄雀鳝则会给局部地区本土鱼类造成毁灭性灾难。在未正式被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前,这两个物种的防控工作部署也频频出现在相关部门的文件公告之中。
名录动态调整 物种适时增减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2013年,原农业部制定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以及生态环境部会同中科院先后发布的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都为我国有效防控外来物种侵害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也使互联网上出现多种版本,引发公众不解。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坚持科学性、权威性,多个部门联合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名录》。此次《名录》制定过程中,根据物种调查数据和侵害风险评估结果,对过去已有相关名单所列的物种进行逐个分析,调整了一些常年在国内发生、分布区域清晰、防控措施比较成熟的物种,增加了部分新发生且潜在危害较大的,或者危害程度有所加重的物种。
经反复评估论证,包括草地贪夜蛾、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福寿螺等,共计59种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列入《名录》。
据悉,《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重点所在,将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名录》内容显示,依照有关规定,在特定区域内合法养殖的水产物种不在名录管理范围内,《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原则,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