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埃及史我们会发现:古埃及人前期一直闭关锁国,默默种田,平静建造,他们那些伟大建筑在当时足以傲视整个世界,他们的文明程度也是首屈一指。
可到了中后期,埃及人不但没有进步多少,和其他文明相比反而退步了,于是国门一次次被外敌打开。这时埃及人不但不奋起直追,精神上反而愈发腐朽麻木,直至整个文明彻底消亡。
这一切令人叹息,也引人思考,今天笔者不想聊别的,只想聊下语言的问题:为什么埃及语没有被其他语言取代,却很快被阿拉伯语取代?在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下埃及的屈辱史。
我们直接跳过埃及被喜克索斯(Hyksos)等野蛮民族入侵的历史,因为那些侵略者本身文明程度低下,最多烧杀淫掠而已,对埃及文明本身不可能造成致命伤害,反而会被埃及文明同化融合。而只有那些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才会真正侵蚀埃及文明,才能最终让古埃及人亡国灭种。
第一个这样的国家是亚述
亚述帝国于公元前672年首次统治埃及,但由于好战的亚述人不懂如何管理被征服土地,屡次被起义者赶出,实际统治时间只有几年。最后亚述帝国因穷兵黩武国力大损,于公元前612年被巴比伦帝国和米底帝国瓜分。
第二个是巴比伦
巴比伦帝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时期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67年攻入埃及,大肆劫掠了一番。不过考虑到难以彻底消化埃及,他接受埃及的臣服后就率军离去。埃及沦为名义上的属国,实际仍保持独立地位。
第三个是波斯
波斯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吞米底,灭巴比伦,如狂风暴雨般席卷整个西亚大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当然不肯放过埃及这块已到嘴边的肥肉。于是公元前535年,冈比西斯二世率领波斯大军攻入埃及,埃及旋即变成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和亚述和巴比伦不同,波斯在埃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统治,时间跨越了二百年,不过在此期间埃及人不甘屈服,三次举起反旗,但最终都被波斯镇压。不过波斯只把埃及当作钱袋子,任由埃及保持自己的文化,所以对埃及文明影响不大。
第四个是希腊
更准确的说是马其顿,因为当时的希腊还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统一的民族国家。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2年征服了尚处波斯统治下的埃及,而当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正式建国。
托勒密王朝期间,由于统治阶层是希腊人,希腊文化大肆进入埃及,对埃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阶段,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但土著居民仍使用埃及语。
第五个是罗马
大名鼎鼎的罗马帝国于公元前30年灭亡托勒密王朝,成为埃及的新主人,一直维持到公元395年帝国分裂。
不过罗马军事虽强,文化上的影响力却一直不如希腊,加之统治者和波斯一样只看重埃及的经济价值,因此对埃及文明的影响也很小。这时埃及官方语言是拉丁语,社会通行希腊语和埃及语。
第六个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分得了埃及。由于东罗马帝国处在希腊化地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希腊语也一直是通用语言,公元610年希拉克略登基后干脆把官方语言也改成了希腊语,整个帝国完成了希腊化改造。
作为拜占庭的行省,埃及也继续希腊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埃及语的变体科普特语(Coptic language)在民间一直顽强地保留着,并未被彻底取代。
“科普特”这个词源自阿拉伯人对希腊语的误读,它的本意就是“埃及”,因此科普特语实际就是埃及语。
第七个是阿拉伯
阿拉伯这个从贫瘠沙漠中崛起的帝国,自建立后就向外极速扩张,于公元642年吞并拜占庭治下的埃及,自此埃及开始了阿拉伯化,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直至阿拉伯语完全取代希腊语和科普特语成为埃及的主流语言,古埃及的最后一点痕迹荡然无存,埃及彻底变成了阿拉伯人的埃及,直到现在埃及仍然是一个阿拉伯国家。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阿拉伯语进入埃及之前,埃及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外来语言是希腊语。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希腊语没能灭亡埃及语,阿拉伯语却能做到呢?要知道埃及希腊化的时间一点也不短,从公元前332年到公元642年,一共持续了近一千年。
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本身因素
