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闻异事>正文

六朝古都南京:政权短命、帝气衰微;还是龙盘虎踞、东南形胜?

2020/7/26 10:02:34 来源:互联网

今日再看南京,当“十朝都会”等名称出现时引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由此也引发了对“六朝古都”的反驳。大多反对之声指向了“六朝”是否有牌面、“十朝”中又是多少割据政权和短命政权。六朝也好,十朝也罢,我们从古代的战略地理来看看南京是否具有帝王之气。

先来看看六朝的含义,不光是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名号,开封、安阳、西安都有几朝古都的称呼,这是提升城市名气的宣传。所以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朋友不禁会问,我国到底有多少朝?难道不是课本里的秦汉唐宋元明清?


要说还是《三国演义》开篇之言一语道破,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大一统时代中间,都穿插了一定的分裂时期。南京的六朝,指的就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但它又不完全包含这个时代的割据势力,它仅仅指三国时期的吴国、衣冠南渡的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国家。

在这个时期里,南京名为建业、建康,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到此,就以“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来赞许南京,而六朝古都之称最早见于《宋史·张守传》的“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


天平天国天京天王府

“十朝都会”一说则是加上了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朝永乐迁都之前、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及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于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1927年革命军又于南京正式成立的国民政府。由于临时政府与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视为“一朝”。若是加上五代南吴政权的“西都”、南宋时期的“行都”,南京则称十二朝古都。

以上可以看出,南京与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联系只有明朝,而且到了永乐时期,朱棣还不惜劳民伤财的迁都燕京,似乎再次贬低了南京的战略地位,那么古代南京真就没有牌面么?


古代战略地理的规律

区域地理才能看出“帝王之气”,单说南京的两江护城、固若金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只有亡国之势才会兵临城下,所以我们从更大的地理环境来看这个问题。

如果将我国版图看成是一个棋盘,那么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翼,中原为其中央腹地。这九大区域并非以今天的省份来看,而是一种地理概念。


四角四翼一中心(南阳盆地与汉中视为一翼)

在山川河流的划分下,我国古代割据势力的原始形态就是在这九大区域。四角、四翼或是依托险关要隘、或是依托江河天堑,都能形成封闭式的区域。因此古代政权的兼并,都是以四角为核心,再取四翼,一旦一个角拥有了两翼,则统一之势就形成了,若再兼并一角,那么就稳了。

中原作为最中心区域,乃是四战之地,当然它也是辐射范围最广的地区,因此它是一个中央政权最便于施行全国管理的地区,所以逐鹿中原成为分裂、统一时期都会争夺的对象,或者说争霸、统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有中原,但能够参与到逐鹿中原的,往往都不是中原起家的势力。


山川分布及大致走向

关中模式的经典案例

举个例子,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关中为根基,关中地区的两翼就是山西与汉中,所以秦国统一前期就是与魏国争河西之地,与楚国争汉中。两翼的渗透还非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这个时期的巴蜀才是主角。

该时期的巴蜀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楚国退出汉中东部后,对于巴蜀的渗透仅能通过长江与汉水,而由长江逆流而上需要经过巫山河道,那时候的航运水平并不能支持这条路线。由汉水进取汉中,再折向蜀地,则需打下上庸、南郡;若走这条路线,关中政权只需要派一支军队出武关,在大巴山与秦岭的谷口“关门打狗”就足矣。


秦楚汉中争夺区域的地形地貌

因此秦国的战略很明确,控制汉中后立刻向巴蜀渗透,从四川盆地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且这个后方粮仓不用担心来自东部下游地区的威胁。这个模式完成了西方对东方的统一,我们称之为“关中模式”。

刘邦的成功可以说是照搬了“关中模式”,所以总有人问刘备为何不能像刘邦一样统一天下,这就在于一角两翼形态的丧失,荆州即我们说的湖北(涵盖整个两湖盆地),这块土地在关羽北伐失败后被东吴全部占有。回想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构想,不正是一角两翼的发展模式么?


