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装剧《大明风华》和《清平乐》的热播,我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王朝,明朝和宋朝恢宏的画面又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两部剧除了还原两大王朝生活场景,宫廷内外的爱恨情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体现了当时文人在两大王朝中的作用。《大明风华》中,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朝的“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都是文人出身,其中后两位是科举成才;而在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后,挺身而出的“救时宰相”于谦是科举进士出身。
相对于明朝科举出身的文官来说,《清平乐》中,所出现的“背诵天团”,范仲淹、韩琦、晏殊、苏轼、司马光、欧阳修……,很多人从小都是学霸,通过科举入仕,官职宰相的;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出身寒门,依靠勤奋学习而出人头地。
有宋一朝,真正实现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基本方针,真正实现文人心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中举,出身门第都不是问题,中举的状元们,甚至在宋朝掀起一股“榜下捉婿”的疯狂景象,这无疑是科举制度最成功的时代,也是每个文人书生梦想穿越的时代。
那么,要想梦回古代做一个学霸状元,古代的科举制度;“他日金榜题名时,便是我衣锦还乡日”这句话出自多少寒门学子的口中,在封建王朝时代,没有背景、没有身份、没有依靠的文人学子们,被统称为“寒门”;“寒窗苦读”的由来就是寒门学子的奋斗史。如果没有科举制度的产生,那么古代中国依旧是世家贵族统治的局面,那样的话就缺少了官员人才的能力性。
也因此,科举考试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王朝鼎盛发展,科举制度不仅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途径,更是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那么,本篇文章,今天就来讲讲一个寒门学子,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科举成才,又如何一步步的往上升迁呢?
童生“儒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学子们最开始的身份统称为“童生”,也叫“儒生”;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童生的,这必须是接受过当地私塾教育,或者是得到了当地名士的推荐,这才有这个身份,也就是说只有获得童生的身份,你才真正是一个学子,你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了童生这个身份还是很好获得的,只要你接受私塾教育一年以上,你就是一个童生了,如果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们上不起私塾,那么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拜访当地的贤人、名士或者是官员,只要通过他们的考核,那么你就拥有了这个身份。
总体来说就,算是家境贫寒的学子,一般都会选择进私塾学习而获得童生资格,去拜访名士官员,这些人倒是十分乐意考核后辈,但考核的难度极大;与此相比较,寒门子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更愿意去私塾学习。
那么,没钱怎么办?很简单,私塾中也有类似于如今贫困户补助的制度,你可以不用钱入学,但你在学习之余得参与私塾一些工作来换取学费,又或者说你可以申请推迟交学费,自己去集市干活来赚取学费。而私塾的学费一般都不贵。(但是一些著名私塾就很贵。)私塾也分为公办和私办,私办的教学质量都极高的。好了,你成功的获得了童生的身份,你就可以参加科举了。
童生考秀才相当于高考
当了童生你还得往上爬,你只有获得秀才(生员)的身份,你才能接着往上考,秀才的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升大学那个难度,这个过渡,只要你认真学习了,那么你就能过,如果你不认真学习,这个阶段你是过不去的,童生升秀才虽然名额多,但也卡死一大堆人,这些人就是不好好学习的。
升级秀才的考试叫做院试,第一名叫做案首,只要你获得了院试第一名,那么你很可能直接被推荐为举人;当了秀才后,你可以说已经完全获得了文人这个身份,你可以选择毕业去上班,可以应聘当地政府的公务员,比如:笔录员、师爷、文房等职务,但都是小吏,没有国家的编制。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这个工作相当的吃香,还有的秀才可以选择当一些酒馆的收纳、或者当一些地主的文房先生,工资待遇都很高的;也因此,秀才这个身份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你已经打败了80%的人。