埃及语和阿拉伯语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亚非语系(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这个语系还包括当时中东地区的许多语言,如亚述语、巴比伦语、阿拉米语、希伯来语、腓尼基语等等,相近的特性促使它们更容易融合。
而希腊语属于印欧语系,与埃及语相去甚远,融合性就会偏低。从这方面说,希腊语要取代埃及语,本身就要付出比阿拉伯语更多的努力。
二是宗教信仰因素
在埃及语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语言要有生命力,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背景,不然就像美洲印第安语言一样极易被同化。埃及语最初是和埃及多神教捆绑在一起的,祭司僧侣们掌握着这一文化工具,只要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不变,埃及语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随着希腊化的开始,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并逐渐在精英阶层盛行。但在宗教领域和基层社会,埃及语依然坚挺的存在。希腊多神教和埃及多神教都是温和的多神教,互相之间比较宽容,而希腊语带来的人文精神仅能影响精英阶层,于是希腊语和埃及语长期并存于埃及,许多人能同时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罗马统治时期基督教兴起,又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极大变数。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相比多神教具有体系完整、组织严密、排外性强等特点,兼之宣传平等,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对基层群众有很大吸引力。
于是在基督教的强大攻势下,腐朽落后的埃及多神教迅速瓦解。为了能在埃及地区更好的传教,传教士们用当时通行的希腊语字母拼写埃及语,又因为埃及语发音比希腊语更复杂,他们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增加了6个字母,科普特文从此诞生。
在使用希腊字母之前,埃及语的书写体系有三种:圣书体(hieroglyphs)、僧侣体(hieratic)和世俗体(demotic)。这三种书写系统随着埃及多神教一起被基督教所终结,但埃及语又凭借科普特文与基督教捆绑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华丽转身,从而浴火涅槃。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又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入侵,伊斯兰教也被带来,希腊语作为上层社会语言仅一个世纪就被阿拉伯语取代,不过科普特语却因与基督教捆绑暂时得以苟延残喘,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稳定性一向高于其他东西。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属一神教,除了一神教的一般优势外,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伊斯兰教对人的控制绝非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帝国,比起基督教的拜占庭,伊斯兰教的政治性更强,因此能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而且在埃及,伊斯兰教统治者想获得的是全面胜利,不只是宗教,也包括语言。
所以当基督教被伊斯兰教不断排挤,阿拉伯统治者也在有意识地取缔其他语言时,科普特语就逐渐被阿拉伯语取代了。
三是地缘因素
物质决定意识,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埃及地理的封闭性和自然的规律性滋生了埃及多神教,随着希腊文明的强势进入,又接受了希腊化。
希腊人诞生于地中海东北部,虽然经长时间发展扩散到了整个地中海沿岸,但东北地中海始终是希腊人最密集的地区,而在埃及等其他地区希腊人只不过是殖民者,是少数民族。这一状况无论在希腊化时代、罗马时代还是拜占庭时代都没有改变。
尽管在托勒密王朝期间,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一度成为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但是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元素——人口并未取得压倒性胜利,也就是希腊裔族群没有埃及土著多,用希腊语的人没有用埃及语的人多。后来无论罗马还是拜占庭,其政治中心都在欧洲,距埃及十万八千里,对埃及文化的渗透力有是有,但不是致命性的。
阿拉伯则完全不同,它前期的政治中心麦加和大马士革都距埃及很近,即便是后期的巴格达也不算远,富庶的埃及吸引了大量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化了的西亚人前来定居。在这样海量的移民浪潮冲击下,用科普特语的基督徒首先在大城市被边缘化,随着改信伊斯兰教的人数增加在全国又被边缘化。
最终科普特语消失在埃及社会中,现在只有在科普特人的宗教仪式上才能听到这种源自古埃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