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有96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车辆密度的不断上升,使得城市里原本就紧张的停车位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近日,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秘书长陈媛媛接受了海报新闻记者的采访,在她看来,停车困难的成因是停车市场化程度与停车需求不匹配。具体体现在停车成本上,特别是居住型停车成本远低于停车位应有的市场价值,导致居住车位供给不足,违法停车屡禁不止,停车难、停车乱情况频现。
车位管理建设更新
“居住停车难题中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老旧平房区停车位建设是很难完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的。当前,北京市针对东城、西城胡同平房区采用小型化、端口化的方式,解决胡同居民停车需求的探索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深度研究。”陈媛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近年来针对东城区东四六条胡同的治理就是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题的成功案例。
禁停前的东四六条胡同,车辆被随意停放在道路一侧(图片由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提供)
东四六条胡同位于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北京中心城区,由于空间有限,加之近年来居民车辆激增,停车需求大,使得违规停车现象普遍,停车管理复杂困难。
为了解决停车难题,东四街道引入了社会资本。2022年6月,由腾退的简易楼建设成的立体停车楼正式启用,为胡同增加了94个停车位。东四六条胡同成为了东城区第43条“不停车”胡同,主路畅通无阻,曾经安宁的街区重新回归。
禁停后,东四六条胡同恢复了畅通(图片由北京市静态交通业协会提供)
近年来,东城区也在以停车设施有偿共享的方式着力挖掘全区停车资源,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据东城区城管委发布的信息,2024年,东城区通过与央企、国企单位合作的方式,深入挖掘公交场站、企业停车场等共享停车资源,新增有偿共享停车位1051个。
除了能否有稳定的停车位,居民同样关心停车费用。
2024年12月底,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李女士收到了社区居委会发布的2025年道路居住停车认证登记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有需要的居民携带“五证”(身份证、房产证、户口本、行驶证、驾驶证)原件及复印件、无停车位证明,于截止日期前到社区进行登记。
“这样申请的路侧停车位的费用有优惠,一年3600元。目前来看我们这边的车位也算比较稳定,基本每天都能停得下,所以这个费用对我们来说已经很合适了。”李女士告诉记者。
“上天入地”要车位
因地制宜重新规划停车区域不失为解决“停车难”的好办法,全国多个城市也在停车设施建设上各出奇招。
青岛市海伦路立体停车场项目(图源:青岛日报)
山东省青岛市自2022年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全市50个立体停车场相继建成投用,合计新增泊位约2.2万个。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深圳市,2018年深圳市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圳市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统筹推进相关项目设施建设,并就项目申报、审批、运营、管理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为了激励更多企业投资建设地下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少地方政府也给出了政策支持。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官网获悉,广州市地下车库(位)可分期、单独办理规划确权这一创新服务举措顺利落地,既帮助企业切实“减负”,又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城市“停车难”问题。
“上天入地”要车位,通过立体化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开发,不仅增加了停车位的供给,缓解了城市核心区域的停车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开辟了新路径。
科技赋能停车资源配置
打开上海停车APP,进入首页的“错峰共享”功能,全市“道路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库)”的具体停车区域、停车费用、可签约车位数量都可以查询到。
记者注意到,以上两类停车位(场)都可以在该APP中进行线上自助签约。居民可以按照个人需求查询车位,在线自助填写申请人信息进行签约。线上签约的信息公开度更高,居民操作更便捷,选择也更加自由。
居民可在“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小程序查询附近的停车场
2024年7月,北京交通部门更新了北京交通APP,上线中心城区3.4万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市民可自行查询。“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小程序也已上线,可以清晰查询到北京全市共享停车场的基本信息、位置分布等情况。
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上线了停车应用软件或者小程序,用以系统整合全市的停车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停车效率,通过实时信息共享和智能匹配,实现了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市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停车服务。
出行停车和居住停车需分类治理
陈媛媛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展的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解决了很多现实状态下的停车难题,确实有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行政管理资源,耗费了很多政府部门的精力和财政支出。”
陈媛媛表示,停车的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这四个环节对应的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停车难问题的本质开展工作。要解决城市停车乱、停车难的问题,相关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应当深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针对违停、乱停的情况,做到有法必依、违停必究。
此外,陈媛媛还提到,出行停车和居住停车是两种不同的需求,要把两种需求分别对应合理的治理原则。其中出行停车,在大城市要逐步定位为完全市场化解决。“可以适当抑制开车出行的需要,积极倡导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而居住停车要在居住区内解决,逐渐引导社会形成对于停车位应有价值的认识。如果停车费能够满足建设车位的基本成本和略有盈余的前提条件,将会产生大量的市场化建设项目满足居住区停车位供给。
原标题:各地出奇招破解“城市病” 专家:出行和居住停车需分类治理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