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汉三杰”的作用尤为突出。所谓“汉三杰”,是指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张良、韩信、萧何三人各自独当一面,为汉朝开辟立下不世奇功。
刘邦对此三人评价极高。在一次酒宴上,他与群臣说起开国往事,群臣纷纷恭维他德配天地才冠古今,刘邦却非常感慨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汉三杰的名头由此一炮打响。
三人之中,对汉朝功劳最大的,自然非韩信莫属。西汉开国历次重大战役,几乎都是在韩信指挥下取得的。刘邦进取关中,韩信献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一战而定关中。刘邦与项羽决战,又是韩信定下“十面埋伏”之计,一举歼灭强敌项羽,为平定天下扫除最大障碍。
东汉王朝覆灭后,三国时代拉开大幕。三国时代战乱连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武将人才。其中有一人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曾被人比作韩信。此人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
张郃,河北河间郡人。汉末黄巾起义期间,冀州牧韩馥招募组织军队,张郃报名从军,从此开始军旅生涯。韩馥败亡后,张郃又辗转投奔到河北军阀袁绍手下,在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事中逐渐崭露头角,被封为宁国中郎将。
但张郃在袁绍手下并不如意,袁绍为人刚愎自用,缺乏知人之明,对张郃不够信任和重视,加之袁绍手下派系斗争激烈,张郃屡屡被排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屡次拒绝张郃的正确意见,张郃料定袁绍必败无疑,一气之下投降曹操,从此风云际会,一生之中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张郃参加了曹魏开创过程中的历次重大战役,邺城之战、雍奴之战、平定乌桓的白狼山之战、平定淮南的天柱山之战、平定马超的潼关之战、与刘备对阵的汉中之战、抗击东吴的江陵之战等等,屡立战功。
张郃用兵有一个鲜明特色,不是一味好勇斗狠,而是“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以“巧变为称”,料敌如神,机变百出,是个非常难对付的棘手人物,《三国志》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国家名将,刘备所惮”,“自诸葛亮皆惮之”,“魏朝酷重张郃,谓不可一日无之”。
但这样一位良将,最终被诸葛亮和司马懿“联手”干掉。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派司马懿和张郃迎击。诸葛亮一看敌方实力雄厚,主动撤兵而去,暗中却在途中埋伏人马,准备杀一个回马枪。
但经验丰富的张郃一眼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主张魏军持重勿追,以免上当。但别有用心的司马懿,对忠于曹魏的张郃非常厌恶,认定他是司马家族篡权路上的绊脚石,早就有心除掉他。于是不由分说以势压人,强令张郃追击,硬生生把张郃赶到诸葛亮的伏击圈里,导致张郃中箭而死。一代名将就这样被诸葛亮和司马懿“联手”干掉。
纵览张郃一生,叱咤风云数十年,是对三国历史走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难怪他当初张郃投奔曹操时,曹操兴奋不已称他为“微子去殷、韩信归汉”,把他比作韩信。张郃也是三国时代唯一被比作韩信的武将。以曹操的眼力,想来他对张郃的评价也不是溢美之词。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