秀才考举人,相当于考硕士研究生
秀才们继续往上升就是每年的乡试,也叫做“秋闱”,顾名思义,一般都是在秋天考试,乡试的难度极大,每年参加的人非常多,但每年全国所有参加考试的生员,最终只有20%的人成功晋升举人。
你要是成为了举人那么你真的不得了了,举人相当于大学本科,非常牛皮的身份了,你拥有了举人这个身份,也意味着你是国家培养的后备官员之一了,举人一般都可以任职县主官、州郡副职这些职位,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编制干部。举人的第一名叫做解元,2-10名叫亚元,解元也有中央直接推荐成为贡士的机会。
不过一般学子们达到了举人的高度后,一般都会选择第二年在参加会试,都想拼一把,看能不和你当个贡士,一旦这一次会试失败,一大半的举人都会选择回来当官员算了,不再选择科举,毕竟贡士是万里挑一的人物。明朝洪武某年的举人一次达到了10万人,而只录取其中的3000人,可见这淘汰率有多高;不管哪朝哪代,几乎贡士每年也就那3000多的名额。
贡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研究生
那么当了贡士之后如何呢?当了贡士基本上,你就是中央重点官员了,也相当于你是研究生、硕士毕业,进可以在中央当京官,退可以回到地方当个州郡当个主官,能考上贡士的人都是相当的牛批,都是一群很有能耐的人。
朱元璋与朱棣,殿试所出题不同
贡士们最后一关就是殿试,殿试往往是最复杂的一关,因为这一关是皇帝亲自考问,皇帝问的题目都是十分变态的,比如朱元璋曾殿试询问贡士们:“田里如何插秧,才能让秧长势更好?”这种问题可难倒了这一帮贡士,这些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哪有几个人去种地里的活。
朱元璋也不催他们,让他们好好想想,更是给他们看皇宫里的一块水田,让他们自己研究;为了防止作弊,朱元璋还下令关闭了宫门,只留下一群贡士们留在大殿内思考,晚饭都给他们包了。
到了第二天,一群贡士们还是没想出答案,有的浑水摸鱼,说了一大堆没用的措施,这些举动把朱元璋惹毛了,他下令让所有的贡士去京城的田地去学习一年,然后那些浑水摸鱼的永久取消贡士身份;说来也巧,一些贡士们种田种着喜欢上这个职业了,更是要求皇帝让自己种植田地、改良品种,朱元璋这个意气举动也诞生了一大批农业官员。
而明成祖朱棣更有意思了,朱棣喜欢兵法和研究一些国外资料,正巧郑和下西洋回来了,朱棣就让郑和站在一旁,自己询问这些贡士们:“你们对明朝之外的国家了解多少。如果给你派兵1万,你能否打败你说的这些国家。”
这种奇葩问题,竟然还有人答上了,还答的非常的有思想,这个人就是于谦,他说的就是瓦剌和鞑靼,更是开创的提出了边境开放政策,既有利于明朝贸易,同时又有利于免除瓦剌和鞑靼二部的威胁。
于谦的这个思想让朱棣很是喜欢,但那个时候根本没办法和瓦剌、鞑靼和平相处,于是乎这个边境开放的政策也就搁置下来了,到了仁宗、宣宗、英宗三个皇帝时期,才真正的实施了这个政策。
而于谦也成为了明朝出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要知道于谦从小到大可是从没有接触过战争,但他就无师自通一样,很了解作战和兵法,甚至在“土木堡之变”后还帮助明帝国转死为生,于谦也因此从一个成祖时代的小京官,慢慢的经历了仁宗、宣宗,到了英宗、代宗时期更是成为了内阁首辅。
寒门子弟,如何通过科举升迁?
那么说完了科举,我们就来谈谈,这些寒门学子在不同的文人身份上如何一步步升迁。首先是秀才,达到秀才的寒门学子,可以选择成为地方官府的小吏,努力工作几年后,若受到主官的认可,获得主官的推荐,可以成为该地的候补副职干部,也就是说可以当个县政府的副县长。
这是秀才正常情况下最高等级,如果秀才想再往上爬,那么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参加科举,要么遇到突发情况,比如主官临时暴毙,那么副官可以代理主官,在一年内,如果县城治理水平达到一个高度,那么这个副官就可以升为主官;一般而言,秀才这个身份最高封顶的职业就是县城主官,七品官员。
那么举人的身份呢?举人一般选择在当地就业的话,会被安排到郡守府衙,首先当一年的实习干部,一年后在省内如果有某个县城的主官缺位,或者说那个州郡副官缺位,那么这个举人就可以替补成为官员;而举人最高等级也就是州郡的主官,也相当于市长,就是六品,不过举人还能往上升。
贡士做京官或者地方州郡主官
接下来就是贡士,贡士基本上有两个选择,殿试后成为中央京官,或者是地方州郡主官,二选一;京官的级别,会比州郡主官低一品,一般都是京官从六品或者七品,外官六品以上;贡士的升迁机会很多,只要政绩干的好,那么你可以往上升,升为州刺史、州牧等地方高级官员,这些都是五品官员,更甚者因为出色的政绩而被朝廷发现,再召唤到京城当大官,所以贡士这个等级只要你有实力,你就能上。
进士做京官,直接升为大臣或后备干部
最后的进士,一般几乎都是京官,而且都是品次很高的京官,明朝会直接让他们进翰林院或者中书省当个辅官,观察几年后,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会被下放到地方当个主官,在观察几年,都通过的话,就直接升迁成为大臣,甚至还是内阁后备干部。
如果你成长在古代,依照你自己的头脑,能做一个小学霸吗?高考(科举)成功,能成为一个万民喜爱的“背诵天团”士大夫的一员吗?你觉得自己可以达到科举哪个程度?当官的话,能够当到多大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