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最古老的的街路,你知道是哪条吗?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些有故事的街路,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更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回忆。
回望历史,这些老街路的嬗变与沈阳城建发展同步,与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同生共长。探寻这些老街路,仿佛就是触摸沈阳的历史文脉。那么,作为一名老沈阳,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一起来探寻吧!
1最早的街路:通天街
要问咱沈阳最古老的街路是哪条?答案是:通天街。
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唠起这条通天街,其实早在元、明两代就有了,它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古老的街。昔日,元代的沈阳老城是夯土围成的一座方城,城内有十字交叉形的大街分别通向四个城门,当时的这条街即是南北相通的。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在沈阳土城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沈阳砖城,而这一条通天街仍保持着贯穿南北的姿态。
到清代皇太极时,通天街因为沈阳城改造而被阻隔,城墙隔断了内外的连通,沈阳故宫的修建阻断了原本的长街,通天街无法贯通南北了,北通天街北起盛京路,南至南顺城路;南通天街北起乐郊路,南至文艺路。
“通天”二字实际上取意为通往天子所在。努尔哈赤刚进沈阳城时,那会儿并没有故宫,但是作为罕王不能没有住处,彼时的沈阳城还是过去的十字形街路,通往四座城门。
综合诸多考虑,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宫殿选址在北门旁边,也就是后来的九门,一方面因为九门作为军事要点可以屯兵,另一方面,这是位于城市中央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当时所谓的宫殿不过是平房,因为正处战乱年间,所以并无过多人力、物力来大修宫殿,这样,努尔哈赤就住在这一处简陋的二进四合院里。因为那时通天街直通九门,也就是说直通太祖居住之宫,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通天街。
沈阳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张氏帅府……如今,这条沈阳最古老的街路,横跨了近现代沈阳最辉煌的时期,更幸运的是,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老建筑的遗存,仿佛一座时光博物馆。
2昔日的皇家御路:华山路
在沈阳北塔的《清帝东巡图》上,皇帝祭祖的队伍浩浩荡荡——据记载,清帝十次东巡祭祖活动都必经“大御路”,那就是现在的华山路。
追溯华山路的源头,可从《沈阳城建志》中查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开始出现此路,距今已有600多年。这条路也是关内通往沈阳最古老的道路,当时主要是为了经商、调遣军队而建的。据记载,清帝十次东巡祭祖的路线不同,但无论皇帝走哪条线路,到最后,都要经华山路进出盛京。
齐守成介绍,华山路之所以取名华山,一方面是因为皇姑区的街路都是以山和水命名;另一方面是借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寓意,华山路在沈阳市的众多街路当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唯一性。
一条条交相错杂的老街
讲诉着一个个陈年的故事
感受到整座城市的气韵!
>>>> 艳粉街
可能你们还不知道,艳粉街可是有了300年的历史了,在这还没有名字的时候,当地有一座王府,附近的老百姓都是王府的下人,在王府周围种植了一种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种子磨成粉制成胭脂,供皇宫和王府的女人使用。
后来“胭脂花”遍地都是,外来的路人就管这里叫“胭脂屯”,后来又变成了“艳粉屯”,不过经过工业城市的演变,铁西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工厂,原本花香四溢的艳粉街,也消失了。
>>>> 三台子
明清时期,在当时筑城的城北地区(现今皇姑区以北)有多个烽火台,由于这里的烽火台为盛京第三高,故名为三台子。
>>>> 老沈阳站——皇姑屯站
1900年,京奉铁路修到了新民屯,于光绪三十年建设到了奉天(1904年,皇姑屯一带),据宣统二年出版的《京奉铁路旅行指南》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为“皇姑屯站”。
>>>> 老沈阳北站——皇寺铁路办事处
老北站建于1927年,站前那条小路名为“兴奉大街”,意为奉天兴隆之意,到了1946年,这条街又被更名为“站前大街”,于1957年改称为“总站路”,现在的老北站还在,为沈阳铁路办事处。
>>>> 三好街
不少小老婆总会问,三好街到底是哪三好?三好街的前身是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东门外的一片菜地,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鲁美、沈音等艺术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鲁美、沈音原是一所院校),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故名为三好街。
