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汆”是海底捞的试验性作品。
在餐饮垂直媒体的密集报道下,海底捞旗下的快餐门店“十八汆”最近火了起来。其实,“十八汆”并不是一家新店,早在去年5月就成立了。目前,“十八汆”品牌仅在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开设一家门店。
成立时间说明海底捞进军快餐业与疫情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客观上,疫情过后的餐饮业环境确实给快餐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疫情中,一些小型快餐门店依靠库存压力小、人员开支少、房租压力轻的优势活了下来。同时,在消费者降低了可选消费开支、尽量减少聚会的新形势下,快餐店成了餐饮业的热词。
从名字上来看,“十八汆”这一名字较为生僻,与海底捞没有什么调性上的联系,店员在接受采访时也尽量撇清自己与海底捞的关系。但据企查查搜索结果显示,“十八汆”的大股东为海底捞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新派餐饮,供应商为海底捞旗下的蜀海,数字化服务商为用友餐饮云。
“十八汆”有自己的公众号,但公众号上对自己的宣传并不多,母公司也并未对“十八汆”进行过公开的宣传,美团上对“十八汆”打分的仅有143人。综合来看,这家快餐门店自成立至今一直非常低调,品牌也相对独立。换言之,万一试验失败,对母公司的影响也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海底捞进军快餐业的谨慎态度。
从门店设计上来看,门店呈现一个“山”字型,分为三个窗口。左边窗口为外卖、外带专用,主要销售外卖和早餐,中间的大门是堂食的入口,堂食的菜品以面为主,右边的窗口用于奶茶销售。门店整体面积为256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美团的搜索结果来看,店内最便宜的面售价仅为9.9元(优惠后),奶茶价格最低为5元,客单价为19元,主打极致性价比,低于北京整体的面馆消费。
对于快餐企业来说,在低客单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盈利,就得从压缩成本和提高客流量、翻台率方面下手。
在压缩成本方面,“十八汆”下的功夫不少。从人力配置上看,整个门店人员配置较少,最多时有10人,后厨就占了3-4人,没有收菜员,菜盘靠顾客自己进行回收,充分节省了人力成本。从装修来看门店的占地面积仅为256平方米,房租和物业方面的开支较小,装潢也比较简洁。
选址是影响客流量的关键因素,“十八汆”选址地区紧靠瀚海国际大厦等办公区,较高的性价比和早餐(包子等)、奶茶、面食一体化的运营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从门店内部布局来看,桌位以1-2人桌为主,虽然限制了人员聚餐,但是提高了翻台率。
翻台率还可以通过提高上餐速度来实现,“十八汆”采用流水线式点餐,顾点餐客要依次通过小菜区、饮料区、选面区。但根据实际运作的情况显示,流水线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上餐速度较慢,点餐略显拥挤。
总的来说,虽然后厨的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运营、标准化水平和员工的熟练度都有待提高,海底捞的快餐品牌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