还有一点在于刘备时期的巴蜀已经不再与东方隔绝,当年光武帝刘秀从三峡进攻蜀地,打通了巴蜀与湖北的联系,这也标志着巴蜀不再是北方阵营的附属,而从属了由长江贯通的南方阵营。

蜀汉集团本就没能占据关中,又丢了上庸三郡,因此无法对东方形成双向压制,加上汉武帝时期的武都大地震,致使汉水改道,汉中、关中的运粮河道就此中断,因此关中模式是蜀汉难以达成的。

既然说到三国,那么按照一角两翼的模式来看,东吴是占据了东南角,他所能扩展的两翼就是山东与湖北。吕蒙白衣渡江偷得荆州全境,帮助东吴完成一翼,但山东却牢牢的掌握在曹魏手中,所以东吴也难成大事。


而曹魏一方拥有关中、河北两角,山东、山西两翼,另外控制了中原腹地,这里就体现了中原的作用,因为他是扼守南襄隘道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关羽北伐想要夺得的道路控制权,虽然后来是司马氏统一了全国,但绝对带有篡权后坐享其成的因素。

案例解析

这个案例就是说明了古代定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我们现在常提及的几大古都,离不开这四个角,如关中的西安、河北的燕京、东南的南京。


地理地貌俯瞰图,几大古都所在位置

秦、西汉、隋、唐都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的。他们以关中为根基,扩展在两翼,决战在中原。东汉刘秀则开创了由河北进取天下的先例,他在河北脱离更始帝自立,先据河北、河内作为根基,次取河南,据洛阳,立为都,然后,遣将四略,平定四方,统一天下;元和清都起自塞外,入主中原后,也是以河北为其根基。

“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明朝是古代唯一一个由东南起家,然后由南向北完成统一的。朱元璋就是先据金陵(南京),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平定江南之后,兴师北伐。这里就值得注意一点了,朱元璋的北伐是先攻山东,是不是控制一角一翼后再取山东一翼?


明朝版图变化

朱元璋就是达成东南、两湖、山东的战略姿态后,才进入河南逐鹿中原的,这一步彻底切断了元朝由南向北的财富输送,与其说元朝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朱元璋下的一手好棋,将元朝困死在了财政和粮食上。

总体上讲,据有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发展好了可以扩展两翼,统一天下;最不济可以割据一方,称雄一时。就好比关中吧,绿林更始政权、赤眉政权也都算是政权形式;十六国时期还建立了前赵、前秦、后秦、夏(赫连勃勃);北朝时期建立了西魏、北周;唐末建立了黄巢的大齐、明末建立了李自成的大顺。


东南割据政权形态个例

四翼之地虽综合条件不如四角,但纷乱之际也是建立割据政权的理想区域。例如山西,地处关中、河北之间,俯瞰中原,且因接塞北,少数民族容易渗透,游牧骑兵更容易发挥优势。山西的割据政权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所建,而且常有颠覆中原政权的案例,如匈奴刘汉之亡西晋、后唐之亡后梁、后晋之亡后唐。

龙盘虎踞、东南形胜

说完整体的地理战略格局,南京为何成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就不难理解了,东南存在割据一方的天然优势,那么南京作为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当然会有割据势力以此为都。那么东南势力为何只闯出个朱元璋呢?是否就代表东南一隅难成气候呢?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东南势力的北伐成功率低,那么就来看看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因素

东南势力的割据相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多表现为“外来户”,即北民南迁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意义的南迁,一是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二是靖康之耻后的宋室南迁,也由此形成了两大东南割据时期,前者是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后者是赵构建立的南宋。

两次南迁都是经历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打击,所以前往东南建立政权的都不是中原政权的原班人马。因此新政权都要整合被冲垮的社会结构,并努力证明自己的“正朔”身份,这就造成随后的北伐都是目的不纯的,它更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民信奉政权的正统性。


衣冠南渡方向

然而整合社会架构与北伐树立正朔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人民不希望战争带来税赋上的压力,政权不希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成了战争激化新政权的社会矛盾,社会架构整合出现了问题,从而又动摇了北伐的社会基础。