>>>> 翰林路
一听名字,大家会觉得是有一名叫“翰林”的人住过这里,Bingo,答对了!相传,清朝时这地方叫“缪翰林胡同”(曾用名:甜水井胡同,马箭荡胡同)。
翰林路分位三段,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缪东麟(又称东霖,别名润绂)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他的故居在此,十分气派,所以将翰林府周围的路称为翰林路,翰林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消失”了,翰林路是1988年正式命名的。
>>>> 老瓜堡
位于北海街和沈铁路附近,嗯,“老瓜”就是当时人们对乌鸦的叫法,当年努尔哈赤被人追杀时,无处可躲,一群乌鸦在此落脚,并严严实实的将他“盖”住了。
追兵经过此地只见一群乌鸦不见他的身影,这种乌鸦成群的景象在当时的荒地极其常见,努尔哈赤就因此躲过了一劫,这个故事被流传下来,这个地方就命名为了老瓜堡。
沈阳故宫清宁宫的索伦杆就是为了纪念“神鸦救主”而立的,按照习俗,在祭杆时,在锡斗里放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
>>>> 横街
横街位于大东区小津桥花鸟鱼市场附近,以前沈阳街路命名时,唯有这么一条不是按照东西、南北走向的街,故名为横街,不过现在也变成了巷,但是横街还是有公交站的哦~
>>>> 下坎子
坎子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土埂,所谓下坎子,就是下了土埂的低洼地带,于洪、沈北、新民、康平等地都有下坎子,因地势低洼,湿气聚集,所以地表植物繁茂,种什么都茂盛。
>>>> 小白楼
不少人都好奇小白楼究竟在哪吧?小白楼原址位于华山路,“九一八”事变后,华山路成为日本关东军进城的通道,在这条街的西面建立了一座二层楼,该楼为砖混结构,外罩白色,正面朝南呈凹半圆形,因为是当地最高建筑,人们就把它叫做“小白楼”。
当时的民谣称:“小白楼小白楼,十人见了九人愁。老财富豪挺胸过,穷人到此准卡油。鬼子汉奸似虎狼,白匪狗子啃骨头。”新中国成立后,小白楼被用作派出所,后来,又改为百货商店,直至70年代初拆除。
(图为小白楼地区建筑楼,并非小白楼原址)
>>>> 桃仙机场的前身——桃仙镇
桃仙镇的由来是由于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内阁学士(姓陶名不详)在“退休”后到此定居,定居后他在此大面积的种植桃树,使得该地区成为了一片桃林,又因他在当地很有名声,人送外号“桃仙翁”,久而久之就有了桃仙镇的名字。
(图为原桃仙机场)
>>>> 圈楼
老一辈沈阳人都知道圈楼,1935年日商在今中兴大厦地段(老联营公司)开设“中谷计时店”,同年修建的“春日町菜市场”因是圆圈形建筑,老百姓也称其为“圈楼”,解放后改称“和平副食商场”。
>>>> 钟鼓楼
钟楼原位于朝阳街与中街交口、鼓楼位于正阳街与中街交口,始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年),两楼外形基本一致,唯一差别就是钟楼挂钟,鼓楼挂鼓。
钟鼓楼于1931年拆除,据档案记载,拆除钟鼓楼的石碑、石座、兽头、惊雀铃、大钟都被送进沈阳故宫保存,而拆除的旧砖用于修补其他建筑之用了。
>>>> 八卦街
八卦街是沈城“古建筑”保存还算完好的了,位于南市场一带,由大小各四条街道的正方形互为45度角旋转后套在一起的街,两个正方形呈对称几何图形围绕一个圆形层层相套,加上若干小路及周围老建筑面对中心广场的扇形配置俨俨形成一幅立体的八卦图。
>>>> 南卡门路
南卡门路原是北大营南门哨卡的所在地,名字也因此得名的,但这个“卡”字究竟读“qia”还是“ka”?老攻也很纳闷,机校街路口楼牌号“南卡门路”的注音是“qia”,在整条路上有些楼牌号标注是“ka”,有些是“qia”,有趣的是南卡门路31号,楼体上有两块相同的牌子,其中一块标注的是“qia”,另一块标的“ka”。
>>>> 小河沿
自清朝以来,但凡列举沈城美景,小河沿必位列其中,而盛京八景中的第八景万泉垂钓,说的也是小河沿路,自沈阳解放后,小河沿路多次修建,于1951年定名为“万泉公园”,后又曾为沈阳市动物园,随着城市发展,动物园搬家,现已成为免费的公园,供市民游玩赏景,但这个“沿”字究竟怎么读?留言区聊一聊呀?
>>>> 马路湾
日俄战争后(1905年),南满铁路归属日本,和平大街以西为满铁附属地,因铁路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附属地东西向街路多垂直铁路建设,“千代田通”(现中华路)与沈阳原有街路(正东西向)有一个自然的交角,导致马路出了一个弯,百姓时称马路弯,久之演变成“马路湾”了。
(图为马路湾新华书店前身——东北书店)
>>>> 山东庙巷
很多的名字都有着它鲜为人知的故事,像山东庙巷,以前真有个山东庙,是为了纪念的清末的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就是人们常说的“闯关东”,不过现在对于山东庙的记忆,只留在路牌上了。
>>>> 药王庙路
会有小老婆问了,那药王庙也是以前有个庙呗?宝宝们可真就说对了,以前真有药王庙,还是两个,但是图片,史料记载少之又少,《奉天通志》记载:“药王庙在德盛关街西(今大西门附近),乾隆十五年(1790)重修。”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什么时候“消失的”,都不知道了…
历史此刻正在发生
我们也终会成为史书中的过客
你在这些老街是否发生过难忘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沈阳有故事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