再到政权的政治基础上,门阀政治在东晋是比较典型的。王、庾、桓、谢等大族先后执掌朝政,几个主要的大族相互牵制,又相互维系。这种局面妨碍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全面建立;也妨碍江南社会的全面整合,所以,东晋前期祖逖、褚裒、殷浩、谢万、谢玄北伐时,南方社会整合程度远远不够,这是牵制北伐的重要因素。


祖逖北伐漫画

另外北伐也被门阀当作争权夺利的工具,殷浩北伐很大程度上是抑制桓温;桓温北伐则怀有异志;谢玄北伐又受到司马氏的猜忌。刘裕北伐更是赤裸裸的想要造宋代晋,但他在击灭后秦、北伐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其重要谋士、留守建康的刘穆之去世,刘裕的造宋计划就成了“根本无托”。所以他从长安仓促东归,致关中旋得旋失,没于赫连夏。在他死后,北魏趁丧南侵,河南又没于北魏。这些都是北伐无果的重要因素。


刘裕功亏一篑留下的版图划分

“植根江外,数十年矣,一朝顿欲拔之,驱蹰于穷荒之地,提挈万里,逾险浮深,离坟墓,弃生业,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将顿仆道途,飘溺江川,仅有达者。”——《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一·晋纪二十三》

而刘宋之后,“华夷”南北对峙的形态在潜意识里已被接受,这一点体现在刘宋时期改变了东晋“不与刘、石通使”的外交政策,即承认了南北分治的格局。换言之,老一辈南迁人群相继离世后,东南政权的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的旧土观念已然消失,因此我们口中的偏安一隅,实际上在他们看来就是固有的形态,更何况“北土萧条,南域富足”。


南方贵族士子的生活

时至南宋,按理说这是新一波的北民南迁,他们的旧土观念理当深刻,然而赵家王朝偏安一隅的举动源于整个王朝的忍让惯性,习惯了金钱换和平的政策,因此南宋的北伐更是无法得到朝廷的鼎力支持。甚至赵构不惜自毁长城,终止岳飞的北伐,并将其杀害。

由此可见,东南政权当政者的北伐意图实际上都在北伐之外。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难免有偏安一隅和不思进取的特性。另外,乔迁政权面临着“外来户”与本地门阀、民众融合的问题,本地人口当以保境安民为最高需求,他们定然是不支持开疆扩土的。这一点追溯到东吴也是如此,孙氏家族也是外来户,吴地四大家族操纵政权时,也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力保江东,每逢大战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本土投降派。


江东四大家族议政请输入图片描述

战略地理因素

东南的战略防御格局是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东南区域的城市群也都是围绕两河建设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若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连成一片,则能达成南北对峙的状态。这个设想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提出这个设想的就是东吴的张纮,鲁肃的“江东对”与此战略构想也如出一辙。

但我们前面说过,东南的两翼是山东与湖北,东吴的发展方向是向西,终极构想是取了益州与北方抗衡。所以它建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后来因东吴四大家族的干预,孙权又迁都建业,留武昌为陪都,并以大都督坐镇。因此东吴的战略失效就在于重心放在了西边,想控制四川又被刘氏集团挡于门外。时不我待,司马氏伐吴的六路大军中,有两路都是由山东南边的淮水一线南下的。


晋伐吴的六路大军

再说东南区域的整体战略优势,长江被认为是南北对峙的分割线,近代国民党也提过“划江而治”的构想,其实这个构想也是由古至今的战略惯性。古代长江是防止北方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南方政权在长江沿线布置了一系列的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

“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江南一》

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处南京的上下游,所以古代建康的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军事防卫的整体布局。建康于这两个渡口的防御上进行了延展性城市建设,于两渡口的南岸,建立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建立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立为重镇。


若抛开整个南方地区的长江防线,单从东南区域来看,依靠长江天堑是不足以割据一方,退守长江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因此我们常提到“守江必先守淮”。即淮河与长江的双重防卫才能使东南政权平稳发展,而且只有经营淮河一线,才有可能转守为攻,才具备战略进攻的姿态。

因此东南政权在淮河一线也建设了一系列军事重镇,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如淮西的钟离(安徽凤阳)、寿春(安徽寿县);淮东的山阳(江苏淮安)、盱眙。寿春就是正对颍口(颍、淮二河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淮二河交汇口),挡涡河之冲。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反之,上述路线都可以作为南方政权北伐的路径。所以南北攻守之势在这个地区常有变化,对于南方而言,进可出淮北取中原;退可守长江待机变;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两河的防御都是针对东南一角来说的,按照一角两翼的概念,东南政权想要做大,就必须拓展并经营山东与荆襄,此两翼能够保障东南政权进可经略中原、退可保障江淮防御体系的稳固。


以后汉版图为例,看山东对江淮的纵深影响

山东可以屏护淮泗上游,荆襄地区可以屏护长江上游,这两翼同时保障了两大南北互通道路的安全,即荆襄的“南襄隘道”、江淮的“淮河平原大通道”。放在人们熟知的三国时期,这两条南北大通道都被曹魏控制着,荆襄由曹仁坐镇,江淮由夏侯惇坐镇。

北伐是一种进取态势,这就要求东南政权经营好这两翼。否则出淮河正面距离太远,攻守往往会失去依托,而山东、荆襄二地的山河形势足以作为屏障,也足以作为进取的依托。反观东南政权的北伐,大体上均未达到这种战略姿态。


东晋未向山东延伸

例如祖逖北伐,舍山东而直驱河南,当时的河南正处于混乱,看似机会大,然而战略纵深不足。褚裒北伐,师出泗口而趋彭城,结果大败于代陂。殷浩北伐,意在北出许、洛,但先是有张遇据许昌之叛,以致自寿春出兵的计划受挫,后来移兵泗口、下邳方向,又有姚襄反目相攻。

梁代萧衍北伐,战于淮南,实际上只是自保行为。陈代吴明彻北伐,是趁北方内乱,乘势进取,但也止于淮河南北。南宋张浚北伐,意在屏护临安,其布势重在淮河正面,而在两翼担任主攻的岳飞、韩世忠二将则势单力薄。端平北伐,短时间收复二京,也只是重复了刘宋收复河南四镇的覆辙。


桓温北伐取得的成果

取得一定影响的北伐,都是从两翼的经营着手。如桓温先自江陵,经襄阳、入武关,进抵灞上,震动三辅;后又自江陵北进,出伊水,击败姚襄,迫降周成,收复旧都洛阳。再如岳飞自襄阳北进,相继收复颖昌、郑州、洛阳等地,乘胜进至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河北。

所以在地里战略上,出淮河正面,争于河南四战之地,攻守形势必然缺乏依托。这也确实暴露了东南政权的地里缺陷,即单线思维的发展必然是难以成功的,东南政权想要双向经营两翼,困难要比关中、河北大的多。

综上所述,东南政权在理论上完全具有统一全国的机会,然而历史上仅仅朱元璋完成了此壮举,当时正逢元末势衰,农民起义的政权中亦无门阀政治的阻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东风便是战略地理的正确选择。朱元璋由山东打开侧翼,继而趋河南、关中,这个就成为南方反攻北方的绝佳案例。

这也证明了南京并非不堪大任,它是江淮一线战略收缩的关键环节。而在长江上游的控制中,它虽鞭长莫及,但在荆襄的前沿重镇完全可以弥补南京辐射不足的问题。只不过在地里角度,东南政权想要成功,要求要比北方二角高,它必须同时具备两翼展开的态势,但朱元璋做到了,这就无法否认南京在古代的战略地位,也无法否认它具有龙盘虎踞的帝王之气。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预测未来
  • 美女明星
  • 探索图库
  • UFO
  • 预测未来
  • 离奇事件
  • UFO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